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好发挥引领作用,武汉将在7个方面奋力出彩

未知 2021-07-26 19:04

更好发挥引领作用,武汉将在7个方面奋力出彩


24日傍晚,青年路范湖附近的一处商业体,颇有特色的“屋顶步道”吸引了不少购物休闲的市民。

5月13日,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首颗“武汉造”卫星下线,这是我国首条小卫星智能生产线生产的首颗卫星。图为嘉宾参观卫星智能生产线。

着力发挥7个方面引领作用

●要更好发挥创新引领作用,加快打造国家科技创新中心。

●要更好发挥高端产业引领作用,加快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高地。

●要更好发挥全省“一主引领”作用,加快打造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引擎。

●要更好发挥交通和市场支撑引领作用,加快打造新发展格局重要枢纽。

●要更好发挥绿色发展引领作用,加快打造世界滨水生态名城。

●要更好发挥优质资源和服务引领作用,加快打造民生幸福城市。

●要更好发挥体制机制创新引领作用,加快打造全面深化改革新标杆。

■ 更好发挥创新引领作用,加快打造国家科技创新中心

争取更多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落户武汉,协同开展关键技术攻关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涛说,武汉是我国科教重镇之一,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中科院系统50多家科研机构中的400多项科技成果在武汉转化,一批院士积极运用科研成果和战略思维助推产业发展,服务地方经济,树立了院地合作协同创新的典范。中国科学院愿与武汉市开展更加广泛、多形式、深层次的科技合作,共同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积极争取更多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落户武汉,协同开展“卡脖子”关键技术攻关,积极助力武汉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中心。

“更好发挥创新引领作用,加快打造国家科技创新中心,让科技成果真正‘为我所用’,正是武汉发挥创新引领作用的主动作为。”金属3D打印“微铸锻”技术发明人、天昱智造首席科学家张海鸥教授说,他特别关注《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对武汉的提法。

华中科技大学数字制造装备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里,张海鸥教授团队发明的“智能微铸锻”技术,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铸锻一体化3D打印,并打印出了高性能金属锻件。张海鸥说,加快打造国家科技创新中心,武汉要迅速将产学研优势形成合力。

北斗产业创新中心总经理余峰认为,武汉要加快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发展高效强大的共性技术供给体系,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成效。他认为,以北斗产业为例,在武汉发展北斗产业有天然优势,武汉有刘经南等院士领衔的专家团队,还有武汉北斗创新中心等致力于通过产业化基础技术平台和重点机构建设,打造北斗精密应用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平台,创新中心还将致力于探索“北斗+政企”等多种应用推广模式,为北斗在武汉规模化应用打下坚实基础。

目前,为响应武汉市首批数字经济应用的要求,武汉北斗产业创新中心有限公司大力拓展北斗在校园行为安全领域的应用,通过北斗高精度定位导航技术提供全面、精准、智能的校园行为安全保障,为教育信息化建设提供支撑服务。“这只是北斗创新应用的一个方面,我们新近成立的武汉北斗产业创新中心将‘北斗+’模式与互联网新经济融合,将爱北斗产品进行快速铺排,以敏捷开发、快速迭代的方法实现北斗在各领域的拓展、发展、深耕、升级,以创新联合体发展模式,为武汉打造国家科技创新中心闯出一条新路。”

■ 更好发挥高端产业引领作用,加快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高地

把制造业与新经济、新技术相融合,拓展城市新应用、新场景

习主席总书记指出,湖北要走在中部地区崛起前列,成为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靠一般产业、传统发展路子肯定不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唯一出路。

市委十三届十一次全会决定,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上,提出大力实施支柱产业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现代服务业升级三大计划,推进农业产业化,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在突破性发展数字经济上,提出实施数字经济“573”工程(5大数字新基建,即信息网络、数据中心、城市物联感知体系、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7大数字新产业,即光、芯、屏、端、网、云、智等产业,3大数字新融合,即制造业数字化改造、服务业数字化提升、农业数字化转型),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在提升产业集中度和显示度上,提出实施产业链提升、优质企业培育等工程,支持打造一批“隐形冠军”“单项冠军”企业,建设高水平总部经济承载区。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光谷正在全力打造三条千亿产业大道、两大万亿产业集群。目前,中国光谷上市企业52家,主要分布在“光芯屏端网”和大健康两大支柱产业的链条上。东湖高新区表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光谷将持续推进以中国信科、华星光电、天马、长飞等为代表的“光芯屏端网”,以及大健康两大万亿产业集群。随着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规划,将串起关山大道、光谷五路和左岭大道三条千亿大道。

