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学家发现史前人群使用鸟类资源的系列证据

未知 2022-08-05 14:58

我国科学家发现史前人群使用鸟类资源的系列证据 

鸟类是现代陆生脊椎动物中最大的一个类群。但是,相对于哺乳动物而言,史前遗址出土的鸟类骨骼却极为稀少。这一现象或许与鸟类的骨骼相对纤薄而难以在遗址中保存下来有关,另一方面则或许与鸟类的生理特征、生态习性甚至古人类打猎技能的开展有着密切的联络。考古学家以为,大多数鸟类因其善于翱翔而难于猎捕;此外,鸟类的营养物质含量相对较低且其提取进程较为烦琐。因此,直至人类历史的相对晚近阶段,跟着特定捕鸟东西、技能的呈现,鸟类才开端逐渐成为史前人类的常规猎捕对象。

鸟类骨骼外表的切开痕迹

最近30多年以来,越来越多的考古发现标明,早在旧石器时代中期古人类即与鸟类之间产生了极为密切的联络:在营养物质的开发使用之外,史前人群还将鸟类的茸毛和爪子制成装修品、肢骨制成东西和乐器等。但是,上述研讨工作大都局限于旧石器时代的欧洲和西亚,而在旧大陆的另一端——我国甚至东亚却鲜有鸟类与史前人类联系的研讨报导。

 

鸟类骨骼上的敲砸痕迹

近期,中科院古脊椎所科研团队等对水洞沟第12地址出土的414件鸟类骨骼进行了埋藏学研讨,深入讨论了史前人类的鸟类开发使用策略,该项成果宣布在国际期刊《考古与人类学科学》上。水洞沟第12地址的鸟类以鸡形目(环颈雉、石鸡和山鹑)为主,鹰形目(胡兀鹫、大鵟和一般鵟)和鸮形目(雕鸮等)等肉食性鸟类次之。研讨显示,古人类在鸟类骨骼外表造成的切开、敲砸、烧烤与劈裂等痕迹首要散布于鸡形意图多肉部位(如肱骨的近端、股骨和胫骨等)以及猛禽类前肢的肢端部分:这一现象标明,水洞沟先民或许对前者进行了较为彻底的营养性使用,而对后者则是进行了获取茸毛的处理。民族学研讨显示,现代打猎采集集体存在以肉食性鸟类茸毛作为装修品以显示其打猎才能或社会地位的传统习俗;水洞沟第12地址的古人类或许也以遗址附近获取的猛禽茸毛作为个人装修以吸引其他社会成员或集体的注目。遗址中胡兀鹫及鸵鸟肢骨碎片上刮削痕迹的呈现标明它们与史前人群的骨制品制作工艺有关;水鸟和幼鸟骨骼资料的缺失指示古人类或许首要于冬季活动在水洞沟第12地址及周边区域;织网类东西以及环颈雉雌雄个体数量的明显差异则显示水洞沟古人类或许采用了两种捕鸟方式——网套及选择性的弓箭猎杀。

水洞沟第12地址古人类在鸟类捕猎技能、营养物质开发及非营养性物质使用等方面都与同时期欧洲和西亚地区的考古记录较为相似。这项工作为我国甚至国际范围内古人类与鸟类联系的讨论与研讨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区域性事例。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