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下《枫桥夜泊》的诗人张继

未知 2022-01-29 12:02

写下《枫桥夜泊》的诗人张继


唐朝代宗的大历年间,某一个夜晚,苏州寒山寺来了一位乘船而至的客人,他叫做张继。

寒山寺这个地方,颇有由来,光是唐代,就有太宗皇帝李世民、玄宗皇帝李隆基先后来此,算是“圣地”,在安史之乱的过程中,寒山寺成为了一块“净土”,虽然天下大乱,但是人人有信仰,不敢妄动。

深夜到访,苏州河上薄雾蒙蒙,张继不觉有些寒冷,掖紧了衣裳,他这些年,一直过得很潦倒,大唐不复盛世的绚烂,看到夜里的寒山,大唐的命运如同白昼黑夜般的转折,从光芒到丝毫无光。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如是构思着。

天宝十二年,大唐的盛世到了一个极点,李白在人间流连忘返,时不时惊世作品,但李白终究不是科举学子,也不是政治高官,不为高层所追捧,这一年,长安的进士放榜,密密麻麻的榜上有着两个平凡的小字:

张继。

按道理说,一旦成为进士,在大唐都会衣食无忧。

本来也应该是这样的,而考上了进士后,一般都会先放置几年再下放地方做官,可是张继这一批进士运气不好,因为再过三年,正是改变神州大地千年命运的动乱:安史之乱。

所以从张继中进士之后,一直到唐代宗收复两京,张继的记载就几乎没有,没有人知道这个阶段的他在做些什么。

张继有一个好友,名为皇甫冉,历史记载他俩“情逾昆弟”,而张继的好友皇甫冉乃是天宝十五年的状元,张九龄非常器重皇甫冉,从这个关系结构来看,张继所处在的社交层次并不低。

安史之乱发生着,唐玄宗被唐肃宗“强迫”尊为太上皇,以朔方为主西北军开始南下,扫荡安史叛逆,总的来说,实质已经分裂的大唐战斗力还是很强的,肃宗年间,天下秩序基本恢复,代宗宝应元年,两京被收复,政治秩序恢复。

也是两京被收复后,张继再次出现在史书中,这也许是自他中进士之后,第一次“正式上岗”,历史记载为“录用”,张继被安排到“征西府”当员外郎,所谓员外郎,就是“郎中”的副官,张继这算是从进士的身份直接从了“武职”。

不过这个岗位没太久,张继继续转回了文职,进入了“盐政系统”的组织。

在洪州时,张继成为“盐铁”判官,管理这个地方的财税,拿着大部分的经济管理权,这也是张继职业生涯的巅峰了,其实根据张继的人脉和他的才华,在安史之乱后,朝廷急需用人,张继肯定未来前途不限。

可惜,张继在洪州任职一年多后就病逝了。

据当时张继的友人刘长卿、皇甫冉回忆,张继留下来的诗作为他们所知的,整理下来也仅是五十多首而已,但是大部分都没有了原版,所以他们留下来的也不多了,张继的《金谷园》、《山家》、《上请词》就是这些仅剩的硕果。

而最著名的,让张继的名声流传千古的,还是送给半夜苏州的《枫桥夜泊》。

张继死后,刘长卿给张继写了《哭张员外继》,其中的开篇就感受到了刘长卿的悲伤:

“恸哭钟陵下,东流与别离”。

据刘长卿的说法,张继的生活其实非常拮据,时值安史之乱后,天下一片紊乱,在安史之乱时,张继是个穷书生,后来再当官,却是一个老实本分的个性,所以生活比较困难,他的妻子后来也跟他葬在一处,十分简陋。

写给“寒山寺”的诗,让死后的张继忽然名声大噪了起来。

当时的姑苏寒山寺,乃是一个让人心灵有所寄托的地方,张继本人是否信仰不可知,但是“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句诗里面透露了一种夜半来客终有落脚处的安稳,寒山寺半夜仍然敲钟,苏州一片祥和。

跟他的好友皇甫冉不同,皇甫冉在安史之乱后,非常喜欢写“现实主义”,跟杜甫的风格是一样的,可当时这样写的人并不少,又是差了一些灵气,而张继的《枫桥夜泊》,就有了一种生活的灵气在其中。

不过张继也不是没有遇到“质疑”。

北宋欧阳修后来写文“抨击”张继,说张继写的“夜半钟声到客船”乃是“强说词”,这世界上根本没有半夜三更敲钟的寺,一时之间,被这位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批判的张继陷入了北宋人的“风口浪尖”之中。

而后来有有心人到了苏州寒山寺去考察,发现寒山寺果真是和别的地方不同,喜欢半夜敲钟,再问一下这些地方世代居住的百姓,他们都说这是寒山寺的传统,所以这件事情上,张继并没有为了韵律而瞎编,反而是欧阳修不知明理就随便批判。

张继本人在唐朝,到底算不上是名家,甚至在当时,人们对于《枫桥夜泊》也只是持欣赏的态度,也没有追究说这个作者是谁,当时的诗人,如果想要出名,还是要跟政治地位相符合,否则的话,就要特别才华出众。

张继有才华,但确实是比不上李白、杜甫、王勃之流,但写千古名诗,却未必是需要惊艳千古的笔法,可能就是很平凡的事物,或者是抽象、反差极大的事物。

写了《枫桥夜泊》,如同写了一幅画,宋人们都觉得,这首诗其实就是一幅画,仿佛在眼前,很真实,触手可得,寒山寺完美至极,夜半敲响了钟声,船客到达了岸上地面,景色一派和谐。

也因为《枫桥夜泊》,寒山寺跟“张继”就有了冥冥之中的关联,宋代王硅到寒山寺留下了一块石碑,石碑上刻着的,正是《枫桥夜泊》,但是这块石碑却在金人南下时,多次遭到破坏,最终“尸骨无存”。

到了明朝,汉人再次纪念起张继,于是重修寒山寺,文征明又给寒山寺立了一块石碑,上面是“明代版”的《枫桥夜泊》,让张继和寒山寺产生了更深刻的联系。

可寒山寺命运多舛,在唐朝后仿佛更容易受人伤害,寒山寺在多年后发生了一场大火,再次严重受损,就连这块文征明写下的石碑,上面的字都已经没剩下几个了,也有好多字已经看不清楚了。

时间到了清代,在光绪末年,江苏巡抚陈夔龙看着自己所管理的苏州寒山寺寸草不生,于是再次重修寒山寺,而后请来了“俞樾”再次写下了《枫桥夜泊》,内容还是千年前的内容,却跟随着岁月的流逝成为了第三块石碑。

此后,石碑没有再被破坏,到了文艺色彩丰富的民国时期,寒山寺迎来一位特别的客人,他叫做“张继”。

这个张继,乃是民国的张继,他题下《枫桥夜泊》放在了寒山寺,在当时的人听来,这乃是一个很有趣的事情,今之张继写古之张继,二人同名同姓,却在不同的时空在同一个地点“留下”同一个诗篇,十分梦幻。

之所以张继的名气能传千古,还是因为这份不懈的传递,这份传递是需要运气的,“接力”的路上,少了一个人的传递都是完成不了的,也是不完整,这才有了张继在如今如此“华丽”又“忧郁”的诗篇。

只可惜的是,张继自己或许想不到这一幕,他竟是以这样的方式流传世间,在当时比他更出色的皇甫冉到了宋朝都几乎“无人知晓”了,而他还名气越来越大,这历史的背后,又何曾不是一场说不明白的人间乐趣。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