专属信贷 服务新市民创业

未知 2022-11-04 17:49
专属信贷 服务新市民创业



当前,我国的新市民群体已经超过3亿人,他们到城市找工作、租房买房,再到结婚生子、教育医疗,每一个过程都需要金融支持。但是这3亿人遍布全国各地、各行业,金融需求差异较大。如何更好满足他们对金融服务的需求?经济之声推出系列报道《金融助力新市民安居乐业》。本期推出第一篇:专属信贷 服务新市民创业。

看好家装市场的张一帆,大学毕业后就自己创业,开了一家装饰材料店。今年以来面对不断上涨的原材料价格,入行一年多的他感觉有点吃力。他告诉记者:“刚在附近小区接了一栋楼的室内装修订单,因为这笔订单需要购买一些新的材料。前段时间新店刚开业,我们已经囤了不少货,所以资金这方面比较紧张。”

为了解决资金紧张问题,张一帆去了银行。但是作为刚到城市落脚的新市民,他的名下没有有效抵质押物,贷款有点困难。实际上,不仅是贷款,新市民群体在获取金融服务方面确实存在一定难点。北京银保监局国有处处长孙敏说:“一方面,新市民征信信息不够完整,金融机构难以有效识别其信用资质;且部分新市民群体就业灵活且差异性大,整体资信能力较弱且缺乏有效抵押物,现有金融产品未能有效匹配新市民在就业创业方面的金融需求;另一方面,部分新市民对金融业务了解不充分,难以自主开展金融规划和主动获取金融服务。”

为了提升对新市民的金融服务质效,帮助他们创业就业,各地银保监局指导辖内银行保险机构从创新优化金融产品、建设金融服务平台等方面入手,积极推动解决新市民创业就业融资难题。

北京银保监局就联合人民银行营管部、北京市政府相关部门对创业担保贷款进行持续优化,通过取消申请人户籍限制、调高贷款额度上限、扩大经办银行范围、搭建信息化平台实现借款人资格认定“一网通办”等实际举措,更好地服务新市民创业需求。孙敏介绍,辖内银行机构积极推出十多种新市民专属创业贷款产品,创业担保贷款余额已经达到32.1亿元。

“聚焦吸纳新市民就业较多的小微企业,联动北京市政府有关部门,把北京市贷款服务中心打造为集首贷、续贷、确权融资和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建立‘融资纾困直通车’机制和‘首贷户拓展推送’机制,推动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信贷产品匹配度不高等问题,支持企业稳健经营,助力广大新市民充分就业、稳定就业。”孙敏说。

在江苏,监管部门还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灵活运用相关大数据等技术手段评估信用风险。江苏银保监局普惠金融处副处长薛璐表示:“鼓励银行机构聚焦快递骑手、电商运营、网约车司机这些依托平台经济的灵活就业群体,充分利用这个平台类交易数据的辅助作用,判断他们的信用风险,提高他们的贷款可获得性。”

新市民群体为城市建设、新业态发展等作出了积极贡献。就业创业是新市民融入城市、扎根城市的第一步,帮助他们走好这一步对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星图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薛洪言说,对新市民的金融服务质效还要继续提升,未来要继续在大数据上下功夫。“跨区域的数据共享,包括整个跨行业的数据共享,统筹到整个征信大数据基础设施完善起来,是银行从根本上改善新市民金融服务的基础。”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