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代有才人出:长三角的城市“接力” ​

未知 2022-11-14 16:22

江山代有才人出:长三角的城市“接力” 

唐末的诗人韦庄在《菩萨蛮》里写有一句家喻户晓的名句,“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论及江南美景,世人往往会联想到元人奥敦周卿在《蟾宫曲·咏西湖》里所写的“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这八个字。可以说,这句广泛流传的成语至今令杭州散发着持久的魅力。

但杭州这座城市并非一开始就具有“地上天堂”的美姿。秦始皇一致六国,全国设为郡县。今日的长江三角洲一带归于会稽郡,而会稽郡治在姑苏。到了东汉,会稽南部仍名会稽郡,治地点绍兴;而北部则分立为吴郡,治所仍在姑苏。吴郡所辖的钱唐县便是今日杭州的前身,在吴、会以钱塘江为界分治之后,钱唐县紧靠两郡分界,不过是个处于边缘地带的蕞尔小县。

夏圭《钱塘秋潮图》

究其原因是,由于直至南北朝时期,囿于生产力的限制,钱塘江下游南北两岸的开发还会集在中山丘陵与平原相接地带,以及海拔相对较高的平原地带。至于杭嘉湖平原则处于杭州湾与太湖之间,地势四周高而中间低,呈浅碟状地势,外有海水入侵,内有湖水漫溢,注入“碟”中之水不易排出而构成沼泽区,开发难度大,大面积的土地因而长时间处于未开发状态。

改动这一状况的大约有两点,一方面,跟着生产力的提高人们逐步有能力进行大规模的水利建设,经过在杭州湾北岸构筑海塘抵御海潮的侵袭、在平原内部太湖沿岸构筑湖堤以阻止湖水的上岸漫溢,在平原区内部兴修塘浦以利排水,促进了杭嘉湖平原低洼区的开发;另一方面,公元589年,隋灭陈之后置余杭郡(唐代改为“杭州”),随后以钱塘县为郡治地点;比政治方位提高更重要的是,大业六年(610)十二月,隋炀帝下令“穿江南河,自京口至余杭,八百余里,广十余丈”,而江南(运)河的结尾,恰在钱唐县。

自从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开通今后,如唐代的杜佑所说,“自是全国利于转输”。杭州这块曾经处于吴郡和会稽郡“边地”的土地也因而一跃而“咽喉吴越,势雄江海”,确立起了它在钱塘江下游区域“水牵卉服,陆控山夷”的交通枢纽方位,在整个钱塘江下游区域取得了核心的方位。杭州的人口也因而敏捷增加。公元609年,余杭郡的户口不过1.5万,到了不久之后的唐贞观年间(627-650),现已猛增一倍,到达3万户,再过一个世纪,到天宝年间(742-756),又翻了一倍还多,到达8.6万户。到了唐代后期,杭州已是“骈樯二十里,开肆三万室”的兴隆景象。元和八年(813)中央政府录用卢元辅为杭州刺史的制文中也呈现了“江南列郡,余杭为大”的赞誉。

进入宋代今后,杭州开始获得“东南榜首州”的美誉。嘉裕四年(1059)欧阳修作《有美堂记》时,杭州城已是“四方之聚,百货之所交,物盛人众为一都会”,到了南宋时期,朝廷建都杭州(称为“行在”),华夏人口大量南迁。宋高宗赵构做了太上皇今后,有一次游西湖时碰到一个卖鱼羹的宋五嫂,原是东京(河南开封)人,太上皇见她年老,特别宣她上船,赏给金、银钱和绢,命她常常送羹进宫。赵构有一次还告诉宰相史浩,内行在做小买卖的“皆京师旧人”。也正是由于开封旧人大批移居杭州,杭州的言语也起了变化,至今的杭州话还带有“方言岛”的滋味。

到南宋孝宗时,杭州有26万户、55万余口。南宋末年时,杭州连同临安府属县共39万户,124万余口,这在古代,是个非同小可的数字。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他的著名游记里说杭州是其时“世界上最美丽华贵的天城”;并称誉“行在(即杭州)之大,举世无匹。一个人可以在那里寻到这么多的乐子,简直恍若步入天堂”。这也是杭州城在古代历史上的巅峰。

