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五十寿辰时,小老乡徐迟与他的交往

未知 2021-06-21 18:41

茅盾五十寿辰时,小老乡徐迟与他的交往 


在中国现代文学馆收藏的众多茅盾珍贵文物中,有一本题为“茅盾先生五十寿辰暨文艺工作廿六周年纪念 伏园敬题”的珍贵纪念簿。在这本纪念簿上,有1945年茅盾先生在重庆过五十大寿时,郭沫若、老舍、巴金、靳以、阳翰笙、邵荃麟-葛琴夫妇、艾芜、臧克家、姚蓬子、冯雪峰、吴组缃、何容、吴祖光、赵丹、史东山、胡风、叶绍钧(叶圣陶)、洪深、孙伏园、马彦祥、冯乃超、黄芝冈、陈白尘、梅林等作家纷纷题写的贺词。其中还有我国著名报告文学家、诗人、编辑家徐迟先生写的祝词。

离开我们的家乡以后,许多年来,只从你的作品看到我们的家乡,以及家乡的人,听到乡音,被唤起乡愁。

茅盾故居

敬祝

茅盾先生创作二十六年纪念

徐迟

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省嘉兴市桐乡乌镇人,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其代表作有小说《子夜》、《春蚕》和散文《白杨礼赞》等。

茅盾

徐迟(1914年10月15日-1996年12月13日),原名徐商寿,浙江吴兴(今湖州)南浔镇人,我国著名诗人、散文家、评论家和报告文学家。在报告文学领域,徐迟作出了突出贡献。其代表作有《哥德巴赫猜想》、《地质之光》、《祁连山下》、《生命之树常绿》等。

徐迟

因同为浙江人,而且南浔与乌镇相距不过24公里,所以徐迟在贺词中以乡友自居,也才会说“许多年来,只从你的作品看到我们的家乡,以及家乡的人,听到乡音,被唤起乡愁。”

关于徐迟参加茅盾五十寿辰的记载非常稀少,在徐迟自传体小说《江南小镇》中,他也没有谈及此事。但在1988年9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我走过的道路》(下)中,茅盾先生在谈及自己五十寿辰给自己送上祝词的友人中,却曾提及到徐迟的名字。(第374页第一段)

“我不可能在这里一一复述,谨将他们的姓名记在下面,永志不忘。他们是:郭沫若、叶圣陶、柳亚子、张恨水、吴组缃、邓初民、福梓年、荃麟、沙汀、张西曼、朱自清、老舍、田汉、冯乃超、阳翰笙、叶以群、艾芜、闻一多、李公朴、陈白尘、臧克家、李勣人、傅彬然、黄芝冈、陈子展、蒋牧良、牧野、力扬、丁易、彭子冈、李广田、李何林、马子华、王亚平、柳倩、巴金、靳以、谢冰心、光未然、蔡楚生、碧野、任钩、陈望道、洪深、张静庐、吴朗西、马宗融、方令儒、李长之、孙伏园、吴祖光、冯雪峰、葛琴、徐迟、梅林。”

在祝寿当天,徐迟还在由柳亚子题写的“一九四五年六月二十四日庆祝茅盾先生五十初度 亚子题”的粉色签名大纸上,用毛笔题写了自己的名字。(徐迟将自己的名字签在了常任侠、袁水拍、夏迪蒙、周知、赵清阁、徐斌、凤子、刘仲容、张白山、徐蔚南的名字中间。)

珍贵纪念簿

“一九四五年六月二十四日庆祝茅盾先生五十初度”活动,在当时的重庆是一件极具影响的事件。从这张签名纸上可以看出,共有七八百名著名人士参加了祝寿。由此可见,茅盾先生在当时重庆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作为老乡及小友,徐迟是一定要去参加这次盛会的。

