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球大战》横跨近半个世纪的经典之作

未知 2020-05-22 11:25
《星球大战》横跨近半个世纪的经典之作


1977年,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加州小子使出浑身解数,最终花费1300万美元制作出了一部在影片演员看来无比搞笑的“道具电影”。
 
然而就是这部电影却最终创造了万人空巷的票房奇迹,并开启了太空歌剧电影的崭新时代。
 
时隔四十二年之后,这个电影系列的最新作品虽然依旧取得了商业成功,然而票房和口碑的巨大落差依旧使得这个延续几十年的太空史诗系列面临严峻的未来。
 
《星球大战》何去何从,这不仅是观众们心中的疑问,同时更是电影公司和制作团队的疑虑。
 
辉煌的神话
 
《时代》周刊曾经如此评价道:
 
卢卡斯是一位浪漫者,一位纯朴天真的浪漫者。正是这种天真纯朴,这种对浪漫史的想入非非,使得《星球大战》能够如此清新,如此妙趣横生,如此异想天开。
 
 
即便片中欧比旺一角的扮演者亚利克·基尼斯爵士在余生不止一次地回忆拍摄《星球大战》是一次十分糟糕的经历。
 
即便饰演汉•索罗的哈里森·福特曾经不耐烦地说自己也不知道演的是什么鬼玩意儿。
 
但是《星球大战》在上映之后依旧吸引了全世界数以千万的观众和粉丝,并持续保持着深远的影响力。
 
 
前年被迪士尼正式兼并的20世纪福克斯实际上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就已然陷入了经营危机,然而《星球大战》的意外成功却使得这个电影公司得以迅速摆脱发展困境,延续了数十年的辉煌。
 
 
为什么这样一部在当时看来有些与现实脱节,在今天看来十分粗糙生硬的太空奇幻电影能够获得如此巨大的成功,并开创了一个无比浩瀚的宇宙舞台,对时代和社会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呢?
 
这可能是许多人心中一个难解的疑问,然而如果我们深入研究和探索就会发现《星球大战》的成功有其必然因素。
 
时代的隐喻
 
二战结束之后,历经了数年残酷战争洗礼的人们迫切渴望和平的到来,然而美苏冷战的爆发却使得战争的阴霾挥之不去。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美国开始时是处于劣势的,特别是在军备竞赛与太空竞赛上。
 
 
再加上美国政府对苏联政治、军事体制恶魔化的描摹,使得许多普通民众心中始终存在着对意识形态对立的恐惧。
 
《星球大战》中自由对抗专制,以弱胜强的故事情节恰好符合了许多民众内心的期望。
 
而电影中对外太空和银河世界的勾勒在科学技术尚不发达的年代里,更是使得无数青少年观众为之深深着迷。
 
 
片中充满西部牛仔意味的走私船长汉•索罗,在高科技崛起后日渐势衰的绝地武士,专制独裁的帝国统治以及勇敢大胆的反抗军士兵……
 
这些形象设置无一不具有深刻的现实隐喻,将整个故事错置于现实,就会发现所谓的“星球大战”不过是对现实世界的艺术演绎和加工。
 
 
在20世纪福克斯的全力支持下,《星球大战》才最终得以成功问世。
 
可以说如果没有二十世纪福克斯的帮助,就没有今天的“星球大战”系列。
 
但是,出于商业利益和系列电影发展的考虑,在《星球大战》成功之后,乔治•卢卡斯还是成立了自己的电影公司,这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卢卡斯影业,并且牢牢掌控着“星球大战”系列电影的版权。
 
 
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一决定是无比正确的,当许多电影人都受制于电影公司的时候,乔治•卢卡斯做到了许多电影人可想而不可及的,他可以随心所欲地去实现自己的电影梦想,创造充满惊奇和想象的电影世界,同时也可以随时根据自己的思考做出暂停开发的决定。
 
 
正传三部曲完结十六年之后,电脑特效的迅速发展使得乔治•卢卡斯当年为“星球大战”创作的前二十页故事大纲终于得以成功搬上大荧幕。
 
没错,这就是后来的“星球大战前传三部曲”或者说是星球大战的一、二、三。
 
 
电脑特效技术的应用和全CG渲染的场景使得后来的这三部电影作为系列的首章显得更为逼真可信,而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更是使得“星战”系列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悲剧与希望并存的结尾在巧妙联接了正传三部曲的同时,亦回答了许多粉丝心中长期以来的疑问———安纳金纠结是如何黑化成为后来的达斯•维达勋爵的?
 