 

14世纪杭州西湖

苏扬兴衰

经过元朝相对短暂的控制后,明代的杭州在江南失去了独领风骚的方位。朱元璋定鼎金陵,南京在历史上首次成为大一统王朝的国都并因而臻于极致。惋惜跟着明成祖迁都北京,大批官员、军人和工匠随之北迁。降为留都的南京政治方位降格,人口也急剧减少,一时就式微下去了。

反而姑苏持续着开展的气势。姑苏城居大运河之上,向来是南北水运商道的枢纽,比坐落大运河尾闾的杭州交通更便捷,别的姑苏还可以经过运河,以及浏河、福山塘等通道,成为长江这条东西向水运商路的重要转口集散之地。因而明代中叶,姑苏城现已呈现了超越前代的繁盛景象。生活在姑苏的王锜就说,“吴中素号富贵”,“以致于今,愈益繁盛”。晚明姑苏出产的器物、衣饰等日用品以及书画技法更是受到了世人的追捧。浙江人王士性就感叹,“苏人以为雅者,则四方随而雅之,俗者,则随而俗之”。

到了清代前期,姑苏已成为全国经济最为兴旺的城市。康熙时人沈寓就说:“东南财赋,姑苏最重;东南水利,姑苏最要;东南人士,姑苏最盛。”姑苏一府,区区9万余顷土地,仅占全国土地的1%强。而每年交纳的税粮却多达250万石,占全国税粮将近10%。其时全国有“四聚”(京师、佛山、汉口、姑苏)之说,而“四聚”之中,清人又一致以为商店富贵以姑苏为最。人称“吴闾至枫桥,列市二十里”。经济繁荣促进了人口的增加与集聚,康熙年间,现已呈现了“除是京师吴下有”的说法。时人盛称“吴城焰火,奚啻百万”。尽管“百万”之说仍是个笼统之数,但既然有人勇于把姑苏与人口达百万的京城混为一谈,说明姑苏人口即使不及北京,相去也不会太远,应是其时的全国数一数二的大城市。这方面的另一个依据是,清代的姑苏不但成为江苏省的两个省会之一(另一个是南京),还成为全国唯一拥有三个附郭县(吴、元和、长洲)的城市——即便帝都北京,也只设有大兴、宛平两个附郭县算了。

在清代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与姑苏齐名的还有扬州。清代的扬州尽管坐落长江之北,却通常被以为是一座江南城市。时云“扬州富甲全国。”清代康熙帝与乾隆帝几回南巡下江南,便都是以扬州为首要驻跸之地。与姑苏一样,扬州的富贵也与大运河有关。扬州处于长江与运河“T”字型交汇处,居于南北交通枢纽方位,加上明清两淮盐业中心设在此地,便使其成为交流南北东西交易的“四汇五达之衢”,成为长江下游区域最重要的产品集散中心之一。广东、江西、湖北、湖南、安徽、浙江、山西等省商人纷繁在此树立会馆。其间,浙江商人首要运营绸布,湖南商人经销湘绣为多,湖北商人以运营木材为主,江西商人首要运营瓷器,广东商人经销南糖,安徽商人运营盐业,而山西商人则以开办钱庄为多。“四方豪商大贾,鳞集廩至,侨寄户居者不下数十万”,遂为“东南一大都会”。

但是,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扬州因大运河而兴,也随大运河而衰。清代中期嘉庆、道光年间,大运河已屡屡断航,简直到了废止的境地。同治十一年(1872 )漕运改海运,江浙滨海所产之盐也不必经扬州北上。轮船海运替代大运河的河运之后,作为交易中转的扬州的地舆优势方位已然不再。到了宣统二年(1910),北起天津、南至浦口的津浦铁路竣工后,扬州被完全摒弃在中国南北交通要道之外,便因而一蹶不振了。与此同时,铁路的鼓起与运河运输功用的丧失,也使姑苏、杭州的商业方位不断下降。原先兴旺的姑苏米市到清代后期敏捷衰退,曾经非常兴盛的粮食专业批发市镇枫桥至民国初年已成“寒桥”,变得非常惨淡了。

