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夺门之变当晚,于谦毫不知情?

未知 2020-09-21 16:17
明代夺门之变当晚,于谦毫不知情?



根据史书记载,夺门之变当晚于谦并不在场,而夺门之变后的第二天,这位兵部尚书就锒铛入狱,不久之后,他就横尸街头。



凡是涉及皇位的争夺之战,必然会有生命的消逝,而在明代的夺门之变中,被牺牲的人就是兵部尚书于谦。与被迫牺牲所不同的是,民族英雄于谦是自愿为了明朝的安定,抛头颅、洒热血。

据史书的记载,明代夺门之变发生的那个晚上,于谦并不在场,也就是说,这场事变与于谦并不存在直接的联系。

那么,当这场政变发生之时,这位国之栋梁究竟在干什么?为何他没有阻止这场政变的发生呢?而没有参与其中的他,又是为何惨遭横祸呢?



明代夺门之变的根源要从土木堡之变说起,土木堡之变,算是明朝历史上的一个耻辱。一国之主的皇帝,就是在此次战争之中,惨被敌方俘虏,这位皇帝就是明英宗朱祁镇。明英宗朱祁镇被宦官蛊惑,选择率军出征,自封大将军,皮甲挂帅亲自上阵与来犯的瓦剌军队对抗。在指挥不当的情况下,武勋贵族全军覆没,明英宗还把自己当作人质送给了对方。

为了免受要挟,且国不可一日无君,当时的于谦为了明朝的江山社稷,选择力荐新君上位,即朱祁钰。正统14年,朱祁钰正式登基,年号景泰。于谦这种力主新君登位的做法,获得了新帝的赏识和重用,但这也成为了他后来在夺门之变后被处死的主要原因。



新帝登基之后,瓦剌军队再次来犯,于谦力排众议选择带兵守卫都城,完成了京都守卫战。在徐有贞等人力主南迁的背景之下,于谦的这种做法展现了明朝的气节,也让他真正得到了新君朱祁钰的信任。

如若历史的剧情一直按这样的情形发展下去,那于谦一定又是一位赫赫有名的忠臣良将,但瓦剌军队怎会让明朝重新恢复昔日的稳定强盛呢?

就在明朝的军事政务步入正轨之时,瓦剌军队出于“搅浑一滩水”的心理,又把俘虏到手的人质朱祁镇还了回来。这时的明英宗对于瓦剌来说,只是一个可有可无的物件,但当这个物件回到明朝境内之时,就变成了一个让明朝烫手的山芋。



这位太上皇回到大明之后,身份变得非常尴尬,这时的他想要拿回皇位已然是不可能了,而且,现任皇帝朱祁钰为了预防地位不保,直接把自己的这位哥哥囚禁在了皇宫之中。

这时的于谦正在兵部尚书的职位上,为明朝的发展殚精竭虑,而备受冷落的徐有贞等人,则是策划着要把曾经的主子朱祁镇重新迎上位,夺门之变就源于此。



徐有贞等人一直在等待一个机会,在景泰八年上元节这一天,机会终于到来。景泰八年的上元节,皇帝朱祁钰病重,朝政开始出现混乱,他们终于有了可乘之机。

据《万历野获编》记载明成祖曾下诏:“这几日官人每都与节假,著他闲暇休息,不奏事。民间放灯,从他饮酒作乐快活,兵马司都不禁,夜巡著不要搅扰生事,永为定例。”

根据这一规定,于谦此时正在家中休假,对于外界的事情一无所知。同一时间,得益于不受夜禁限制的徐有贞等人,则趁乱高举瓦剌大军进攻的消息打开了宫门,偷偷把被囚禁在宫中的英宗朱祁镇放了出来。



此时皇帝病重,宫内众人对于朱祁镇逃出的消息一无所知。直到次日,朱祁钰被上朝的撞钟吵醒之时,才发觉出了一丝不对劲。但此时的他,还以为这钟声可能是于谦制造的。

在明朝时期,正月十六的上元节,不仅用于休假,还用于祭祖。于谦作为兵部尚书,日常工作繁琐而又忙碌,在这难得的假期里,他当然要对自己的先祖聊表一下孝心。然而,此刻的于谦也完全被蒙在鼓里,正处于休假时期的于谦,在事情结束之后才收到风声。

夺门之变的消息,是于谦从儿子的口中得知的,当时他的儿子就劝他起兵镇压这群人,只是都被于谦拒绝了。于谦对儿子说:“子何知国家大事?自有天命,汝等去。”



真可谓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于谦坦荡的胸怀和人品,在此次事件中显露无疑。而以徐有贞为首的臣子,他们为了自己的从龙之功和将来的荣华富贵,已经急急忙忙地把曾经的太上皇捧上了皇位。

于谦在皇帝重病之时,曾经想要推荐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登上皇位,因为皇帝朱祁钰没有子嗣。不过,在于谦收到消息之后,他就已经隐隐约约地预见到了自己的结局。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于谦一直以来都是在拼命地为明朝的江山社稷服务,此时的他,很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究竟怎样做才有益于明代江山。



于谦当时完全有能力出兵镇压夺门之变,但他明白一旦行动起来,整个京都就会再次陷入混乱。这正是瓦剌军队把英宗朱祁镇送回来的意图,朝廷内部的斗争所引起的混乱,很容易让外敌趁乱入侵。一旦给瓦剌军队留下可乘的余地,明朝将岌岌可危,只因这时的明朝已没办法再复制一场像当年一样完美的京都保卫战了。

最重要的是,对他信任至极的君王即将落幕,病重的朱祁钰可能随时驾崩,这个国家需要健康的皇帝来主持大局,才能保持安定繁荣。



基于种种现实原因和内心对于大明的期盼和热爱,于谦做出了妥协和最终的决定,他只身一人深入险境,真是舍得一身剐换得皇位有序、百姓安居乐业。于谦这样一个智勇双全的名臣,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勇敢地迈向了通往死亡的道路,面对即将来临的死亡,他拿出了:“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凛然正气和大无畏。而于谦对夺门之变得视而不见,正是于谦对大明百姓的安定生活所做出的最后一点努力。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