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国列车》带给我们无限惊喜

未知 2020-06-12 13:39
《雪国列车》带给我们无限惊喜 


31岁才推出自己电影处女作的奉俊昊在自己短短二十多年的电影创作生涯中,已然创造了韩国电影的多个历史记录。
 
抛开去年那部在第92届奥斯卡上成功封神的《寄生虫》,在奉俊昊的作品中最能引发争议的莫过于2013年的那部《雪国列车》了。
 
 
 
电影《雪国列车》一方面较为完整且真实地再现了原著漫画的背景设定,另一方面却又借着原著世界末日与诺亚方舟的故事元素,讲述了一个前所未有、与众不同的软科幻甚至乌托邦式的寓言故事。
 
最终,电影虽然在韩国刷新了单片最高票房纪录,并在上映38小时后累计观影人次突破100万,但是文化差异和另类剧情依旧使得电影在北美和欧洲地区折戟沉沙。
 
巨大的失败使得奉俊昊在今后数年内都没有再度执导推出高成本商业类型电影,再度取得公众关注便是去年的《寄生虫》 。
 
 
 
伴随着奉俊昊个人电影事业的重生,《雪国列车》也再度于2020年推出新的剧集版本。
 
相比电影前作,这部剧集版的《雪国列车》将给观众们带来怎样的惊喜和体验呢?而在《雪国列车》的原著背后又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故事呢?
 
从现实到漫画
相信不少观众依旧会记得《蝙蝠侠:侠影之谜》中,幼年布鲁斯与父母一同乘坐着由韦恩集团负责营造的城市轨道交通,高高在上驶过哥谭城市街区的场面。
 
《雪国列车》的原著第一卷的故事作者雅克•罗布也有过相似的经历,不过在他的心中,这种感觉所带来的不是惊奇,而是失望。
 
作为二战后成长起来的欧洲一代,罗布和许多同龄欧洲年轻人一样充满着对美国文化的憧憬与向往。
 
这个在战后为整个欧洲大陆重建提供了大量资金,并以一己之力守护整个西欧免于苏联扩张威胁的超级大国在每个欧洲人眼中都意味着无限希望和新生。
 
 
 
然而,一次纽约之旅却彻底改变了罗布的看法。
 
正如陈丹青在他的《局部》开头所言,来到纽约,你首先需要学会的是坐地铁。
 
作为世界上历史最为悠久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之一的纽约地铁是无数背包客探寻这座超级都市的绝佳途径。
 
可透过地铁窗户,罗布并没有望见他心目中那座充满无限希望和生机的超级都市,举目所及之处都是充满钢筋混泥土,逐渐变得刻板冷漠的工业文明气息。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美国先后遭遇多次政局风波,水门事件、总统遇刺、大选风波………在短短十年时间里,就先后换了四任总统。
 
权力的更迭并没有让普通政府机构盛气凌人的架势有所改观,反而更加为所欲为,不断扩展自己的权力范围。
 
再加上当时美苏冷战、越战失利、经济危机等一系列事件的影响,普通民众无不对当时的政府机构充满了抵触与怀疑。
 
 
 
而对于纽约人而言,相比糟心的政治权力更迭和动荡的世界局势,主掌纽约城市规划扩张大权的建筑大师罗伯特•摩西更是一个令人头疼、彻头彻尾的毁灭者,这个人是罗布心中那个冷漠纽约的缔造者。
 
摩西在任期间虽然使得纽约的绿化面积成倍增长,但同时他也让已然有数百年历史传统的超级都市被迫开始转变革新。
 
铁板一块的老旧历史街区被摩西用公路和高楼随意分割,随着道路和高楼的不断衍生,城市周边的荒地也逐渐变成了钢筋混泥土的地盘,充满工业气息和失败意味的都市街道几乎看不到当年那种充满崭新国度烙印的无畏决心,也几乎完全失去了充满人性光辉的欢声笑语。
 
 
 
回到法国的罗布回忆起自己在美国的所见所闻,用自己的文字描摹出了一个怖惧生畏同时又引人深思的漫画故事《沥青食者》。
 
再后来,这个故事创意又加上了世界末日、诺亚方舟两个故事元素,进而一步步演变成了今天摆在我们眼前的这部《雪国列车》。
 
从书本到银幕
《雪国列车》的漫画原著原本只有一卷,在第一卷漫画1986年获得安古兰国际漫画节大奖之后,雅克•罗布创作信心高涨,迫不及待想要构思创作系列第二卷,但他的意外逝世却使得原本已经计划的一切都化为了泡影。
 