徐迟的祝词

抗战爆发后,徐迟与茅盾先生在香港、重庆多有交往。1938年5月,徐迟携家人前往香港避难。到港后,徐迟在姚苏凤创办的《星报》工作,主要翻译国外通讯社的电讯稿(路透社、合众社、美联社和哈瓦斯通讯社、电通社等送来的新闻),都是英文译成中文。后来徐迟听说《立报》也要一个翻译外电的人,《立报》是萨空了主持编务,茅盾则负责编副刊。当徐迟找到萨空了,他们一谈便成。就这样徐迟在两家报社负责译电工作,虽然很辛苦,但可以维持一家的生活。慢慢地通过工作,徐迟开始结识茅盾、叶浅予、袁水拍、冯亦代等一大批文艺界进步人士。1939年,徐迟与茅盾、夏衍、乔冠华、冯亦代等众多进步文化人士,在香港成立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他们积极创办救亡刊物,宣传抗战。1940年11月底,徐迟从香港初次到重庆,他住进了“全国文协”宿舍,并与叶以群成为近邻。叶以群当时主要负责编辑茅盾担任主编的《文艺阵地》。那时,茅盾先生常从唐家沱来到文协宿舍与叶以群商谈编刊事宜。因此,徐迟常有机会与茅盾先生见面。当年12月7日,“全国文协”假中法比瑞同学会举行茶话会欢迎新近来渝的茅盾、巴金、冰心、徐迟等作家,周恩来、郭沫若、老舍、田汉等10余人到会祝贺。1941年,皖南事变爆发后,陪都重庆的政治环境逐渐恶化,为保护进步文化人士的安全,茅盾、徐迟先后从重庆返回香港。当徐迟好友音乐家马思聪从重庆到达香港后,为将好友马思聪介绍给香港进步文艺界人士,徐迟特意在天文台道自家小客厅举办了一场“沙龙音乐会”。那天,徐迟专门请来茅盾、孙大雨、胡乔木、夏衍、杨刚、袁水拍、郁风、叶浅予、戴爱莲等好友到家中做客。1941年10月19日,香港文艺界进步人士举办了“纪念鲁迅先生逝世五周年”晚会,茅盾、柳亚子先后致辞,徐迟则朗诵了鲁迅的《铸剑》,并将《铸剑》中的人物宴之敖者的几首诗,自己作曲,大声唱了起来。

香港被日军占领后,茅盾、徐迟等人先后从香港撤离回到重庆。到达陪都后,徐迟不仅与沈镛、袁水拍、冯亦代等人创办了“美学出版社”,而且还接受茅盾同志的领导,办刊物、搞翻译。

《托尔斯泰传》

徐迟在美学出版社曾出版过两本译著,一本是《依利阿德试译》(荷马史诗《伊里亚特》选译),另一本即是《托尔斯泰散文集》(美学出版社1944年7月初版),该书收入了托尔斯泰三篇文章:《为什么人要把自己弄得昏迷不醒》、《〈克劳艾采奏鸣曲〉后记》、《过良好生活的第一步》。徐迟在译序里说,“这三篇东西,骤看,或骤然听说时,是要使人失笑的。因为在第一篇里,托尔斯泰劝人不要吸纸烟与不要喝酒;第二篇里,他劝男人女人不要性交,并且劝做丈夫的不要跟妻子性交;第三篇里,他劝人不要吃肉。”这是一本呈现了托尔斯泰的某些人生态度的“怪书”。徐迟说“译它的目的只是希望它能帮助读者建立一个‘是非格外分明、爱憎格外热烈的生活态度’”。

1943年,重庆的“国讯书店”请茅盾出面主编一套“国讯丛书”,茅盾遂向徐迟等人约稿。对于茅盾交给的任务,徐迟进行了很认真的准备并征求了朋友的意见。好友戈宝权热情地向徐迟推荐了英国托尔斯泰作品翻译和研究专家阿尔麦·莫德的著名传记作品《托尔斯泰一生》。他还将自己珍藏的“牛津古典丛书”版《托尔斯泰一生》借给了徐迟。莫德原著卷帙浩繁,有80万言。限于时间和精力,经与茅盾和出版社商定,徐迟只选择了其中三部分,按青年、中年和晚年三个时期,分成三部译出。1944年1月,《托尔斯泰传(第一部:青年时期)》在国讯书店出版。徐迟写了个《译者后记》,对翻译此书的起因做了说明;同年6月,《托尔斯泰传(第二部:结婚时期)》出版;次年7月,《托尔斯泰传(第三部:晚年时期)》出版。徐迟在《译者后记》中写道:

“我们的灵魂饥渴,我们的嘴唇皮也干燥,我们的眼睛、四肢、心脏、脉搏都很衰弱,是的,现在我一定要鼓起力量来,借这个译后记告诉读者,一本书应该是我们的力量,我们的生命,我们的复活!”徐迟翻译的《托尔斯泰传》出版后,得到大家一致好评。正是因为茅盾先生的大力扶持与提携,徐迟才有机会翻译该书。对于茅盾先生无私的帮助,徐迟内心十分感激。

为茅盾五十寿辰送上祝词的友人

1945年6月24日,当德高望重的茅盾先生要举办五十寿辰暨文艺工作廿五周年纪念活动,作为茅盾的小老乡、小文友,徐迟十分高兴。他不仅积极参加了此次活动,而且还和其他作家一起先后在纪念册上题写贺词送给茅盾先生。正是由于作家们的积极参与,他们为中国现代文学史留下了这份珍贵资料。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