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人把那些励志叫做鸡汤?

未知 2019-06-08 11:00
为什么有些人把那些励志叫做鸡汤?


1、“心灵鸡汤”本来是充满正能量的词语,是奋斗、励志的代名词。

近二十年来却一直被妖魔化,被污名化久矣,现在所谓鸡汤,已经变成贬义词了。

有一帮恶意满满的人,看人家写点关于人生的文字就说统统归类为「鸡汤文」。而且批评来批评去其实也说不出什么令人信服的道理,翻来覆去无非就是实用主义啊没有干货啊什么的。

其实所有的教诲只要令人振奋、鼓舞斗志就足够了。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所有的教科书都不能完全教会你操作,所谓干货和操作技能都需要自行实习和修炼。

世界上哪有什么一劳永逸的东西?“心理鸡汤”只是心灵的正能量滋补剂,不是包治百病的神仙药水。

2、现在人们嘴里的鸡汤,事实上就是一些正确的废话,假大空的言辞,言不及义,带着盲目的鼓动和忽悠。这些所谓鸡汤,好像就是骗子的言辞了。这是被互联网社会期间层出不穷的骗子们给祸害的。这根本不是鸡汤,却打着鸡汤的旗号。

这些网络上的渣渣,盗用“心灵鸡汤”的名义,发布一些包裹私心杂念和贩卖私货的东西,已经背离“心灵鸡汤”的本意,越走越远,走向骗人的邪路。最终人们醒悟过来,只会对“心灵鸡汤”厌恶和唾弃。倒掉洗澡水时,连孩子也一并倒掉了。

3、我们来说说真正的“心灵鸡汤”指的是什么。

心灵鸡汤是带有精神安慰作用、具有动机强化(励志)作用,内容是对世界较为乐观的认识或者行动指向的文段,可能是小故事、小哲理、小段子。当代快节奏的生活和无处不在的压力,人们的精神需求,偶尔也需要这种激励性的"语言艺术治疗"。

4、“心灵鸡汤”这个词跟一位励志作家有关。《心灵鸡汤》(作者:杰克·坎菲尔、马克·汉森)是世界上最畅销的系列读物之一,以其简短、精炼的语言为读者讲述了一个个充满哲理的小故事。

作者选文遵照的准则为:

以浅显的语言表达着人间真情;以至深的情感述说着五彩人生;

在每一个角落把真情的火炬点燃;让每一缕清香在尘世间流传;

让真情在心灵的碰撞中凝固成永恒。

《心灵鸡汤》在我国翻译出版后,人们即沿用“心灵鸡汤”泛指有益于精神或心理的充满哲理的小故事。

5、其实“心灵鸡汤”一词最初来自于西方,和天主教的一个重要日期有关。

天主教规定,复活节前的40天期间为大斋。该大斋开始所遇星期三为四旬斋的开始。在这一天,信徒们要去教堂参加弥撒活动。

弥撒时候,神父用烧过的木灰在信徒头上画十字或做个点,按圣经记载,把一块饼掰开分给每个信徒一小片,表示分享耶稣的骨肉和精神的生命境界。因而,这个星期三就叫做“圣灰星期三”。在圣灰星期三这一天,除了参加弥撒之外,信徒们还要“节衣缩食”,大致规定是:14岁以上的信徒不能吃肉食(鸡蛋或牛奶类除外);不能饱食,譬如,18岁以上信徒一天只能吃一顿饭,数量不能超过平时(为保持体力可以吃两次,但总量不能超过平时)。除了吃之外,在衣食住行等各方面都要简单朴素,不可奢侈豪华。

为尽善尽美地履行这个规定,有条件的天主教教堂为信徒们准备好了鸡蛋汤和素食为主的份餐,教名是“从善的精神之汤”、俗名叫“心灵鸡汤”。

6、“心灵鸡汤”带给人满满的正能量。在灼热烦躁的现代社会,人们的心灵需要喝一点鸡汤。

现在的社会,动不动给那些劝人奋进、向上、向善的话戴上一顶“鸡汤”的黑帽子,似乎鸡汤是臭的毒的,其实大谬不然。

固然,鸡汤也许并不能治病,但它能提神,也许并不能强身健体,起码喝了以后神清气爽。难道人们不饮用“心灵鸡汤”,反而去喝“黄赌毒”和“酒气财色”?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