对此,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盘和林认为,武汉勇担高质量发展主引擎重任,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上,特别是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上,适应当前智能化、数字化、网联化时代的市场需求,把制造业与当前的新经济、新技术相融合,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拓展城市新应用、新场景。

武汉大学发展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光则认为,眼下武汉正在加快建设“五个中心”、构建“965”现代产业新体系,打造“光芯屏端网”、大健康、汽车等产业集群,武汉要做湖北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加快推进中部地区崛起,还需要花大力气研究和着力实现从“产业集群”向“创新集群”的跃升。

李光解释说,实现从“产业集群”向“创新集群”的跨越,需要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和产业化等创新的全链条上关注和贴近市场需求,构建创新者、创新需求者和创新服务者三位一体的创新利益共同体,通过建设创新生态圈,以源头创新(基础研究)为起点突破“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把关键核心技术和资源掌握在自己手里,打造安全可控的供应链。

■ 更好发挥全省“一主引领”作用,加快打造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引擎

加强与长三角、京津冀等区域合作,在更高层面发挥辐射引领作用

习主席总书记指出,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力,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推动全省高质量发展、撬动中部地区加快发展,重点在中心城市。

武汉必须坚决扛起“一主引领”责任,在促进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中当先锋、打头阵。

更好发挥全省“一主引领”作用,加快打造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引擎,市委十三届十一次全会具体部署:提高城市能级品质,推动“主城做优、四副做强、城乡一体、融合发展”空间发展格局加快落地;加快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推动规划同编、交通同网、科技同兴、产业同链、民生同保,共同建设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发展,并上升为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主动融入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加强与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成渝等区域合作,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在更大范围、更高层面发挥辐射引领作用。

眼下,武汉都市圈正在加快建设,“9个城市就是1个城市”理念深入包括武汉在内的9个城市。根据“主城做优、四副做强、城乡一体、融合发展”的理念,光谷、车谷、临空经济区、长江新区等“四副”均已明确主导产业和辐射范围,比如,光谷做强“光芯屏端网”和大健康支柱产业,通过建设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辐射鄂州、黄石等,光谷与黄冈共建“光谷黄冈科技产业园”,高新技术孵化器完工并投用,携手武大科技园、华中科大科技园推进科技创新,包括加快长江段武汉、鄂州、黄冈、咸宁、黄石和汉江段港口一体化建设示范工程,黄石临空经济区对接光谷示范工程,鄂州市产业园区合作示范工程等。

对此,国家发改委国土地区所原所长肖金成表示,目前,中部地区已形成中原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江淮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等,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功能也会加强、质量得到提高,从而带动周边地区发展。

湖北省政府咨询委员、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秦尊文也有类似的看法。他认为,面向2025年远景目标,武汉的职责使命更大,应当坚持聚焦在国家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的定位上,“武汉应用足用好科教资源,加速布局落地新的关键技术、未来技术、智能化技术,推动武汉城市圈、长江中游城市群、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

■ 更好发挥交通和市场支撑引领作用,加快打造新发展格局重要枢纽

首店经济及一线名品推动消费业态升级,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进展顺利

在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方面,武汉提出建设“祖国立交桥”,打造国际门户客货运“双枢纽”、铁路客货运“双枢纽”、全国公路路网重要枢纽,加快建设长江中游航运中心。

武汉市交通运输局民航办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市交通运输局正围绕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武汉机场国际航空门户枢纽建设的战略决策和部署,谋划并启动机场三跑道、高空管制中心、T2航站楼改造、智慧机场等十余个项目建设。

在鄂州花湖机场各个单元建设热火朝天,机场建成后,将与武汉天河机场一起形成“客货双枢纽”。“随着鄂州机场、荆州机场建设投用,湖北民航的发展将更具全面优势。”省人大代表、湖北国际物流机场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朱方海认为,湖北提出的客货双枢纽战略,在国内是唯一的。两个机场的资源底蕴都很好,天河机场客运优势强,鄂州机场主攻货运,两大枢纽同时运行的话,不仅是对整个交通方式的改变,也会拉动沿线产业集聚、促进经济发展,以此发挥交通引领作用。

近年来,武汉加快推进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建设,打造中部枢纽港,充分利用武汉水路和铁路资源的优势,推进水铁联运项目建设,打通水铁最后一公里。去年开工建设的武汉阳逻国际港铁水联运二期项目,计划今年8月1日投入试运行。