所幸,另一位作家勒格朗的接手使得漫画续集不再是幻想,勒格朗联手第一卷的画家罗切特,使《雪国列车》从一卷不完整的科幻故事变成了长达整整三卷的科幻寓言史诗。
 
相较于许多狗尾续貂的同类型作品,勒格朗延续了第一卷的故事背景和整体风格,进一步深入刻画了个人与环境,生存与人性间的种种矛盾。
 
 
 
当然,由于画风和设定的变动,第二卷和第三卷在引发读者广泛关注的同时,亦同时带来了不少争议,不一样的声音使得罗切特开始怀疑自己推出续作的决定是否真的正确?这样的疑虑一直到2005年才得以改变。
 
在那一年,韩国首次推出了《雪国列车》的韩语版本,放眼当时的世界,这是《雪国列车》首次被翻译为其他文字进行出版。
 
初出茅庐的奉俊昊也是在这一年无意间拿起了这本漫画,读起来便一发不可收拾。
 
 
 
《雪国列车》给奉俊昊内心带来的巨大波澜使得他数年之后不惜付出一切说服投资方花费巨资买下漫画的电影改编权,并亲自上阵执导拍摄。
 
在他的努力下,于2013年上映的《雪国列车》电影制作成本几乎是一部正常韩国电影的四五倍不止,并且在演员阵容上不乏好莱坞的一线大牌明星,真正成为了一部韩国出产的国际化电影作品。
 
 
 
相较于许多漫改电影对原著作品的高度还原和尊重,奉俊昊将原著故事情节全盘打碎,仅仅只是在背景设定和故事框架上完全沿用了原著漫画,这样的改编方式对于原著书迷而言无疑是很不友好的。
 
这也是为什么这部电影上映以后在口碑评分和观众认可度上与同类型作品差距甚远的重要原因之一。
 
不过电影版的《雪国列车》打碎重来的改编方式,却也同时使得看过原著的观众放下一切走进导演眼中那个不一样的“雪国” 。
 
在高度对立紧张的故事氛围之中,奉俊昊巧妙地利用故事中的画面构图和人物抉择,开始了自己对社会制度和人性考量的探讨。
 
 
 
《雪国列车》电影在商业上的巨大失败不仅使得电影投资方陷入经营危机,同时也让奉俊昊的电影事业就此蒙上一层阴影。
 
但电影对于画面构图和情节隐喻的创新,也为后来《寄生虫》的出彩表现埋下了伏笔。
 
同样也是因为电影的上映,使得负责系列前三卷绘画的画家罗切特萌生了继续创作续集的想法。
 
2015年,漫画作家奥利维埃•巴维特联合罗切特在首部作品诞生三十三年之后,终于推出了系列故事的最新作品《雪国列车:终点》。
 
从漫画到电影,从电影到漫画,至今已经推出三十八年的《雪国列车》历久而弥新,不断吸引着全世界数以万计的读者、观众和粉丝。
 
从电影到剧集,叙事空间的扩大带来了无限惊喜
受制于有限的电影时长和制作经费,当年的电影故事从很多方面来看都算不上是成功的作品,特别是原著作品中对列车拥有1001节车厢的设定由于制作经费不足在电影中被削减为仅仅只有二十几节车厢的永动列车,这种半吊子的改编方式颇受许多原著粉丝的诟病。
 
有了电影的改编教训,同名剧集的开发可以说在很多方面都做出了改变和调整,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故事情节的安排也变得更加合理。
 
 
 
虽然有不少观众在看完首季第一集之后就破口大骂剧集为了政治正确居然将主角也变成个黑人,但客观而言这个演员的演技并不差,尤其是剧中吃面包的那一幕演的颇为动容,将车尾人的艰苦生活和鲜明的阶级对立展现的淋漓尽致。
 
首集末尾对反派角色威尔福德的翻转设置也让人耳目一新。
 
 
 
通过前两集的故事内容,可以看出阶级固化所带来的种种问题依旧会是剧集的主题,但却不是唯一主题。
 
但是残酷环境之下对于人性抉择的考量,在光鲜亮丽之下潜藏的种种黑暗秘密,列车运行与恶劣气候条件之间愈加不可调和的关系。
 
 
 
这些值得深入的故事情节同样也是剧集故事框架之中不可缺失的重要一环。
 
下层阶级的革命运动同样也充满了戏剧性,它不再是像电影开始那般完全正向的,从开始之时便表现出人性的劣根性,反映着艰难生存处境下的自私与无奈。
 
 
 
总而言之,由奉俊昊监制并担任制片人的剧集版《雪国列车》堪称是一部消磨时光,引人深思的科幻佳作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