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的一个小国,爵位为公爵

未知 2021-04-19 19:04

春秋的一个小国,爵位为公爵


春秋时期,通常用来指东周前半期历史阶段,即自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这段历史时期,史称“春秋时期”。据说是由于鲁国史官把当时各国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记录下来,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记录,简括起来就把这部编年史名为《春秋》。在春秋时期,众多小国相继告别了历史的大舞台,这才有了后面的战国七雄。其中,就本文所要说的戴国,就是在春秋时期被郑国消灭的。

戴国,历史上春秋时代的一个诸侯国,公爵,国君因为是商朝后裔而封国,子姓;另有一种说法是姬姓。对于戴国来说,位置在今天的河南省兰考县、民权县一带。在地理位置上,戴国正好处在卫国、郑国、宋国等诸侯国的周边地区。

具体来说,周武王消灭商朝以后,基本上控制了商朝原来的地区,又征服了四周的许多小国。但如何牢固控制大片的疆域,成了周武王姬发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于是,他采用分封制的策略,把他的同姓宗亲和功臣谋士分封各地,建立诸侯国。在此背景下,晋国、鲁国、卫国、郑国、燕国、吴国等诸侯国,都是周王室的同姓诸侯国。

当然,考虑到商朝的势力还比较强大,周武王也没有采用完全打压的策略,而是将一些商朝后裔册封为诸侯国,以此确保周朝的平稳。其中,就本文所要说的戴国,就出自商朝,也即是一个“子姓”的诸侯国。戴国分封制,疆域主要位于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一带。

根据《左传·隐公十年》、《通志·氏族略》等史料的记载,戴国分封之初,国君的爵位为公爵,这自然是非常尊贵的爵位了。《汉书·地理志》载:“周爵五等,而士三等:公侯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不满五十为附庸。盖千八百国。”这只能说明一个大致的概况,并没有详尽的考证说明。

对于西周册封的诸侯国来说,公爵诸侯国是比较少见的。换而言之,大部分诸侯国的爵位都是侯爵、伯爵、子爵等,比如晋国是侯爵诸侯国,秦国是伯爵诸侯国,楚国则是子爵诸侯国。从这一角度来看,戴国的爵位,自然要高于大部分春秋时期的诸侯国。

不过,尽管爵位相对较高,但是,进入到春秋时期后,戴国不仅走向衰落,甚至遭到了灭顶之灾。春秋初年,戴国位于郑国、宋国这两个强国之间,国力较弱,时常遭到袭扰。对此,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此时的戴国实为郑国的附庸国。

《左传·隐公十年》中记载,公元前713年,郑国打着周王的旗号,联合其他诸侯国进攻宋国。对此,在笔者看来,挟天子以令诸侯,虽然要数曹操挟持汉献帝最为出名。但是,对于郑国的郑庄公来说,应该是最早采用这一策略的诸侯了。

得知郑国前来进攻的消息后,宋殇公命令孔父嘉向卫国求援,请求卫国进攻郑国的都城新郑,从而帮助宋国解围。值得注意的是,这里面的宋国大臣——孔父嘉,正是孔子的先祖,也即孔子的先祖是宋国人,只是后来因为内乱,孔父嘉的后人才离开宋国,来到了鲁国。因此,孔子和宋国君主、戴国君主一样,都是子姓,也即都是商朝王室的后人。

在宋国和郑国的交锋中,戴国因为依附于郑国,反而遭到了宋国、卫国联军的进攻。彼时,为了能够攻克戴国的都城,宋国、卫国还邀请蔡国前来助阵。

结果,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因为戴国上下众志成城,所以,宋国、卫国、蔡国这三个诸侯国联手,也没能吞并戴国。根据《左传》等史料的记载,宋卫蔡三国联军连续攻打了多日却一点进展都没有,正在一筹莫展之际,忽听有人来报:“郑国派公子姬吕领兵救戴国来了,目前已经进城了!”

得知这一消息后,孔公嘉说:“戴国本来唾手可得,想不到郑国大军来助,这可如何是好?”右宰丑说:“戴国既然来了援军,必然会有新举动,我们先观察一下城里的动静,再考虑对策。”两位将军正说话间,忽见戴国城城墙上人头攒动,一下子插满了郑军的旗号。姬吕全身披挂,站在城楼上高声喊道:“多谢各位将军的帮助,我郑军已经取下戴城了!”

由此,非常明显的是,正所谓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宋国、卫国、蔡国这三国猛攻戴国,最终让郑国占了一个大便宜。趁着戴国人困马乏,筋疲力尽的时候,郑国一举攻占了戴国的都城。而这,无疑凸显出郑庄公这位君主的高明手段。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当时的戴国,其实也明白郑国的野心。但是,一面是宋国、卫国、蔡国的联军,一面是心怀叵测的郑国大军,戴国君主也没有什么选择的余地。

等到郑国大军进入戴国都城后,戴叔庆父后悔不已,但事已至此,无可奈何,看看实在复国无望,戴叔庆父只好领着家眷,逃亡而去。因此,对于戴国这个公爵诸侯国,最终在公元前713年告别了春秋历史的大舞台。

最后,戴国灭亡后,戴国国君后裔和百姓为了纪念故国,于是用戴作为姓氏,这成为戴姓的一支。春秋战国时期,戴姓主要分布在今河南省东部一带。汉朝时期,戴姓在向豫南迁徙的同时,也向今江苏、山东、河北等地迁徙,如西汉时官至九卿的戴崇,为沛(今江苏沛县)人,曾向张禹学习《周易》;东汉时官至礼泉太守、“世称儒宗,知名东夏”的戴宏及西华令戴封,均为济北郡刚县(今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东北)人。

隋唐时期,戴姓人口已经分布到今浙江、福建等地。明朝和清朝时期,戴姓人口在分布上继续南移。如今,戴姓的人口已近430万,为全国第五十七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34%。自宋朝至今1000年来戴姓人口增长率是呈上升的态势。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安徽、湖北、江苏三省,大约占戴姓总人口的34%,其次分布于湖南、四川、广东、重庆、浙江、贵州,这六省市又集中了36%的戴姓人口。从这一角度来看,戴姓人口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和长江以南地区。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