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提拔陈诚,蒋介石将何应钦派出国

未知 2021-05-11 10:33

为了提拔陈诚,蒋介石将何应钦派出国


蒋介石的所谓八大金刚,是他手下的八个将领,包括何应钦、顾祝同、钱大钧、蒋鼎文、陈诚、刘峙、张治中、陈继承。

这些人有个共同特点,就是他们追随蒋介石比较早,从黄埔建军开始,就是蒋介石的得力干将,之后一直被蒋介石所重用。这些人在不同的时期发挥过不同的作用,有些人长期得到重用,有些人是阶段性地得到重用,有些人是发挥特殊用途。

这些人里,相对而言地位比较高的就是何应钦、顾祝同和陈诚。相比之下,陈诚受重用的时间最长,一直到台湾时期,都受到蒋介石的信任和重用,何应钦则是早在黄埔时期就已经得到重用,最早接替蒋介石出任第一师师长、第一军军长,在当时的蒋介石嫡系中,几乎相当于二把手。

但蒋介石和何应钦的关系也出现过比较多的问题。一个是在西安事变时,蒋介石被扣押,宋美龄、宋子文等人力主通过和谈来解决问题,这样才能保住蒋介石的性命,但何应钦此时力主强硬应对,派中央军部队进逼陕西,空军已经开始对西安附近进行轰炸。当时在外界看来,何应钦是有意逼张杨杀蒋,然后他再取而代之。

另一个问题是何应钦出身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在日本关系较多,所以在外交上长期主张亲日。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何应钦也一直主张对日妥协,1935年更是奉命签订了何梅协定,承认所谓的华北自治,丧权辱国,受到全国唾骂。七七事变后,蒋介石已经开始转变态度,主张全面抗战,何应钦仍然主张对日妥协。

抗战后期的雪峰山会战时,作战主力为王耀武的二十四集团军,蒋介石指定负责此次战役指挥的是何应钦,但在日军战败后撤退时,包括十八军在内的国军已经转入全面反击,正在追击日军,并包围了一部分日军,何应钦却关照前线将领,让他们放日军一条生路。战后,何应钦代表中国接受日军投降并签字。

正因为如此,蒋介石对何应钦一直是不得不用,又并不完全信任。从三十年代开始,蒋介石就一直在极力提拔和培养陈诚,等到抗战后期,陈诚羽翼已成,何应钦逐步失去信任,被蒋介石边缘化处理。先是从总参谋长调任陆军总司令,之后又奉命担任外交职务,离开了军队,这都是蒋介石在让他为陈诚腾位置。

解放战争时期,何应钦正在美国出使,陈诚担任总参谋长,主持国军指挥事务,连国防部长白崇禧都被蒋介石挂起来,靠边站。结果是陈诚指挥之下连战连败,到莱芜战役陈诚亲自跑到徐州进行微操,非要让李仙洲南进,等到王耀武发现李仙洲南进就要掉到粟裕布的口袋里,赶紧让李仙洲北撤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

这还不算完,杜聿明在东北前期很顺利,之后因为战线较长,兵力不足,分散驻守,吃了几次败仗,蒋介石也不满意了,要撤换杜聿明,陈诚以为是去摘桃子,就赶紧请求去东北收拾残局,并且夸口三个月结束东北战事。到了东北之后党政军大权一把抓,大肆扩编军队,结果到了1948年初,新五军被解放军全歼,他又不干了,以胃病复发为由,坚持要出国治疗,甚至不惜让他老婆去求宋美龄。

蒋介石看着战局越来越糟糕,感觉陈诚也hold不住了,于是又免掉陈诚总参谋长的职务,让他去台湾整顿党政军,把何应钦调回来担任国防部长,将顾祝同升任总参谋长,准备与解放军进行战略决战。其实个中原因也不难理解。如果准备在淮海地区与解放军决战,是必须要让杜聿明指挥的,而杜聿明在中央的靠山就是何应钦。

结果到了最后的战略决战阶段,国军的中央领导层出现了一个很尴尬的局面,公认军事才干最强的白崇禧在华中剿总担任总司令,陈诚在整顿台湾,留下来指挥战略决战的是何应钦和平庸无能的顾祝同。顾祝同先去沈阳督促廖耀湘出兵,廖耀湘置之不理,到淮海战役,黄维被围后请求先向东南方向突围,顾祝同又让他不要动,站稳脚跟,坚守待援,结果又把黄维兵团也送了。

虽然说在豫东战役之后,以当时国共双方的实力对比而言,国军已经是必败之局,但在最后关头,国军统帅部却是这样一群人在指挥,也是一大奇观。尤其是顾祝同,在整个战略决战阶段,几乎没有贡献过什么重要的意见,看起来忙忙碌碌,东奔西走,但没有能够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实在不行了只好蒋介石亲自出面微操。

蒋介石倒台之后,何应钦甚至还在李宗仁担任总统的时期,当过两个月的行政院长,但这时候国民党大势已去,何应钦也发挥不了什么作用。到台湾之后,何应钦基本上就靠边站了,虽然看上去仍然位望隆重,但实际上已经远离军队,只担任一些有名无实的虚职,安享尊荣而已。不过,他倒是很长寿,一直活到1987年才去世,已经将近百岁高龄。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