“实现货物的高效快捷转运,发展多式联运,发挥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整体效益。”中车长江车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王宝磊介绍,担当各类交通枢纽角色的武汉市,在“一主引领”过程中既是城市自身发展的主力,也是带动周边地市发展的牵引力,天上地下、水陆并进,武汉正与周边城市一道发力进取,增强交通枢纽作用。

在大市场大流通建设方面,武汉近年来持续发力,成为内外循环的重要市场枢纽。

近年来,国内外大牌首店纷纷“入股”武汉,本地老牌商贸中心积极转型升级,城市实体商业不断壮大,市民消费质量和数量不断升级,武汉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进展顺利。

2021年武汉商业版图全面爆发,仅上半年便新开了恒隆广场、天街、K11三家购物中心。在K11负责人看来,武汉作为撬动华中市场的重要支点,在消费市场方面的巨大优势毋庸置疑,此外文化上的和谐共融也是商业体选择城市的重要因素。“我们希望以文化、艺术带动商业体验感的升级,人们逛购物中心,不再是买买买,还有更丰富的情感和文化需求。而武汉深厚的文化底蕴、悠久的人文风采都是我们共融共通的基础。”K11高级副总裁褚梅灵说。

大型商业体的落地在带来市民消费场所新选择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首店的落地以及国际一线品牌的扩张。据悉,武汉2021年预计引进300家首店,仅前四个月新进首店便与2020年全年引进数量持平。而在国际一线大牌的布局上,武汉同世界上顶级繁华商业街的距离也越来越近,同一国际品牌近距离PK的景象在武汉上演,仅一街之隔,LV、GUCCI等国际一线大牌便布局有两家门店。从一家难求到同品牌同场竞技,武汉走过了十几年的商业扩张路。现今诸多国际一线品牌选择武汉,店铺规模从一层到两层逐步扩大,商品配送方面也有所倾斜。武汉庞大的消费市场和极速提升的消费能力正逐渐得到市场认可,首店经济的繁荣以及一线名品的青睐也将推动武汉消费业态升级,拉动重点商圈转型,带动消费客流,助力武汉成为新经济发展的新锐力量。

外地巨头争相入场,本土集团也不遑多让。坐落于城市核心区域的武商集团积极进行升级提档,武商集团方面表示,通过打造梦时代项目、启动武商MALL业改、持续发力首店首发首展等经营规划,未来实现“武商MALL、梦时代与众圆广场成功转型后的城市奥莱‘三足鼎立’,构建武商在武汉市场的‘黄金三角’发展格局”。同时将发展首店首发首展经济作为提升集团商业竞争力、激活市民消费力的战略举措,在中部地区形成独特的吸引力,迎合时下年轻人的消费观念。

同样是武汉龙头企业的汉口北集团,作为武汉积极构建强大中部市场、打造国家商贸物流中心的重要引擎,一直以来坚持打造华中地区最大商品交易会“汉交会”。2020年汉交会线上线下总交易金额达3561亿元,包括53个国家的各方参与,近30万名采购客商及市民观展,向全球展示了湖北武汉旺盛的市场活力和巨大的发展潜力。汉口北方面表示未来将坚持“线上线下结合”“内外贸结合”“批发与体验式消费结合”三大转型升级路径,持续探索新模式与实体市场的创新融合,成为中国商品交易市场转型升级典范,助力武汉全力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为建设国家商贸物流中心、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武汉市出台《武汉市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实施方案》,计划通过五年努力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1万亿元,充分发挥市场的支撑引领作用,推动武汉的高质量发展。

■ 更好发挥绿色发展引领作用,加快打造世界滨水生态名城

以“中碳登”落户为契机,建成全国最具影响力的绿色资本市场

7月25日,联合国人居署中国项目主任张振山在接受长江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武汉要探索推进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新路子”,在中部城市群中发挥绿色引领作用。

他曾多次来到武汉,亲眼目睹了这座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明显成效。其中,东湖绿道、中法生态城、汉口江滩公园等项目,让他印象深刻。他特别提到东湖绿道:“每一个到武汉东湖绿道的人,都会被那里的美与活力所吸引。它不仅保留了东湖独特的自然禀赋,更令公众共享,让城市因安静而美好。”

最近,他十分关注“中碳登”落户武汉。他说,未来,将会有一批低碳项目、人才聚集在武汉,这将给整个城市的绿色发展带来大量机遇。“生态文明的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张振山解释道,要想抓好生态文明建设,就要落实好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做到社会、经济和环境平衡发展。

