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家庭主夫”越来越多?

未知 2020-03-12 09:13
日本“家庭主夫”越来越多?

  “家庭主夫”现象不仅出现在东亚,欧洲也是如此。——2020年代,剧变中的“女性新势力”系列之三。
 
  2020年2月中旬,正值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之际,一个好消息传来:阿里巴巴市值突破6000亿美元,超越了Facebook。由此,成为美股市值第5高公司,仅次于苹果、微软、亚马逊和谷歌。
 
  这家靠“马云背后的女人”和女性经济成功的企业,创始人马云在卸任前的一次大会上表示:“阿里巴巴必须设一条警戒线,女性员工绝对不能低于33%,这会成为公司未来领导考核的一个重要KPI。”
 
  而众所周知,阿里巴巴 34位合伙人中有11位是女性。
 
  阿里巴巴并不是个案,谷歌的女性高管也被号称能撑起半边天。其他领域,科技、零售、能源、房地产等行业不乏优秀的女性力量。职场的女性角色在日益突出。就连火了大洋彼岸的美剧《why women kill》(致命女人),也在传播女性在婚姻和家庭的“致命力量”。
 
  而职场女性力量崛起的另一面,则是男性在更多地关注乃至回归家庭。
 
  外媒报道:争当“家庭主夫”在日本已经形成一场全国性运动,也成为日本政府出台的社会福利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家庭主夫”现象不仅出现在东亚,欧洲也是如此。例如:从2019年 4 月开始,西班牙男性的带薪陪产假又从5周延长到了8周……
 
  就连村上春树也说:男人一生中应该做一次“家庭主夫”。“家庭主夫”以及男性角色在家庭教育和陪伴中的作用越发凸显,职场女性越发活跃。那么,造成这一社会现象背后的原因有哪些?“女主外,男主内”的社会趋势是否已经全面到来?职场中的管理者对这一现状又应该如何应对?
 
  1
 
  日本“家庭主夫”风气因何出现?
 
  “家庭主夫”一词来源于日本,之所以成为媒体关注的风气,与日本传统男性都是远离家庭生活的“威严父亲”或者“工作狂父亲”相关。而“家庭主夫”现象与这些陈旧观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不过日本虽然出现“家庭主夫”现象,但能否成为全国性运动尚且存疑。
 
  武汉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周运清,干脆直截了当地对《中外管理》说:“‘家庭主夫’这种提法是可以的,但这不可能成为日本的全国性运动。”
 
  周运清解释道:就日本的情况来看,出现“家庭主夫”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二:第一是老龄化日趋严重。在1990年代,日本老龄化人口就已经超过20%,加之经济不景气持续十年之久,后来又遭遇了全球经济危机,男性的职场挑战越来越严峻。“男人没工作了,他怎么活呢?家庭还能依靠他吗?时间长了,大量男人开始回家了。”
 
  第二个重要原因,是科学技术的进步。现在正处第四次工业革命时期,特别是人类社会进入智能化时代的过程里,机器人在取代和挤压很多传统职业的空间,很多蓝领工人甚至白领都失业。男性回归家庭,操持家务的比例也开始上升,并且有数据表明这一比例大概达到了50%左右。
 
  周运清总结道:一般国家只要老龄人口达到20%的临界点,再加之高科技的发展冲击人力成本,在这两个条件下,男人都会面临回归家庭的选择,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阶段。并不是男人们主动去推动“家庭主夫”这个运动,其实被动的成分更多。“不是因为男人主动回家了,而是职场把他们赶回来了。”
 
  南京德锐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高级合伙人汤鹏也表示:无论是日本也好,还是欧美发达国家也好,男性回归家庭比例上升的现象,总体上是社会人口老龄化,或者低出生率造成的:首先,男性更多去承担家庭事务,包括照顾小朋友的责任,可以解放女性对未来生育小孩的顾虑,或担心,可以提高出生率。第二,男性对家庭事务的更多参与,可以让女性适当从家庭事务中脱离出来,更多地进入职场,从而增加社会劳动人口的数量。
 
  2
 
  “家庭主夫”现象离中国远吗?
 
  未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老龄化日益加重,“家庭主夫”是否可能变成全国性风潮?
 
