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银行的另类零售转型:消费贷占比下滑

未知 2021-04-28 10:37

宁波银行的另类零售转型:消费贷占比下滑


日前,宁波银行(002142.SZ)披露了今年一季度财报。

这是一份“超预期”的财报:截至今年3月31日,宁波银行实现营业收入132.26亿元,同比增长21.80%;实现净利润47.35亿元,同比增长18.32%;不良贷款率0.79%,与上年末持平。

上述亮眼业绩支撑了宁波银行近期股价的持续上涨,4月19日至今,该行股价累计上涨10.46%,同期沪深300指数仅累计上涨2.24%。

回看宁波银行近年来的成长路径,或许能为苦于零售转型的中小银行提供一个成功样本。

贷款规模猛增,不良率却稳定

对银行业来说,近年来最头痛的一个问题,就是净息差不断收窄。

强如“零售之王”招商银行,2021年一季度的净息差为2.52%,同比下降了4个基点。

相比之下,宁波银行同期的净息差为2.55%,同比增长46.55%。

在疫情大环境下,宁波银行是如何做到净息差逆势增长的?

答案是扩大生息资产规模,调整贷款结构,发力零售业务。

财报显示,2019年至2021年,宁波银行各年份一季度各项贷款余额分别为4445.56亿元、5850.74亿元,7364.72亿元,三年增长了65.66%。

同期,宁波银行个人贷款余额,由2019年的1310.16亿元增至2021年的2861.68亿元,三年增长了118.42%;个贷在贷款总额中的比例,也由2018年的31.95%增至2020年的38.05%。

一般来说,一家银行在放贷规模扩张时,必然会客群下沉,起初这一负面影响可能并不明显,但随着时间推移,该行的不良率便很可能会有所上升。

神奇的是,宁波银行却能在扩张的同时,保持不良率的基本稳定。该行2019年一季度末、2020年一季度末和2021年一季度末的不良率,分别为0.78%、0.78%和0.79%。

宁波银行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在一季报中,该行并没有给出明确解释,但在2020年年报中,宁波银行倒是提及了该行的风险管理措施。

公司坚持“控制风险就是减少成本”的风险理念,将守住风险底线作为最根本的经营目标,持续完善全面、全员、全流程的风险管理体系。,风险预警、贷后回访、行业研究、产业链研究等一系列风险管理措施的有效性不断显现,风险管控良好,使得公司能较好地应对经济周期与产业结构调整。

这恰好与监管层一直强调的“中小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要建立独立风控体系”的监管要求不谋而合。

另一方面,宁波银行在零售业务上的发力,并没有一味拘泥于个人消费贷。

如上两图所示,2018年至2020年,宁波银行个人消费贷余额在贷款总额中的比例是下降的,由26.80%降至25.94%,同期个人经营贷的比重则由4.86%增至8.73%,房贷由0.29%增至3.38%。

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至今,恰好是P2P爆雷、互联网金融强监管、多头借贷问题凸显的一段时期,前期过度发力消费贷的银行,在这一时期都或多或少遭到了不良率抬升的反噬,而宁波银行适时对零售业务内部的结构微调,也对稳定该行的不良率功不可没。

银行业喊了多年“零售转型”,如今连工行、建行这样的国有大行都在发力零售,但对中小银行而言,在发力零售的同时,抵御住短期放量的诱惑,坚持把核心风控抓在自己手里,且能根据市场变化进行贷款结构微调,恐怕才是零售转型真正的意义所在。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