此落彼兴

不过,姑苏、扬州、扬州等传统工商业城市在近代趋于式微,却不意味着长江三角洲的式微——同处长江三角洲区域的上海在这一时期敏捷崛起了。

坊间常说,上海原本是个小渔村如此。这自然是个误解。至元二十九年(1292)是上海建县之始,在此之前,上海就已成为“华亭东北一巨镇”了。在清代嘉庆年间的县志中,上海县被文人称为“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而到鸦片战役前夕,上海县现已拥有60余万人口,根据美国斯坦福大学施坚雅教授的研讨,其时的上海是全国第13大城市,与天津、南昌相垺。从地舆上看,上海坐落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的焦点,又是中国南北海岸线的中心,具有宽广的经济内地,并以其优胜的地舆方位吸引着各地客商的到来,其间以闽、粤、浙、鲁等地为主,“每日满载东北、闽粤各地土货而来,易取上海所有百货而去”。

当然,对于鸦片战役之前上海县的开展,倒也不能评价过高。无论如何,它仅仅一个松江府辖下的三等县城。嘉庆年间的上海县志,供认“方言同是吴音而视府城稍重”,同时期的松江府府志则说,“府城视上海为轻,视姑苏为重。”总而言之,此时的上海,不过是大姑苏光环下的小上海算了。

 

1908年,俯视杭州。

到了鸦片战役之后,上海作为榜首批公约口岸开埠互易商货,原本广州一口对外互易商货的局面被打破,长江流域的货物沿江而下,集散于上海;浙江的丝、茶也大都销往上海转运出口而不再运至广州。所以广州逐步失去了在全国进出口交易中的首要方位。从输往英国的出口货值来看,1844年广州出口的货值是上海的7.7倍,而到了1852年则上海出口的货值反而是广州的1.7倍。正如马克思在1858年所说,“五口互易商货和占领香港仅仅产生了一个成果:交易从广州转移到上海”。

但若仅此算了的话,充其量上海不过是个交易口岸。上海开埠十年后,城区人口仍然只要55万,不能望姑苏之项背。便是一个例子。近代上海之所以能开展成为一个人口达数百万的大都市,要归功于移民的涌入,所谓“街头巷尾皆吴语,数祖列宗半外乡”便是指此而言。造成这一状况的直接原因,就是19世纪中叶的太平天国战役。长达十年的战役,使人迹一向稠密的江南区域变得荒芜不胜,许多乡镇在战火中变为废墟,庐舍化为灰烬。比方杭州城就从一个近百万人口大城市跌落到只剩下20 余万。

唯一上海在租界的保护下成为例外。大量的官员、商人、地主、士人、手工业者以及基层劳动者从战役波及的苏、杭、扬等城市向上海集合。1860年上海租界人口激增至30万,1862年又增至50万,一度还曾到达70余万。这些移民的大规模涌入为上海提供了资金、劳动力和需求市场,而这正是近代城市开展必需的要素。当太平天国战役硝烟散去之后,上海已成为长江三角洲区域的中心城市,而原先的中心城市如姑苏却反而降为上海的从属城市了。到1949年,上海城市人口已超过500万人,成为无可争议的全国及长江三角洲的榜首大城市了。

时光又过去了70多年。如今,长江三角洲现已成为全国大城市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在超大城市上海之外,杭州、南京已跻身特大城市的队伍,乃至昆山、慈溪、义乌这样的县级市也跨过了大城市的门槛。正所谓“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人,既是生产者又是顾客。作为生产者的人,是区域开发的重要劳动力资源;而作为顾客的人,又需要有一定的社会财富供其消费。从这个意义上说,人口往往是衡量一个特定区域开发能力和经济水平的重要指标。跟着人口的不断集合,历时上千年的长江三角洲的城市“接力”,仍然是个进行时。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