 
系列故事通过六部电影最终形成了完整的一个故事闭环,并对二战结束之后的现实历史进行了跌宕起伏的艺术演绎,如果说克隆人战争所对应的第二次世界大战,那么之后的帝国与抵抗组织则是对美苏冷战的改写加工。
 
相比残酷的战争而言,没有硝烟的战争与对抗似乎更为激烈和恐怖。
 
没有《星球大战》,就没有《复仇者联盟》
 
为什么说没有《星球大战》,就没有《复仇者联盟》呢?
 
因为《星球大战》开启了好莱坞乃至全世界电影的特效时代。
 
在此以前,全世界的电影拍摄中从来没有特效制作这一说法,而好莱坞的电影公司也从来没有专门负责制作电影特效的部门。
 
乔治•卢卡斯用前所未有的勇气与激情,改变了电影特效在电影制作中的地位,改变了商业电影的发展走向。
 
 
他不仅通过大量特效运用使观众得以在《星球大战》中看到呈现出此前无法想象的电影画面,而且还同时创造了好莱坞历史上第一家也是实力最为雄厚的专业特效制作公司————工业光魔公司。
 
毫不客气的说,如果没有乔治•卢卡斯的远见卓识,今天的观众或许还要等很长时间才能够看到大荧幕上那些栩栩如生的外星生物和战火纷飞的星际文明。
 
 
时间回到1975年,乔治•卢卡斯拿着好不容易从21世纪福克斯那里得到的1300万美元投资,准备开拍《星球大战:新希望》。
 
然而,一个无比残酷的现实摆在他的面前,由于好莱坞此前从来没有拍摄过同类型电影,所以也几乎不存在电影特效制作这一说法。
 
 
为了保证《星球大战:新希望》在时代限制之下依旧能够保持较为理想的效果,卢卡斯在加州范努斯市选择了一间旧仓库,成立了后来负责过“星球大战”全系列、《阿凡达》、《加勒比海盗》、《复仇者联盟》等好莱坞顶级商业大片特效场景制作的工业光魔公司(简称ILM)。
 
成立伊始的工业光魔几乎一穷二白,它的团队人员也是云集了五湖四海、三教九流。
 
其中有雕塑家,有模型玩家,有搞建筑的,也有做广告出身的,甚至还有以前是工程师的,而他们唯一的共同点或许就是此前从来没有正儿八经地接触或学习过电影制作。
 
虽然缺乏理论学习和实践经验,但是这个团队同时也有一个无可比拟的优势,那就是他们有着前所未有的创造力与活力。
 
在工业光魔开放的工作环境与乔治•卢卡斯的积极引导下,每个人的潜能都被极大的激发和释放。
 
 
最终,这个曾经并不被投资方看好的幕后团队创造了好莱坞最大的奇迹,那就是《星球大战:新希望》这个新生儿。
 
并在其后的数十年间成为了卢卡斯电影公司的重要组成部分,相继创造了一系列让人印象深刻的电影画面,用自己的实践活动推动了电影工业与现代科技的紧密结合。
 
新的时代
 
在乔治•卢卡斯的设想和执导下,“星球大战前六部曲”在星际文明和科技外壳之下,蕴含着浓厚的古典主义叙事特征,整个故事实质上是融合多种故事元素之后的王子复仇记。
 
这样的特点使得国家仅仅只有数百年历史,缺乏独立民族神话故事的美国民众从此有了自己的神话替代品,这可以说是乔治•卢卡斯得以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当然,这种古典主义叙事特征对故事人物过于理想化的描摹以及过于浪漫主义色彩的剧情内容,同时也使得系列故事发展到前传三部曲的时候饱受许多年轻一代观众的诟病。
 
在前六部曲完美形成一个故事闭环之后,年纪越来越大的卢卡斯老爷子,也因为系列发展面临艰难抉择而最终选择了放弃继续打造《星球大战7》的计划。
 
 
不过数年之后,时过境迁,既然自己已然决意退出电影制作,那么为了卢卡斯电影公司和员工们的未来着想,乔治•卢卡斯也没有理由继续抓着过去不放,迪士尼所提出的优厚兼并条件和该系列持续发展的考虑,使得乔治•卢卡斯最终还是在《星球大战前传三》推出七年之后将自己的电影公司连同工业光魔尽数卖给了迪士尼。
 
“星球大战”由此获得了新生。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