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季:别拿酒色乡长不当英雄豪杰

未知 2021-11-03 11:20

刘季:别拿酒色乡长不当英雄豪杰


这天看到有人问了一个问题:如果秦始皇多活几年,能否战胜刘邦项羽的军队?我不假思索就想:这种假设肯定不会发生,因为如果秦始皇仍在,陈胜吴广就不会起义;陈吴没有首义,项刘也就不会跟着起事。陈吴起义原是打着扶苏、项燕的旗号反抗秦二世胡亥的,并不是完全反秦。

陈吴造时势,时势造项刘。

孔子曾说,“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沛县小乡长刘季快50岁时,终于混成了一个整日游手好闲、到处骗酒骗色的老油条。他经常带着一帮人下酒馆,吃饱喝足就打白条,害得开酒馆的两个老妇只好每到年底就烧掉那些欠条,惹不起他们啊。你们说这样的刘季,还能有什么大出息吗?

但偏偏,风云骤起,时势一变,这个刘季硬是被别人拖上了一条成就英雄之路。他只花了短短七年时间,就从乱世中脱颖而出,战胜各方对手,最后在汜水北边接替秦始皇坐上了天下共主的尊位。

刘季人生最后的十几年时间,真可谓是龙腾虎跃惊天动地,别拿酒色亭长不当英雄豪杰。那这个刘季,他掩盖在老油条的表象之下,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他凭什么在乱世之中脱颖而出,甚至能战胜将门世家的公子项羽呢?

(一)胆气与痞性并存

在《高祖本纪》中,几次讲到过刘季临危逃跑,老师讲课,也会津津有味地讲他为了逃命,连亲儿子都踹下了车,好像刘季是一个非常贪生怕死的人。

我倒是觉得,刘季和普通人一样,内心怕死是真的,但他身上具有非凡的胆气也是真的,每当面临大事需要作出关键抉择时,他的理智能产生强大的意志力扛住恐惧,即使双腿打颤也能站住不倒,继续装着谈笑风生,发挥着他那老油条的精神。

这才是真实的刘季。

刘季乡镇干部的身份,结束于他的一次公干。他负责押送役工到郦山做工,刚走出家乡丰邑没多远,那些役工就跑了不少,我估计他是违反交规喝酒上路的吧。

刘季心想这些役工会不会像陈胜吴广一样突然把我干掉,那边郦山的长官肯定也饶不了我啊,既然两头没个好,索性大家都散了吧。但刘季和那些役工也不敢“各回各家各找各妈”啊,他们一合计,就藏到芒砀山当山贼去了。

这时的刘季,还没想到反秦的大事上,只是逃命而已。

离沛县不远的蕲县大泽乡,陈胜吴广先起事了,各地杀官之风兴起,沛县县令害怕了,就召集属下未雨绸缪,打算响应起义以求自保,但他临时反悔弄巧成拙,沛县百姓真把他给杀了。

这时沛县反民无首啊,包括萧何曹参樊哙卢绾夏侯婴等人都不敢出头,怕大事不成惹上灭族大罪,于是他们就推举刘季当头,你刘季不是个亡命之徒吗?这刘季胆一壮,嘿,你们都怕死,那我就不怕死给你们看看,我来当这个老大,以前吹过那么多牛皮现在关键时刻可不能认怂啊。

这不,刘季就这样开始了人生事业的大反转,由一名秦吏,变成了一个反秦的贼头子。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刘季不是一般的老油条,一般的老油条比常人更贪生怕死。人家沛县那么多英雄豪杰不敢接手的事,他刘季却敢,敢豁出去。他抓住的这个机会,原来是一支开启通往帝王之路的金钥匙,我并不相信司马迁讲的那么多发生在刘季身上的龙蛇珍怪之事能带给他预先的指示。

刘季最具胆气的一件事,我觉得应该是他在率军进攻关中的过程中,非常英明地采纳了来自敌方人员的建议,那个人的建议其实是想免受进攻。当时怀王“令沛公西略地入关”,他们回攻宛城时,陈恢翻墙来见沛公,建议沛公“约降封将”,则可引兵向西畅通无阻。

沛公竟然采纳了这个拿全军性命赌博式的建议,不顾各城投降是真是假,率领军队一路轻松攻至霸上,逼迫咸阳城里的秦王子婴素车白马来降,一举推翻了大秦王朝。若是换作另一个人,谁敢采用这样亡命的打法啊,直往虎口里面拔牙,不顾身后随时可能会有降敌再次反叛围攻。

