掀开明朝庞大军事力量的遮羞布

未知 2019-07-01 16:09
掀开明朝庞大军事力量的遮羞布





明朝嘉靖二十九年,发生了一件震惊大明上下的事变,“庚戌之变”。导致这次事变的前因后果跟大明朝廷里复套和守险的争论有脱不开的关系,那么什么是复套和守险?

一,什么是复套和守险

天顺年间(英宗复位后年号,1457-1464)时,有一部分鞑靼人入居河套地区,河套地区指黄河南岸,西北至宁夏,东南至山西偏关,地域广,水草肥饶,是从事畜牧业生产的理想地区。同时它的地理位置又极其重要。

明初设有东胜卫。东胜卫以外,土地平坦,无处蔽身,很难发动突然袭击。朱棣将东胜各卫内迁,等于放弃了这个地区。第一批入居的鞑靼人没有遇到阻碍,小王子、李来、毛里孩等先后进入河套地区,图谋定居。

他们拥有强劲的部众,不断挑起事端,明朝直接受到威胁的是延绥重镇。明朝君臣在河套间题上一直存在分歧,一种意见是“复套”,即收复河套,逐出鞑靼。这意味着,首先要采取大的军事行动,其次要在这个地区重建防卫。

成化(宪宗朱见深年号,1465-1487)时,给事中程万里建议,选精兵2万,探毛里孩部所在,秘密攻击之。兵部尚书白圭和延绥巡抚余子俊提出的搜套之议分3个步骤。

一是搜套驱虏

二是沿海筑堡

三是迁民耕守

而另一种意见是守险。成化、弘治(孝宗朱祐年号,1488-1505)两朝的一些著名官僚,像吏部侍郎叶盛、礼部尚书倪岳,都认为搜套驱虏,未可轻议,只有增兵守险,才是长策。后来做过内阁大学士的王鏊,曾经上疏谈御敌八策,主题就是守险。

二,复套和守险的争论

到了嘉靖朝,复套和守险的争论又激烈起来。三边总督曾铣得到夏言的支持,力主复套。曾铣,南直隶江都人,嘉靖八年(1529)进士,做过长乐知县、辽东巡按和山东巡抚。

嘉靖二十三年调任山西,两年后升至总督。此人有胆略,懂得兵法。一年除夕,并无警备,他突然命令诸将出巡。诸将贪恋除夕酒宴,无心起程,想通过曾铣的爱妾求情。曾铣不准,为防止再通关节,把接受贿赂、在诸将和爱妾间联络的贴身士卒杀了。

诸将只得上路,果然遇到鞑靼骑兵。由于勤于职守,曾铣在山西期间,鞑靼一年不曾犯边。胆略和治边的成绩,使曾铣对扫除入居河套的鞑靼人充满信心。也许他把这件事看得过于容易了。

嘉靖二十五年,曾铣上疏,极陈河套必复的理由,鞑靼盘据河套,出则攻宣府、大同,逼近京师,入则攻延绥、宁夏,骚扰关中;但鞑靼也有弱点,他们主要依靠骑兵,冬春两季,水枯草绝,正可利用。他计划在春夏之际,率精兵6万,携带50日粮饷,水陆并进,驱虏出套。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