他指出,生态保护不仅仅是政府的事情,更需要全社会参与其中。各行各业要共同努力,在市民的日常生活中,也要践行绿色低碳和可持续的发展理念。

2020年12月7日,作为武汉“两江四岸”规划中“一廊”的武汉百里长江生态廊道工程正式动工,开启了湖北、武汉践行长江大保护战略的全新篇章。

今年6月,作为百里长江生态廊道项目之一的汉阳碧道连通及景观工程基本完工,同期完工的还有位于长江左岸的江北碧道。“工程建成后将从根本上解决武汉市现有滨水空间的断点、空点和盲点问题。”碧水集团项目管理部负责人车涛介绍,百里长江生态廊道项目按照以“防洪安全”为核心,“统筹全局,统一规划,有序推进”的建设思路,在一年出样板、三年成规模的建设周期中,打造世界级城市水岸、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示范区、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项目完工后将有利于长江巩固防汛抗洪综合防灾能力,真正实现还江于民、还岸于民、还景于民。

湖北省委党校常务副校长、教授陶良虎表示,武汉作为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在长江大保护中充当“顶梁柱”角色。提升城市生态品质,就是建设生态化城市必由之路。

“江河湖泊是城市之肾、公园绿地是城市之肺、生物多样性是城市免疫系统。”陶良虎说,过去河湖治理中更多侧重于工程技术、治理技术研究与试验等,缺乏系统性地对产业结构调整、绿色产业科学布局与生产生活方式转变等。因此,加大河湖流域治理、推进河湖流域绿色产业革命,是武汉打造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关键所在。

他说,近些年,武汉在长江大保护行动中,产业结构调整力度非常大,特别是在沿江化工企业,经过关、转、搬、改等形式,调整产业结构,保“一江清水东流”,体现武汉担当。此外,武汉近些年在“两江四岸”复绿、百里生态长廊建设上也取得瞩目成绩。

“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陶良虎表示,武汉可在武汉城市圈大气协同治理、生态补偿机制等方面加强探索,建立完善区域性生态保护、生态修复和流域生态补偿配套制度,调动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性。

湖北经济学院低碳经济学院常务副院长孙永平表示,7月16日全国碳交易市场启动,武汉作为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简称“中碳登”)所在地,应抓住碳市场机遇,加快低碳产业聚集,引领中部绿色崛起。

孙永平建议,全国碳市场启动后,武汉可以进一步发挥金融集聚效应,吸引资金、技术、绿色金融机构和各种金融要素聚集到长江中游城市群。以碳市场为桥梁,打通中西部地区发展通道,实现碳市场和其他资本市场的互联互通,最终将武汉建成全国最具特色和影响力的绿色资本市场,从而造就一个千亿级产业。

“以低碳城市建设为契机,让市民参与减污降碳,打造武汉碳中和城市新名片。”孙永平说,家庭和个人碳排放的两大来源是住宅和交通,老百姓可以从这两方面入手来实现“降碳”。具体说来,做好垃圾分类,节约资源,践行低碳居住、低碳出行、低碳消费,坚决抵制和反对各种形式的奢侈浪费、不合理消费等,这些都是老百姓可以身体力行的“降碳”行动。

■ 更好发挥优质资源和服务引领作用,加快打造民生幸福城市

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社区,让居民在家门口找到专家看病

目前全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近200万,占总人口超过21%;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25.9万,百岁老人413人。

“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加快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推进医养康养相结合,强化生活照料和精神关爱,用心用情用力提升养老服务质量,是全市养老行业努力发展的方向。”全国社会福利服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江汉区社会福利事业发展中心副主任、区福利院书记熊承刚对记者说。

“一老一小”事业是群众十分关切的民生工程。现在我市已经拥有了一批精细化、标准化、规范化的高水平养老机构,另外8家区级养老中心正在加紧建设中,预计到明年武汉市公立养老机构床位数将超过2万张,确保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

到2022年全市养老机构的医养结合率达到100%。从“互联网+居家养老”到现在的“人工智能养老”,武汉市智慧养老的基础搭建工作已有近10年时间,现在15个城区区级智慧养老平台均已搭建完成,市级智慧养老平台也将于今年上线。届时会接入全市15个区级“互联网+养老”平台数据,线上打通信息传输通道,线下网点建设提供精准服务。

目前,已在江汉、武昌两个区选择200户老人家庭,和武汉市社会福利院等5家养老机构,开展人工智能居家、社区、养老机构等养老社会实验。今后,通过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智能床垫、手机等收集每一位老人的全生命周期大数据,集成到市区两级数据平台,使用人工智能科学分析,将数据同步给养老服务网点,老人能获得实时精准养老服务。

