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极限飞行背后的故事

未知 2019-10-03 09:41


揭秘极限飞行背后的故事

左为盛懿绯,中为何晓莉,右为陶佳莉。林国彬 摄左为盛懿绯,中为何晓莉,右为陶佳莉。林国彬 摄

一抹抹航迹,如彩练当空,五彩绚烂;一架架战鹰,如箭矢疾驰,直刺苍穹。

又一次,万千观众仰望天宇。

“仰首一望碧空净,唯见天兵画彩虹。”一架架飞机不断变换着梦幻般的阵型,凌空起舞、旋转升腾……一系列的高难度动作充满力量、激情和动感,领队机梯队将飞行员精湛技术和飞机优越性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殊不知凌空呼啸的领队机梯队中,有两位御机飞舞的女飞行员。壮丽航程,“蓝天舞步”,人们惊呼:“蓝天,因她而壮美!”

让我们记住她们的名字:陶佳莉,何晓莉。

陶佳莉陶佳莉

极限

彩烟交错,随风徐徐飘落的斑斓带着一腔豪情洒向大地。

作为我国首批歼击机女飞行员,她们已飞过4种机型,飞行时间都在一千小时以上,都曾参加过国庆首都60周年阅兵、珠海航展、马来西亚兰卡威海空展、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等重大任务。她们具备独立驾驶三代战机执行飞行表演任务的能力,更拥有丰富的特技飞行表演经验。劲舞蓝天,她们留下靓丽的身影。

然而,大放异彩的背后,是将自己逼到极限的努力。

所谓极限飞行,就是把飞机性能飞到极限。身体状态超越极限,才能创造出这种震撼的美。

陶佳莉坦言,挑战极限,就是要应对身体素质的考验,她们必须接受艰苦而专业的训练。

何晓莉何晓莉

正如表演队队长曾说,客观来看,女性的上肢肌肉力量较弱,战斗机在高速飞行时,女性操纵某些装置会有困难;她们的呼吸肌、颈部肌肉力量较小,在加压呼吸及过载、弹射救生时,女性自身呼吸和对颈椎的保护较差;飞行表演最大载荷将近难以想象的9个G,强度极高。

密集编队,更复杂、危险。对于女飞行员来说,无疑要跨越身体素质的“鸿沟”。

记者问到陶佳莉,如果极限飞行分几道“关卡”,最难的是什么?她娴静一笑,“云淡风轻”间,仿佛曾经的魔鬼训练已与她无关。

女飞要出师,首先要面临抗过载的巨大考验。飞行表演为了保证观瞻效果,一般在观众视线能及的狭小空域里进行,并做出集合、开花、俯冲、跃升、盘旋、滚转等特技动作。这对很多男性队员来说都算挑战,于女飞更是一场“咬牙坚持”的战斗。精神高度集中!每一块肌肉都紧张起来!抵抗过载时要憋着肚子绷紧呼吸!当时,不少男飞行员出现红视或黑视的症状,而陶佳莉却牢牢抵住压力,坚持了下来。

此次担任地面保障人员的女飞盛懿绯。林国彬 摄此次担任地面保障人员的女飞盛懿绯。林国彬 摄

通关之旅,力量训练必不可少。有的刚投入特技飞行的男飞行员连续多个架次之后手会颤抖,更何况女队员。这种身体素质不是一拳挥出的爆发力,而是经久不息的耐力。

“就像一只手紧握一根臂力棒,既要用力攥着,还要柔和、准确地操纵。”大强度的体能训练曾带给何晓莉灰暗的记忆,她深有感触地说,“刚开始不管是男飞行员还是女飞行员都有抓杆紧、动作僵的问题”,男队员力量大相对容易适应,女队员必须平时加强力量训练,适应后再练习操纵动作。

陶佳莉给自己制订了一整套训练计划,除了自己练习,她还主动按照男队员的标准进行篮球训练,从刚开始只能打半场、到打全场,从两分中投、到三分远投,每次训练结束,男队员都在休息了,她还要练习投100次三分球。如此这般,她的体力、耐力和臂力都有很大提高。

此次阅兵,负责她们的航医曾说,每天晚上睡觉前都能看到她们坚持仰卧起坐、举哑铃、握臂力器等训练的身影,有时为了保证休息质量,必须提醒她们关灯休息。

确实,经过这种针对性的训练,她们在特技飞行表演上更加自如、流畅。

攻关夺隘攀天梯,强健体魄是基础!胜利之花需要汗水来浇灌。她们在挑战面前,勇于向身体极限挑战!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