刘季攻克关中的胆气,一点不输于韩信的“背水一战”,是真正的不战而屈人之兵。

刘季有过多次逃命经历,其中有的确实是因为怕死,敌人追急了连亲儿子都给踹下车;有的却是战术性的逃跑行动,是为了转移敌方的攻击目标,或分散项羽的强大兵力,不能认为刘季的每一次逃跑都是因为贪生怕死。

刘季的胆气是内含的,项羽的勇悍是外张的,他们之间对比鲜明。刘季和项羽以前都见过巡游中的秦始皇,都说过一句大话,刘邦的原话是“大大夫当如是也”,项羽的原话是“彼可取而代之”,这样的话连项梁都不敢随便说出口,人们据此认为他们俩很早就具有远大志向,其实从这两句话更可以看出他们俩的大不同之处。

刘季的话用了一个“当”字,意志坚决;项羽的话用了一个“可”字,犹疑不决,这就把他们俩人的性格特点给透露出来了,后来他们各自的行事方式与人生结局,正是与此攸关,性格决定了命运。

(二)智术与表演并存

刘季初次去吕公家就骗酒骗婚,他的好友萧何当着众人的面说他“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这个刘三爱说大话,难成正业。可刘季听了面不改色,戏笑上座贵客如常。结交人物,掌控场面,可以说是刘季的擅长。

刘季对不同人性的洞察,他的社交把握能力,真是超出了常人,算得上沛县地面上的一位扛把子。而且最关键的,他非常明白自己的短处与长处,既然自己不愿躬身干事,那就只能让别人多多干事。而让别人用心干事的前提,那就得会倾听意见。

在《高祖本纪》中,明确提到刘季接受别人的建议,超过20多次,这种敞怀纳谏的作风应该是所有《史记》人物中极为罕见的,决非司马迁无意之笔。

刘季接受过的建议,既包括来自萧何、张良、韩信、曹参、樊哙、陈平、郑忠、田肯等自己人,也包括来自刘敬、袁生、董齐、“有人(此处明显是司马迁不愿提及其名)”等民间人士,还包括来自郦食其、陈恢等敌方人员(后投诚)。

其中接受建议最多的来自张良,达6次以上。可以说,凡是司马迁明确提到过的建议,都是对刘季、对建汉事业具有非常重要意义的建议。

这一切其实就说明了,刘季的大业成功,大都是靠着别人的谋划和推动,而别人的谋划与推动之所以能产生作用,也在于刘季能虚心而明智地广纳众议,不拘一格。在这点上,刘季的明智善用和项羽的刚愎自用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刘季大半生厮混于社会与官场之间,成就了一个善于应变和随情表演的人,《高祖本纪》等篇中多次描写了刘季很会演戏的场面。

比如:

他听到义帝被害的消息,就袒臂大哭,为义帝发丧,哭吊三天,并借此通告诸侯共讨项羽;

他效仿燕照王专门筑台拜帅,笼络韩信之心;

项羽捆绑刘父要煮了他,刘季竟然笑道“我们结过兄弟,我父即你父。你要是煮你父,别忘了分我一碗汤尝尝”,让项羽瞪着大眼无可奈何;

项羽设伏的弓弩射中了他的胸部,他痛得弯腰,却摸着脚说“这个贼人射中了我的脚趾!”,借此蒙蔽楚军;

项羽死后,诸人共请刘季当皇帝,他又和在沛县时再三推让不当沛公那样惺惺作态,说自己德不配位。

等等。

刘季实在是一个非常高明的表演艺术家,他身为世范教会了一大批后来的政治家、阴谋家。

相比于刘季的能谋善演,项羽的憨直有时到了愚蠢可笑的地步,比如他在鸿门宴上说出刘季身边告密者曹无伤的名字,导致曹直接被刘季杀害。可以说,项羽的弱点就是刘邦的优点,而项羽的优点,也是刘邦的弱点。

(三)仁义与蔫坏并存

刘季这个乡镇干部,连缺衣少食的寡妇都去未婚霸占,连开酒馆的两个老妇都能连哄带骗,也不知那家酒馆后来被他们吃垮没有,刘邦当了皇帝锦衣还乡时是否酬谢过那两位老妇。

只是司马迁在讲刘季干的那些勾当时,略作删选稍加粉饰,就把刘季讲成了一个豪爽不羁不拘小节之士,岂不知刘季自己就承认了,他的老头子当年就说他整天吊儿郎当不务正业,不如他的哥哥实诚顾家。

