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阳老居民讲述长宁路396弄的故事……

未知 2021-05-22 19:36
华阳老居民讲述长宁路396弄的故事……

从棚户区到精品小区,

一位在这里住了40多年的老人,

为你讲述华阳路街道长宁路396弄的变迁。

我叫陆赐本,住在长宁路46年了。

听老一辈的人说,这一带原来有条小河与苏州河相连。1949年前,很多逃难的人从这里上岸,就在岸边搭个棚住在里面。常见的是用竹子和木头结合草泥建造起来的草棚或简易房屋,这已经算是棚户区里较好的住所了,更多的是用竹子和木片搭建起人字型或半圆型的房子,被上海人称为“滚地龙”。

滚地龙

图片来源于网络

现在的民心小区11号和17号附近还曾建造过一种类似“四合院”的房子,因为大概有24间房而被这里的人们称为“廿四间”,这种住房在当时算是条件相对好的。

新中国成立后,大家的生活慢慢好一些了。住在这里的工人们就用工厂里烧电焊留下的废料——电石糊,掺杂煤渣一起做成煤屑砖,用这种煤屑砖盖房子。

我是1975年搬来这里的,当时住在长宁路410弄。

房子是当时的单位用大砌块砖建造的三层简易房,那时也被称为“公房”。这个“公房”在周围算是“鹤立鸡群”,而能住在“公房”里是当时很多人的心愿。

“公房”里没有抽水马桶,也没有单独的厨房,3-4户人家挤在不到3平方米的空间里做饭。水龙头只有一个,为了避免邻居之间因为用水起冲突,不少人家就从大的水龙头上分一个出来,安装小水表,在上海很多老房子的公用厨房间里都能看到这样的景象:狭小的空间里会有多个水龙头,多个水表。

因为没有抽水马桶,弄堂里的居民都是老清老早伴随着“马桶拎出来”的叫声睡眼惺忪出来倒马桶。

好在我们搬过来没多长时间,政府就出资在长宁路396弄建了倒粪站,倒粪站建在垃圾厢房旁边,还有小水龙头可以供居民洗手。

1985年左右, 我住的“公房”动迁了。1988年,“原拆原还”搬到了新建好的民心小区(长宁路396弄堂内)。原来的房间20平方米,没有卫生间,没有煤气,一家五口人挤在一室半的房间里。搬回来后,分给的房子虽然不大,但是有两个房间,有独立的厨房和卫生间,新房子宽敞明亮,住起来很舒心。

搬家的时候大家真的“老”开心。

刚搬进来的时候,民心小区还没有煤气,但是很快这一带就通了煤气,我们的生活就更方便了。

长宁路396弄变化的不仅是住房,而门口的这条小马路承载的使命也一直在变化。

现在的长宁路396弄弄堂口上海银行后面原来是大明铁工厂,因为工厂需要有车子进入,所以弄堂口稍微宽一点,越往里面走弄堂就越窄。以前,如果弄堂里开进一部车子,行人就不能走了。

随着新盖的房子越来越多,私家车也逐渐多了起来,因此弄堂里的行车也常常有矛盾,有时候弄堂堵起来,半个小时都动不了。那段时间,396弄也进了出租车司机的“黑名单”,无论什么时间叫车,都没有司机愿意开进来,即使不堵车,也怕剐蹭到其他汽车。

396弄这条弄堂也很特殊。只有300多米长,一头连着长宁路,一头连着长宁支路。就是在这条窄窄的弄堂里,有着7个居民区,车多,人也多,交通问题一直是这里的“老大难”。

后来,政府相关部门想办法稍微拓宽了马路,让人车分离,设置了人行道,自行车和行人有了专门的道路,一定程度上改善了396弄的交通问题。

去年,我们这里成立了396弄路管会,三个居民区党组织联手社会组织带领居民们做调研、举办创享会,街道还请了政协委员、律师等专业人士,大家经过多次讨论,最终决定将396弄由双向通行改为单向通行。

现在,无论哪个时间走进弄堂,这里都畅通无阻,住在这里的居民再也不用担心救护车、消防车进不来了。

今年,我居住的民心小区正在进行精品小区建设,有的房子还在加装电梯,我感觉我们这个小区,还有我们这条弄堂都会越来越好。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