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浅析哪吒的人物形象

未知 2020-05-04 11:55
一起浅析哪吒的人物形象

说起神话英雄人物,在80后的脑海中出现频率最多的恐怕只有两个,一个是齐天大圣美猴王孙悟空,另一个就是托塔天王三太子哪吒了。
 
哪吒,可以说是陪伴了80后的整个童年、少年生涯。
 
无论是《哪吒闹海》里的孩童模样,还是《封神榜》中的青年形象,亦或者是《莲花童子哪吒》所展现出来的少年英雄,不同的银幕手法展示了不同的哪吒人物经典。
 
 
哪吒闹海
 
灵珠投母胎三年而转世、闹海屠龙、割肉剔骨、托梦建庙、莲花化身、兴周灭纣、肉身成圣,一件件一桩桩,都是这位看似顽劣但内心孝顺的神话人物留给我们最深的记忆。
 
当然,哪吒的银幕呈现,也少不了燃爆去年暑期档,那位口中喊出“我命由我不由天”,“你是谁,只有你自己说了才算”,身体可以在顽童和少年之间互相切换的“烟熏妆”形象。
 
但不管是曾经割肉剔骨的哪吒,还是和天命抗争的哪吒,有一点可以肯定,这是纯华夏血统的中华本土道教神仙,属于中国自己的少年英雄。
 
这样一位道教小神仙,最初却是以身材高大,充满神力,身居天庭守护战神的形象出现在元朝的一本道教神仙书谱中。
 
本是玉皇驾下大罗仙,身长六丈,首带金轮,三头九眼八臂,口吐青云,足踏盘石,手持法律,大喊一声,云降雨从,乾坤烁动。---《三教搜神大全》
 
大罗仙-哪吒
 
而我们所熟知的脚踏风火轮、手持火尖枪、身披混天绫、具有三头六臂神通的三尺孩童小战神的形象,则是在明朝神魔小说《封神演义》和《西游记》中完善的 。
 
尤其是《封神演义》,用了整整三个回目着重描写,使得哪吒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更加饱满、具体,讲述了一位顽劣却不失孝道,身遭大难却不失大义的哪吒形象。
 
那么问题来了。
 
这样一位充满人间气息的神话人物,为什么会在明朝中叶被丰富及最终定型呢?为什么不是在道教、释教文化最为兴盛的南北朝时期出现呢?为什么不是在文人骚客辈出的李唐、赵宋时期定型呢?
 
汪郎认为,哪吒的形象在明朝被最终定型,和特定的历史社会环境发展是分不开的。
 
 
《西游记》中的哪吒和李天王剧照
 
1、中国古代神话体系中的宗教信仰和民间信仰完成融合后,丰富了明朝神魔小说的创作素材。
 
在我国传统神话体系中,人物形象的塑造离不开两大创作体系,即:正统道教神系(如三清)、民间信仰神系(如盘古、女娲),而民间信仰是中国古代神话人物的主要来源。
 
先秦及秦汉时期,正是道教的初步发展时期,并没有完成宗教神谱体系的制定。而民间信仰却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古人对日月星辰,江河湖海、风雨雷电等自然景观和自然现象进行拟人化,对历史及传说中的人物进行神格化,从而形成独有的神话传说。
 
到了南北朝时期,道教得到大力发展,但因为外来的释教除了最初借助“老子化佛”一说子立足自己的脚跟后,推出了自己的神袛体系。
 
鉴于此,道教宗师陶弘为了抗衡释教,作了《真灵位业图》,把先秦及秦汉以来的民间信仰进行吸收,改造,结合道教自身的宗教信仰,第一次完善了道教神仙体系,从而也出现了三清信仰的雏形。
 
 
道教神仙
 
到了隋唐时期,道教正式奠定了三清最高神袛的地位。
 
两宋时期,在宋真宗、宋徽宗的大力扶持下,道教的神仙体系完成最后定型,宗教信仰和民间信仰已经完全融合后。
 
这种神话体系的融合,到了明代得到进一步加强。
 
所以,古人在创作神魔小说时,自然离不开已经成型的宗教神话人物。
 
所以在《封神演义》中,作者借用了道教最高神袛三清,但同时也独创了三清之师鸿钧老祖;借用了民间信仰的姜子牙,但同时也创立了周军先锋官哪吒等等,这样的创作手法既保证了自己的故事自成一体,又可以让自己的书能够大卖,由此也形成了新的神系信仰,即作者自己的精神寄托。
 
这一点,和《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如出一辙。
 
 
修仙问道
 
2、三教合一的概念和思想在明朝得到具体化,而哪吒正是神魔小说家创作的三教合一的代表人物。
 
三教,指的是儒教、道教、释教;而三教合一,则指的是三家合流。但不管是三教独立,还是三教合一,在古代都是为统治者服务的。
 
三教合一的思想形成经历了一个很长的时间,也经历了最初的互相斗争。
 
西汉初期的统治者尊崇黄老之学,而汉武帝时开始独尊儒术,由此揭开了儒道之争。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史记》
在这种相争的情况下,除了东汉末年太平道起兵反抗儒汉外,天师道还建立了一个政教合一的割据势力。
 
