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

未知 2022-02-16 15:28

央行: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 



15日,中国人民银行微信公众号发布2021年第四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专栏的第二篇《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文中称,2021年以来,人民银行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精准、合理适度。2021年上半年,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用好再贷款和两项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优化存款利率监管,引导金融机构保持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稳固。为应对经济面临的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2021年下半年,人民银行加大跨周期调节力度,统筹做好跨年度政策衔接,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着力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一是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综合运用降准、公开市场操作和中期借贷便利(MLF)向市场投放流动性。2021年7月前瞻性全面降准0.5个百分点,释放长期资金约1万亿元,为下半年经济持续稳定恢复做好铺垫。12月再次全面降准0.5个百分点,释放长期资金约1.2万亿元,有效增加金融机构的长期稳定资金来源,更好支持实体经济。2022年新年伊始,通过中期借贷便利和公开市场操作加大流动性投放力度,为保持货币信贷合理增长,稳住宏观经济大盘营造良好的流动性环境。

二是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2021年8月、12月两次召开金融机构货币信贷形势分析座谈会,引导金融机构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优化宏观审慎评估(MPA)考核,鼓励银行加大对普惠小微贷款和制造业中长期贷款的支持力度。定期开展央行票据互换(CBS)操作,推动银行发行永续债补充资本,增强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可持续性。

三是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积极做好“加法”。2021年初增加2000亿元再贷款额度,支持信贷增长缓慢地区地方法人银行扩大贷款投放。9月,新增3000亿元支小再贷款额度,支持中小微企业融资。11月,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和2000亿元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支持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碳减排技术、煤电清洁高效利用等重点领域发展,增加能源总体供给能力。12月,将两项直达工具转换为支持小微企业的市场化政策工具。这些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在促进信贷结构优化的同时,也有助于推动总量稳定增长。

四是推动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充分发挥LPR改革效能,促进LPR报价行持续提升报价质量,推动金融机构切实运用LPR定价,2021年12月1年期LPR下行5个基点。2022年1月,1年期中期借贷便利和7天期公开市场操作中标利率均下降10个基点,1年期LPR下行10个基点,5年期以上LPR下行5个基点,推动实际贷款利率进一步下行。2021年12月下调支农支小再贷款利率0.25个百分点,加大对“三农”、小微企业的帮扶力度。优化存款利率监管,将存款利率自律上限由存款基准利率上浮改为加点确定,加强地方法人银行异地存款管理,降低银行负债成本。会同银保监会等部门,通过降低利率、减少收费、直达工具等综合措施,推动降低企业尤其是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

一系列政策措施成效显著。2021年全年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19.95万亿元,在2020年高基数的基础上继续同比多增3150亿元,保持了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2021年末,M2和社会融资规模同比增速分别为9%和10.3%,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从两年平均看,2020年、2021年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分别为9.5%和11.8%,同两年平均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并略高。

下一步,人民银行将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加大跨周期调节力度,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增强信贷总量增长的稳定性,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