  “似乎有点难。”周运清表示,亚洲文化里“大男子主义”由来已久。几千年的农业社会形成的男主外、女主内的文化根深蒂固,不是短时期可以改变的。
 
  而在日本留学和工作了六年的四川女生冉欣妍也告诉《中外管理》:以她对身边职场男性同事和朋友的了解看,绝大多数日本男性还是以职场为主,日本女性似乎也很自然地接受婚后的主要精力放在家庭。
 
  这么看来,虽然“家庭主夫”现象在日本开始多见,但这个改变的过程却是缓慢而渐进的。
 
  《中外管理》也了解到,在日本,2002年只有0.33%的职场男性在孩子出生后休了陪产假;2012年这一比例为1.9%,直到2017年,这一比例才上升到了5%。虽然比例不大,但不得不说翻倍增长的速度是相当可以的。
 
  而“家庭主夫”现象也会带来问题。周运清补充:“对男性而言,如果在职场上没有机会上岗,那么在家当家庭主夫,也未尝不是一个好的出路。但如果男性没办法主外,主内也主不好,家庭问题将会更多。离婚率会上升,矛盾会上升,家庭幸福感会下降。”
 
  这一趋势和问题在中国也同样避免不了。
 
  周运清判断:未来10年,尤其可能在2025年到2030年前后,智能机器人至少将取代90%以上的规范化职业。很多新产业、新职业应运而生,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很多职场男士可能面临如今日本男性的境遇。
 
  但是目前来看,智能化对男性的替代比例是高于女性的,同时女性回归家庭本来也被文化所默认。在周运清看来:当男性回归家庭时,相关部门就应该考虑社会福利政策和职场政策的逐步制定和调整。
 
  从人力资源管理和咨询的实际案例看,汤鹏表示:在中国,尤其现在以80后,或者部分的90后为主的职场宝爸、宝妈日益增多,刺激了“家庭主夫”群体的增长,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以及二线城市更明显。
 
  汤鹏分析:“80后、90后生活压力还是比较大的。家庭经济支柱仅靠男性来支撑本身比较困难。如果女性有劳动力的加入,也可以分担家庭的压力。”
 
  而中国职场对于女性同胞的友好程度和包容程度,相比于日本,乃至说欧洲国家都是更高的。人力资源行业的数据一再证明女性在中国职场的比例,比日本和其他西方国家的女性比例更高。中国一直在讲“女性能顶半边天”,从社会大环境来看,当整个经济社会逐渐走向老龄化,人口红利逐渐消失时,也需要女性同胞更多地进入职场,承担起养家糊口的责任。
 
  “所以‘家庭主夫’现象如果在中国成气候,大家不要觉得奇怪。只是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讲,‘家庭主夫’这种趋势短时间内不会在社会形成风潮性运动,需要一个慢慢发展或流行的过程。”汤鹏如是说。
 
  3
 
  “家庭主夫”和家庭主妇的职场优势
 
  不管是“家庭主夫”会以怎样的速度发展,还是家庭主妇能否随之真“得以解放”,全力释放自己的职场能力,他们需要面对的终究是——职场。
 
  现代管理学之父杜拉克在1950年代说:“时代的转变正好符合了女性的特质。”这句话也同样解释了为何今天男性回归家庭的现象,而更多的女性在职场越来越出类拔萃。
 
  汤鹏进一步阐释道:“个体价值的崛起,是当下的时代特征。从管理角度看,职场女性,尤其女性领导者的领导风格是偏母性关怀特征的。她们往往推崇人们的参与式领导,更尊重员工,更民主。而男性大多是一种强权、压迫式的领导。相比较而言,女性在领导方面的优势反而更容易在崇尚个体价值的时代发挥。”
 
  如果企业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女性职场人才贡献的话,从管理上讲,需要统筹考虑相应的人事制度。包括弹性打卡的时间,非性别歧视的薪酬,避免论资排辈等等。
 
  举例来说,现在有不少公司,内部办了小托班,为了让员工的孩子得到安心的托管和照顾。特别是对于孕期、产期、哺乳期的“三期员工”,在福利关怀上会有一些特殊照顾考量。
 
  同时,汤鹏也强调:对“家庭主夫”“家庭主妇”都不应该有任何歧视。而且,他也透露:那些需要为家庭承担责任的职场已婚男士,往往有更大的耐力和韧性,对企业的忠诚度也会更高。
 
  同样,“已婚已育的女性相对成熟,更专注、忠诚。”汤鹏总结说,但整体上看,企业对任何一类员工都需要平等对待,毕竟在职场的男性和女性,每个人都是从青涩到成熟一步步成长起来的。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