刘季这个人,你说他在沛县地面上能混得这么溜,堂堂县令要造反了,众人还能想到要把逃亡在外地山中的刘季找回来当造反领袖,他没有强大的人格魅力是不可能的。刘季的身上,确实具有超出常人的思想境界与仁义底蕴。

不说别的,就说秦王子婴这事,当子婴出咸阳来降时,刘季身边很多人都要处死子婴和赢氏族人,但刘季还是放过了他们,讲明了做人的大义所在。当然,这也与刘季本质上并不恨秦有关,他和项羽是不同的,他原来是食秦之禄。

项羽后来攻入关中,大肆屠灭嬴氏子孙,烧掠咸阳,就因为他极为仇秦,与秦朝有世仇。仇恨完全蒙蔽了项羽的战略雄心,大仇得报之后,项羽也就迷失了宏图大志。

刘季很少和项羽那样,每攻下一个地方就屠戮当地官员与百姓,他的“约降封官”及抚民政策大获前朝官吏和百姓的拥护,他深为了解那些官吏士人。

也正是因为他表现出来的宽厚仁义,才会被怀王的老将们优先推荐去“西略关中之地”,接着并吞巴蜀,成就汉王事业,拥有了与项羽决战的资本。

说来很多人不知道,刘季“汉王”的称号其实是由盟军领袖项羽所封,因为刘季当时占有汉水、汉中一带。那么“”汉朝”“汉族”的称呼由来,其实也是与项羽有关。

大业未成时,刘季总能得四方英雄贤士的支持与来投,可在他大业快要成功时,反叛他的人反而是越来越多了,这就是一个非常反常的现象。

背叛刘季的人,比如雍齿、司马欣、魏豹、共驩、臧荼、利几、贯高、韩王信、陈豨、彭越、黥布、卢绾等,最后连张良也离开了他,弃富贵而入道门。

这说明什么?

说明掩藏在豪气仁义之下,刘季的蔫坏本性渐渐显露。

刘季不再相信异姓王侯,多疑易责,开始全面任命他的家族成员为王为侯,把控要位。刘邦这时已经变得和项羽任人唯亲一样狭隘,缷磨杀驴兔死狗烹的恶行在刘邦身上表露无遗,让人寒心,那些四方英雄豪杰不愿再委屈自己支持他。

当然,司马迁对刘邦不能进行直白地揭露批判,只能说那些英雄豪杰都是反叛。特别是刘季杀害彭越斩为肉酱分给人食的残忍手段,为他的妻子吕后后来用同样手段残害戚夫人起了恶毒的表率作用。

刘季每次打了大胜仗后,要干的第一件事是什么?就是盯紧韩信手上的军权,往往不会留给韩信一点多余的时间,就突然驰入韩信军中,把他的军权夺过来,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上,然后才能睡上安稳觉。

可叹韩信,军权被粗暴夺了几次,居然还一直相信这个满嘴大义的老头,不相信多位说客的劝告刘季会整死自己。

更可叹的是,当有人把韩信要反的消息传给刘邦,“上问左右,左右争欲击之”,仅仅只是一个传言,朝中的大臣竟然争着要去处死韩信,没人替韩信辟谣辩护,那些还能留在刘邦朝中的人的人心都是如此恶毒对待汉朝开国之帅!刘邦的手腕之厉害由此可见一斑。

天津人说某个人“蔫坏”,就是说这个人明一套暗一套,老是玩阴的。其实刘邦就是这样的人。刘邦临死前说陈平这个人“智有馀,然难以独任”,其实他们俩是差不多一类的人,狡黠蔫坏,又没真本事。韩信就是被陈平的“伪巡抓韩”毒计给除掉的。

刘邦成功后,一个个地除掉对他不忠的人,或他疑忌的人。但其实他自己也是一个不忠不义之人:他身为秦吏食秦之禄而反秦,是谓不忠;他屡受项氏帮助大恩,最后背弃盟约灭了项羽,是谓不义,无信。孔子说君子行事以忠信为主,刘邦这人与君子的名号应该没啥关系吧。

当然,为了逐鹿大业,听从韩信建议背弃盟约反攻项羽,也是刘季此生最正确的一次决定。

刘邦是时势造就的英雄。他在知天命的年纪还是一个亡命之徒,有家难回。如果不是沛县县令自乱阵脚,百姓随众起事,樊哙去芒砀山中把他找回,他恐怕余生就是个老山贼了。他的人生就是那么传奇。

你说,如果你是生活在那个时代,你愿意追随那么一个贪酒好色的老头子吗?有一种艰难选择就是,你若是追随一个标准的五常俱全的好人,好像真的很难在世上干成大事,从来就没有这样的事。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