硚口区卫生健康局通过与大医院“结对子”,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社区,打造“一中心一特色”。硚口区1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别与同济医院、湖北中医药大学、省中山医院、武汉市第一医院、武汉市中医医院、武汉市第四医院、市肺科医院等单位开启合作,岐黄学者、长江学者等16位博导、91位博士下沉坐诊,内分泌、心血管、脑血管、呼吸、中医药、儿科等12个专家工作室在全区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诊。

去年8月,“岐黄学者工作室”落户硚口区汉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岐黄学者”、湖北中医药大学副校长、二级教授、中医内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王平率团队下沉该中心坐诊。王平教授说:“来社区坐诊,看病只是其一,最重要的是带教,发掘培养更多中医师。让居民在家门口找到专家看病,有助于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夯实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武汉市卫健委医政医管处处长姜明表示,推进优质资源下沉是武汉市探索双向转诊和分级诊疗的主要举措之一,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医疗管理水平的重要抓手。

今年7月,江夏区为15家街道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备专家型医疗副院长。专家带领50余名专家团队下沉基层医疗机构,居民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上级医院专家的医疗服务。

■ 更好发挥体制机制创新引领作用,加快打造全面深化改革新标杆

争取在要素流动和配置上打造枢纽节点

“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是习主席总书记从国家战略层面对湖北的明确定位,“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是省委贯彻中央精神,深入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部署。

武汉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邹薇说,前不久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是中部地区加快崛起、行稳致远的纲领性文件。《意见》中九次点名湖北、八次点名武汉,指出要加快武汉都市圈和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提速先进制造业发展,打造全国重要增长极、加快建设内陆开放新高地等发展新方向,为武汉深化改革开放和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思路、新愿景。要实现这些宏大目标和战略构想,必须扎扎实实地深化改革,以思想破冰引领发展突围,在体制机制创新上走在前列,落在实处。

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是中央提出的新一轮改革开放的重要方向,中央要求加快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和数据等要素的市场化配置改革,这对于大幅度提高资源配置利用效率,促进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邹薇教授表示,武汉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优势,不仅在交通和商贸上要做强枢纽,而且要争取在要素流动和配置上打造枢纽节点,“因此,必须把争创国家要素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城市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特别是发挥武汉作为我国工业互联网五大国家级节点城市、我国碳交易注册中心所在地等优势条件,建设一批辐射全国的要素交易市场”。

邹薇教授说,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仍然是武汉市最大程度地调动市场主体积极性、提升经济增长内生动力的重要举措。省委强调,地区经济发展短期靠项目,中期靠政策,长期靠环境,今年已经出台《关于以市场主体需求为导向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的若干措施》(湖北优化营商环境改革的4.0版本)。她建议,武汉市要率先行动起来,坚持以市场主体为中心,市场评价为第一评价,企业感受为第一感受,群众满意为第一标准。着力打造金牌“店小二”,实施企业“顺心、舒心、暖心、安心、信心”工程。努力建成国内一流营商环境高地(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投资环境最优、企业获得感最强),为建成国内大循环的重要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提供可靠保障。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要更深入更进一步如何实现更好引领?武汉怎么作为?东湖高新区市场监管局副局长颜建四建议,武汉市实行包容审慎,可以在市场主体首次轻微违法不罚的情况下,进一步拓展思路,让市场主体能有更好的发展。“虽然这是一句话,但真正落实到市场主体,希望能更加贴心。”

另外,在信用修复方面,也是营商环境可以持续改善的重点。颜建四说,一旦市场主体列入经营异常,可能会带来很多问题,比如银行贷款问题、上市问题等等,这相当于捆绑住了市场主体的手脚。

他建议,可以在保留市场主体登记信息同时,暂时不公示该市场主体异常情况,给予企业修复信用机会,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如果再次出现异常,则可以依法依规对外公示。在市场主体登记住所方面,武汉已经开始在做一些探索探讨。

目前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一网通办”“就近办马上办”,颜建四建议,可以进一步完善,打破更多瓶颈,往深度发展。同时,颜建四还表示,提倡的“店小二”服务,希望能更加主动作为,增质服务,这也是目前大家都在努力的方向。

针对武汉市场要素市场配置优势,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教授梅志罡建议,武汉可以建设科技要素市场,形成强大的科技市场影响力;可以建设人才要素市场,培养人才队伍环境体系;可以建设一些明确创新要素,比如未来科技产品要素市场等等。在基层社会治理方面,梅教授说,要充分发挥基层党建引领作用,既抓政治思想建设,又要抓组织队伍建设,第三个是充分发挥党员个人作用,凝聚人民群众,“基层力量是无穷的,武汉可以蹚出基层社会治理的新路子”。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