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发布初次发现的月球新矿藏“嫦娥石”

未知 2022-09-09 14:05

我国发布初次发现的月球新矿藏“嫦娥石” 

 

9月9日上午9时,国家航天局与国家原子能组织初次联合举办新闻发布会,一起发布新发现的月球新矿藏“嫦娥石”为代表的嫦娥五号最新科学效果。恰逢我国传统节日中秋,这份科技效果“大礼包”的发布,是独归于核工业人和航天人的硬核浪漫。

国家原子能组织副主任董保同介绍,两年前,嫦娥五号完结我国初次地外天体采样回来使命,带回珍贵的1731克月球样品。中核集团核工业北京地质研讨院月球研讨团队,通过X射线衍射等一系列核高新技术手段,展开根底攻关,反复研讨测定,最终从月球样品中发现了新矿藏,取得世界矿藏学会投票通过,为月球资源评价和开发供给了更多根底科学数据,深化了人类对月球和太阳系的认知。这是我国初次发现的月球新矿藏,我国也成为继美国、前苏联后第三个取回月球样品的国家,第三个发现月球新矿藏的国家。

董保同宣布,经世界矿藏学会(IMA)新矿藏分类及命名委员会投票通过,我国核工业月球科研团队发现的月球新矿藏,被命名为“嫦娥石”。

国家航天局、国家原子能组织新闻宣传办公室主任孟华表明,“嫦娥石”是继“广寒官”“织女”“河鼓”等35个月球地舆实体命名后,月球科学探究范畴又一具有我国文化特色、并被世界社会认可的月球相关称号,再次展现了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交融的我国式浪漫。

中核集团党组成员、总会计师王学军介绍,“嫦娥石”的发现是矿藏学根底研讨范畴的重大突破,是从0到1的原创性效果,丰富了人类矿藏学宝库的内容,促进了矿藏学学科的发展,为月球成因、演化和深空科学探测供给新的重要支撑。在月球样品中发现“嫦娥石”的一起,研讨团队还初次精确测定了未来潜在的核聚变资源氦-3含量,探究了氦-3含量与月球样品粒度及矿藏品种的联系;取得了氦-3的温度释放曲线,确定了最佳提取温度。这为往后月球样品中氦-3资源量评估及开发利用供给了重要的数据支撑。

2020年12月17日,嫦娥五号携带1731克月球样品回来地球。截至现在,国家航天局探月中心已经完结了四批152份共计53625.7mg的月球样品发放。有33家科研单位的98位请求人通过请求。此次发现“嫦娥石”的中核集团核地研院便是我国首批取得月球样品的13家科研单位之一。

探月工程副总指挥、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主任刘继忠介绍,各科研团队都积极展开研讨工作,取得了显著效果。现在已在国内外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23篇,请求专利1项。近期发布的效果主要包含岩浆分异、太空风化、氦﹣3气体以及生物能转化等方面,对认识月球来源与演化,探寻月球资源的有用利用以及完成“零能耗”的地外环境和生命支持系统具有重要启示含义。现在,关于月球科研样品的研讨还在持续展开,第五批样品请求已完结评定,后续按程序发放。跟着对样品研讨的逐步深化,咱们预期必定会有新的更大效果。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