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儿女》“王成”取材于三位英雄人物

未知 2020-06-21 13:14
《英雄儿女》“王成”取材于三位英雄人物


《英雄儿女》是1964年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的战争电影,由武兆堤执导,讲述抗美援朝时期,志愿军战士王成阵亡后,他的妹妹王芳坚持战斗,又和养父王复标、父亲王文清在朝鲜战场上团聚的故事。
电影中的志愿军英雄王成手里握着爆破筒,向自己的部队高呼“向我开炮”的那个场景,当年震撼了无数观众。这个英雄形象在历史上是有原型的,他是由三个人的事迹拼凑而成,分别是蒋庆泉、于树昌和杨根思。
 
 
蒋庆泉1949年入伍,在军中担任步话机员。1952年随军到朝鲜战场参加抗美援朝,在朝鲜的石岘洞北山遭到强敌围攻时,向步话机高喊:“向我的碉堡顶开炮!”但他没有死,后来被敌军俘虏,被送到美国人的医院。
因为不愿意去日本和台湾,他就被关了起来,直到战争结束后才回国。后来《战地报》的记者洪炉将他的事迹写成了战地通讯《顽强的声音》,但后来因为蒋庆泉被俘,这篇通讯就没有发表。
 

 
 
3个月后在另一场战役中,志愿军23军的步话机员于树昌在坚守核心阵地8251高地时,在步话机里发出了“敌人把我包围了,祖国万岁!向我开炮!”的嘶吼,后来中弹牺牲了。洪炉得知此事,就将蒋庆泉和于树昌两人的事迹结合,发表了《向我开炮》一文。
后来这篇报道就被电影《英雄儿女》的编剧毛烽和导演武兆堤看到了。毛烽和武兆堤两人就在蒋庆泉和于树昌的事迹的基础上,组合在阻击美军南逃任务战斗中牺牲的志愿军英雄杨根思抱着炸药包和敌人同归于尽的情节,塑造了王成这个经典英雄形象。
 
 
杨根思在1950年10月随部队奉命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他当时任革部3连的连长。11月28日,他奉命坚守咸镜南道长津郡下碣隅里外围的制高点“1071高地”东南屏障的小高岭,负责切断美军南逃的退路。
部队打退了敌人8次连续猛烈的进攻,当11月29日敌人发起第9次进攻时,已经负伤的杨根思抱起了一个5公斤重的炸药包,拉燃了导火索后,就向敌人冲去,炸死了敌人,自己也壮烈牺牲。
 
 
杨根思形象也是塑造王成这个英雄人物的根据,因此王成这个人物的故事是由蒋庆泉、于树昌和杨根思三个人的故事结合而成。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