 
汉末太平道黄巾起义
 
鲁遂据汉中,以鬼道教民,自号'师君'。其来学道者,初皆名'鬼卒'。受本道已信,号'祭酒'。各领部众,多者为治头大祭酒……犯法者,三原,然后乃行刑。不置长吏,皆以祭酒为治,民夷便乐之。雄据巴、汉垂三十年。---《三国志·魏书》
当然,张鲁政权最后虽然被曹操所灭,但由此可看出儒道对世俗权力的争夺。
 
这种儒道相争的现象直到南北朝时期,刘裕代晋建立刘宋王朝后,情况才有所好转,因为此时的统治者开始扶持第三股势力,释教。
 
刘裕参加过对东晋隆安三年的天师道孙恩、卢循起义,对当时天师道的势力渗透东晋内外而不满。所以他在夺取天下后,大力扶持释教,以此在江南和道教行成相抗,削弱道教在江南的影响力,从而保证刘宋皇权的稳定。
 
这是释教自东汉明帝时传入中国后,在先后依附黄老、玄学的基础上,第一次获得独立发展的机会。
 
 
南朝四百八十寺
 
此后,大江南北,形成了儒教当政,道、释民间传教的三教鼎立局面。
 
当然,道、释二教也一直没有放弃对世俗皇权统治者的影响,从而也引发了三教相争的新局面。
 
三教在相争之时,也在互相学习、渗透,三教之间的交流也空前频繁,到了隋唐时期,三教在统治者的支持下多次进行思想上的论战。
 
贞元十二年四月,徳宗诞日,御麟徳殿,召给事中徐岱、兵部郎中赵需、礼部郎中许孟容与(韦)渠牟及道士万参成、沙门谭延等十二人讲论儒、道、释三教。---《旧唐书》
 
三教论战
 
这是建立在“鼎祚克昌”和“天下大定”的皇权统治需求基础上,儒家文人熟读道卷、释经已经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到了两宋时期,释教彻底本土化,也影响到了宋朝社会风气的转变。
 
再这样的发展基础上,明代时,三教合一的概念开始出现了具体化、抽象化,如三教已经有了共同信仰的神祇,关羽。
 
除此外,在明朝的士绅群体中,甚至出现了三教教主同祭的现象。
 
立庙塑三教之像,释伽居中,老子居左,以吾夫子为儒童菩萨,塑西像而处其末座。缙绅名家亦安然信之、奉之。---《思辨录辑要》
 
明成化帝,《一团和气图》
 
在这样的思潮下,明代的小说家要想创作一部神魔小说,自然挣脱不了时代的痕迹。
 
故而,无论是《西游记》中的哪吒,还是《封神演义》中的哪吒,都有三教合一的背影。
 
《西游记》中的哪吒,托塔天王李靖(天庭挂职,儒家)之子,他自己是道家的三坛海会大神(玉帝册封),而在他幼年因为赌气割肉剔骨后,是释家佛祖救活了他。
 
《封神演义》中的哪吒,是陈塘关总兵李靖(儒家)之子,道家玉虚宫阐教十二金仙中的太乙真人的徒弟,又是以释家信仰中的佛或菩萨为原型的燃灯道人、惧留孙、文殊广法天尊、普贤真人、慈航道人等人的徒孙、徒侄。
 
所以,这样的哪吒,恰恰是明朝三教合一的社会思想折射!
 
 
三教尊主
 
3、哪吒的割肉还父,剔骨还母,后又和父亲李靖有条件的摒弃前嫌,这是小说作者对大明朝封建礼俗的抗议和斗争。
 
《西游记》成书于嘉靖年间,《封神演义》成书于万历年间,前者正处于王学盛行时期,后者正处于明朝党争开始崛起时期。
 
无论是哪种时期,思想上的混乱是肯定的。
 
加上明朝不禁止思想上的论战,以及官场体系中的不作为,这也让小说的作者加深了对社会进行了思考。
 
是和这个时代做抗争,还是默默承受着眼前的不公,无论是吴承恩,还是许仲琳,都在书中通过哪吒的际遇告诉了大家答案。
 
割肉还父,剔骨还母,是对封建伦理孝道的顺从;莲花复生后,哪吒欲寻求李靖报毁金身之仇,则是对封建父权的抗争。
 
 
割肉还父,剔骨还母
 
也就是说,两位作者都通过自己笔下的哪吒,对大明皇帝的不作为表达了深刻的不满。
 
嘉靖修道,崇信严嵩,禁海以致倭寇犯境等等,万历长期深居后宫不上朝,不理会朝堂之上的党争苗头等等,这都是怀抱一颗忠君爱国之心的吴承恩,许仲琳们所痛恨的。
 
而后《西游记》中的哪吒放弃寻仇,并在其父手下为将,效力天庭;《封神演义》中的哪吒放弃寻仇,和其父共同加入西周阵营,助周伐纣。
 
这是吴、许二人都试图通过哪吒的前后转变,在明朝特定的社会背景下,表达的同一种观点,即:用一种有条件的,相对的君臣父子关系,改变束缚他们身上的那种无条件,并要绝对服从的封建忠孝伦理道德。
 
这才是哪吒这一神话人物,在明朝被丰富和定型的最根本原因。
 
4、汪郎语
 
哪吒,承载了明代小说家对时代的思考和反抗,也承载了汪郎儿时的成长记忆,这是属于我们民族的财富,属于我们自己的精神家园。
 
【我是江东汪郎,带给你不一样的历史视觉!坚持原创,喜欢我就请关注我吧!】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