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海水种业高质量发展论坛在惠州举行

未知 2020-10-29 12:07
广东海水种业高质量发展论坛在惠州举行 




10月28--29日,由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广东省科学技术厅主办,广东水产学会、广东科技新闻工作者协会承办的“广东省海水种业高质量发展论坛”在广东惠州举行,《广东省海水种业高质量发展论坛》是2020年岭南科学论坛系列活动之一。


论坛现场。

此次论坛围绕“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助推水产种业高质量发展”主题,邀请专家学者就水产种业领域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作专题报告;组织专家与企业大伽互动交流并到工厂化循环水育苗技术现场观摩。会上,来自全省各地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推广单位、企业、社会组织、新闻媒体等水产科技工作者汇聚一堂,共谋广东海水种业发展道路。

海水鱼养殖产业规模居全国前列

中山大学李桂峰教授在《广东海水鱼种业发展现状及展望》的专题报告中介绍,广东省2015-2019年海水鱼养殖产业规模逐年发展,五年时间增长了74%,总量走在了全国前列。但同时,存在以下问题:广东海水鱼种业地位尴尬;土苗多,良种少;科研人员面向产业的技术研发思路未能切合产业关键和重要需求,成果落地数量和成效有限。




同时,针对以上发展问题,强调要深化产学研合作的模式,明晰双方的责、权、利;推动企业主导的种业创新格局,给广东海水鱼种业发展提供空间;强化各级良种场的作用,建立准入和退出机制。鼓励以产学研合作方式联合办场,按现代种业标准规范省级良种场的运作。提升、创新种业制种方法与技术。

广东海水虾类在全国占比达36.1%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胡超群研究员在《对虾种业发展现状及育种实践》指出,据渔业年鉴统计,现在中国主要养殖虾类(南美白对虾、克氏原螯虾、斑节对虾、日本对虾、中国对虾、青虾)已接近500万吨。而且虾类育苗量占水产育苗量的32%,南美白对虾育苗量占虾类育苗量83%。其中,广东海水虾类在全国占比达36.1%,淡水虾类在全国占比达9.3%。




“虽然对虾新品种通过国家审定品种有15个,但占审定水产新品种数量少,而且当前对虾种质遗传与育种研究严重滞后于产业发展需求,许多其他动植物常用的育种技术尚未在对虾应用或取得成功”。胡超群如是说。

海水贝类养殖年产值逾千亿元

广东海洋大学刘志刚教授在《贝类种业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方向》专题报告时表示,2018年,我国海水贝类养殖产量就达1444万吨,占海水养殖产量的71.09%,稳居海水养殖第一位,年产值逾千亿元。其中,广东省贝类养殖产量1895千吨,占全国13%,在沿海11个地区位列第四。



目前,广东省贝类养殖占比最大的3个类别分别是牡蛎(生蚝)、蛤类、扇贝,各品种都面临着不同的发展问题。其中,近江牡蛎天然种苗供应缺口巨大、缺乏耐高盐品种;扇贝种质出现严重退化;优良品种开发缺乏力度,新品种引导及推广力度不足;缺乏规模化、规范化的贝类种苗场;政府政策层面缺乏引导等。

工厂化循环水模式非常契合种业生产

广东省海洋渔业试验中心张海发教授级高工在《水产种业发展新途径—工厂化循环水育苗技术》专题报告中指出,在当前背景下,发展工业化养殖是解决海水养殖业诸多问题的有效途径,而且工业化养殖也是渔业生产中工业技术应用水平最高的生产方式。工业化循环水养殖技术的发展,可以有效补充日益增长的水产品需求,减少海洋捕捞量、节地、节水、减少养殖病害和污水的排放,对高效利用水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生态意义。



循环水养殖系统具有产能高、节水节地、污染排放可控、产品品质可控等优点,但同时也有系统投资偏高、运行能耗较高、技术要求高、管理要求高等缺点。工厂化循环水模式非常契合种业生产,可以巧妙地将循环水处理技术高位嫁接到工厂化育苗模式上,育苗全程实现育苗用水“全循环”、“不换水”,以此保持水质优良、稳定、阿安全,再配套浓缩小球藻在育苗中的应用、轮虫高密度培养、配合饲料在育苗中的应用等辅助技术,从“水质”和“营养”两个层面最大限度地满足海水鱼仔稚鱼的生长需求。




智能数据整合,将产业链形成生态闭环

恒兴研究院水产种苗与养殖研究所所长李色东在主题内容为《南美白对虾“中兴1号”选育与近期的选育进展》报告中介绍,恒兴近期的南美白对虾选育相关工作并提到了“中兴1号”在2021年的工作计划,包括抗病纯系群体及其后代的遗传背景分析,研究其遗传稳定性;抗病纯系群体及其后代的生长、抗病等。



优鱼(广州)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林锦江介绍,该公司是一家以水质监测、智能终端和智慧渔业管理平台为核心的物联网平台服务公司。U鱼平台在水产养殖领域中能够从养殖户的需求出发,利用硬件设备数据收集,再通过U鱼软件平台进行数据整合,继而到金融资金投入和保险引入降低风险,最终将产业链形成一个生态闭环。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