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历史上最倒霉的皇帝

未知 2019-05-04 18:55


我国历史上最倒霉的皇帝


在古代,帝王父子(尤其与太子)总是有一种很微妙的关系。如果是太子监国,这种微妙就会逐渐演化成一种暗斗,或者明争。“太子监国”,即中国古代的一种政治制度,通常是指皇帝有事外出时,交由重要人物(比如太子)留守宫廷处理一些国事;也指皇帝因年龄或者能力的原因不能够亲政,而由他人代理主持朝政。在后世帝王中,一般都忌讳太子监国这一制度。只是偶尔象征性地给予未来的储君短暂的“实习”机会。而监国太子呢?总是一副诚惶诚恐、如履薄冰的姿态,他们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只要太子监国,就注定要过一段忍气吞声的日子。如果不这样,就难保从太子到帝王的顺利过渡。明朝就有这样一位不幸的皇储,当皇帝不到一年,在二十余年的太子生涯中,光监国就有十六年之久,他就是朱棋的继承者朱高炽,是明朝的第四位皇帝。

 

在朱棣的诸多儿子中,朱高炽是样貌最不出众的一个,他不仅身材肥胖,还患有严重的脚疾,行动很是不便。他下地走动的时候,身边总需要两个内侍搀扶着他。即便这样,他还是走得跌跌撞撞,更不用说让他跃马疆场、奋勇杀敌了。也正因为这个原因,勇于奋战的父亲朱棣很不喜欢他。在朱棣看来,这样的人既不俊朗潇洒,也不风流倜傥,实在没有一国之君的样子。但他的祖父朱元璋却非常喜欢他。幸运的朱高炽承蒙明太祖的爱护,被提拔成为世子,为今后立为太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何其貌不扬的朱高炽能够深得朱元璋的喜欢呢?原因就在于朱高炽自幼熟读儒家经典、敦厚稳重、言行识度,对政治有着强烈、多样的兴趣。

 

再加上开国之初,战乱接连不断,国家不安定,百姓也遭受各种疾苦,一心想要治理好国家的朱元璋,希望守成之君能够宽柔治国、休养生息。同样地,他也希望封王的世子能够以宽仁之心来极力辅助后来的君王。有一次,朱高炽被祖父朱元璋派去检阅部队。可是过了没多大工夫,朱高炽就回来了。朱元璋认为他偷懒,就质问他:“为何这么快就回来了?”朱高炽很恭敬地解释道:“清晨的天气太冷了,我让战士们吃过饭再来检阅。”朱元璋听后很是高兴,没想到他会如此爱惜军队。还有一次,为了考验朱高炽的耐心,朱元璋让他审阅官员的奏章,并告诉他一定要细心审阅。于是,他不焦不躁、有条不紊地将奏章分类整理后,并做了详细的报告,呈递给朱元璋过目。

 

他的种种举动再一次打动了朱元璋,让朱元璋更加确定要封他为世子。事实上,朱高炽虽然不能自己跃马扬鞭、驰骋沙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却是非常优秀的。永乐七年(1409年),明成祖朱棣因北征蒙古、营建北京等诸多军事,长期都不在首都南京。为此,他允许太子朱高炽监国,让他负责处理大明帝国的一切日常政务,这给朱高炽展示军事才能提供了很好的机会。永乐中后期,在诸多政治活动中,朱棣父子俩发挥各自的特长,朱棣擅长军事活动和开创性活动,朱高炽则擅长行政工作(东宫监国,朝无废事)。朱棋主持进行的北征蒙古、南击交趾、迁都北京、远航西洋等重大活动,得到了太子朱高炽很好的支持与配合。

 

朱高炽监国时期处理日常政务期间,诸如中下级官吏的升调任免,对普通案件的审理和裁决,对营建、潜运、水利工程等进行协调和管理,也都得到了朱棣的充分肯定与支持。可以说,在那段日子里,他们父子俩的配合也是极好的。监国的那段日子里,朱高炽不仅要面临其弟朱高煦、朱高燧的谗言,还要应对夺嫡的威胁。好人总是有好报的,朱高炽在诸位大臣的力助下,一次次化险为夷。实际上,只要朱棣的地位不受实质性的威胁,朱高炽的太子地位就是稳定的。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明成祖朱棣病死于北征的途中。而朱高炽在群臣的辅助下,在即位不足一年的时间内,大刀阔斧地调整和改变了永乐时期继续开创的政策。朱高炽本着为人宽厚、为政开明的原则,发展生产、与民休息,不仅赦免了朱允坟的许多旧臣,平反了许多冤狱,废除了许多苛政,也停止了朱棣时期的大规模用兵,天下百姓得到了休息,文化得到了复兴。因为朱高炽天禀纯明、恭检爱民,后世对他的评价很高,并为“仁宣之治”打下了基础。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