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科学精准救治 守护每个生命

未知 2020-05-19 09:09
要科学精准救治 守护每个生命

     庚子新春,新冠肺炎疫情突然来袭。1月14日,深圳市报告首例临床观察病例后,广东正式打响疫情防控战。

    生命重于泰山。战“疫”以来,广东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组织调动全省医疗力量,发挥高水平专家优势,推进科学精准救治,最大限度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打出了一套临床救治的“组合拳”,为战胜疫情贡献“广东智慧”。

    截至5月15日,广东累计确诊病例数1589例,累计出院1579例,累计病亡8例,治愈率达99.37%,位居全国前列,救治经验获得国家点赞。

    南方日报记者 李秀婷 黄锦辉  实习生 苑青青

    科学研判

    制定救治“广东方案”

    新冠病毒是一种新的病毒,人们对其还有很多未知。新冠肺炎传染性强、病情变化快,没有疫苗和特效药,给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生命健康带来严重威胁。

    1月19日,国家卫生健康委确认广东首例输入性确诊病例;2月9日,广东当日在院收治病例超千例,其中重型患者101例,危重型患者40例,创下单日最高纪录。

    要迎战新冠肺炎疫情,就必须要对全省疫情形势和患者状况有着全面掌握和科学研判,画出清晰的“作战图”。

    为了及时、全面、准确掌握全省救治信息,广东在省远程医疗平台基础上研发了“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信息专报系统”,实现全省病例信息准确及时报送,重型和危重型病例的救治情况每日更新。

    广东省新冠肺炎防控指挥办医疗救治组副组长、省卫生健康委巡视员刘冠贤介绍,打开这一系统,不仅能掌握全省收治病人的情况,而且能实时分析病例病情变化。

    从海量的救治大数据中,医疗救治组不断开展科学研判,为救治策略提供参考。这些数据监测分析报告和专题研判报告涵盖疑似病人积压原因分析和建议;出院患者回顾性分析、经验总结;在院重症危重症病例的救治、危险因素分析等方面。

    让医疗研判专责小组组长方明印象最深刻的是,通过对600多名确诊病例回顾分析,小组提出了避免患者病情加重的关键要点“三个确保、两个动态、一个及时”——氧疗、抗病毒和并发症处理;低氧血症和CT变化的动态监测;ICU干预及时前移。

    这份研判报道被通过简报和专报形式下发,还加入了专家共识中,指导全省临床救治。

    在新冠肺炎临床救治上,广东有着自己的独特优势。

    17年前的“非典”遭遇战,广东创造了全世界非典死亡率最低、治愈率最高的纪录,相关救治经验成为此次疫情中的宝贵参考。

    广东拥有著名呼吸疾病专家钟南山院士等一批有着“抗非”经历的高水平专家,有着尊重疾病规律、实事求是救治患者的共识。

    以钟南山院士为首的专家参与讨论制定《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第四版、第五版、第六版、第七版,在国家方案中贡献“广东经验”。

    在国家最新诊疗方案基础上,临床专家组根据我省经验,先后更新了5版《广东省新冠肺炎诊疗专家共识》,供全省医疗机构参考使用。

    在《诊疗方案》出院标准中,针对“肺部影像学显示炎症明显吸收”的表述,广东专家提出了“肺部影像学的密度降低一半,或者是它的范围缩小一半”的量化标准。

    为了保护特殊人群,根据国家诊疗方案和WHO发布的临床处置指南,参考全国儿童病例现有的诊治经验,广东组织了50名儿科专家,制定《广东省儿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专家共识》,明确了儿童感染新冠病毒后的临床表现以及确诊病例的治疗方法等。

    这些建立在大量一线救治经验基础上的宝贵专家共识,汇聚成了新冠肺炎临床救治的“广东方案”。

    分类收治

    形成患者“管理闭环”

    轻症、重症与危重症;疑似病例、密切接触者、无症状感染者、复阳患者……在这一场疫情防控战中,从疑似到确诊,从收治到出院,广东对不同类型的患者进行分类收治,精准施策。

    为了尽早发现疑似病例,广东全面开展核酸检测,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全省大筛查。发热门诊是发现患者的第一道防线,广东通过不断推进细化政策,建立了发热门诊立体式排查体系,从“三必查”扩大到“全筛查”,并率先将CT项目纳入新冠肺炎筛查。

    在疑似病例管理上,广东严格执行“一立即三当天”规定,发现疑似病例立即转定点医院;各定点医院集中资源,建立疑似病例检查检验的快速通道,缩短疑似病例的院内检查时间,实现当天收住、当天检查、当天确诊。

    在确诊病例上,广东制定新冠肺炎患者医疗救治“十条措施”,从强化病例首诊医师负责、成立病例预警研判小组、中医药辩证施治等十个方面,指导定点医院治疗。

    对于重症危重症患者,广东坚持专家组“五诊”工作制,落实首诊负责制、建立巡诊指导制度、实施专家驻诊制度、启动特诊机制、全国率先开展全省性远程医疗大会诊制度,坚持中西医结合救治。

    对无症状感染者,广东要求发现无症状感染者后2小时内网络直报,24小时内完成流行病学调查工作,找出密切接触者;无症状感染者在医疗机构单间隔离,执行与确诊病例相同的出院标准,出院后集中隔离观察、并进行2周的跟踪随访。广东无症状感染者管理的做法被国家采纳并推广。

    在出院病人的管理上,广东建立出院患者随访随诊制度。3月2日,省第二人民医院开设了全省首个新冠肺炎愈后复诊门诊。

    对复阳病人,广东组织专家多次研判,认为复阳人员传染他人风险极低,再次感染几率也极低,并对复阳定义、处置办法、密切接触人员筛查进行了严格规定,实施集中收治观察,严防疫情死灰复燃。

    广东形成的复阳问题共识,为国务院应对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和省疫情防控指挥部相关决策提供依据。

    刘冠贤表示,广东对每一例患者的救治都投入了优质医疗资源,倾注救治团队的心血,体现了一切为了患者的救治理念。

    精准救治

    啃下重症救治“硬骨头”

    新冠肺炎起病不重,但一些病人病情发展很快,变化迅速,救治必须争分夺秒,一刻也不敢松懈。重症、危重症患者一直是广东救治工作的重中之重。

    广东坚持关口前移,早期干预,成立了确诊病例预后评判小组,特别关注普通型、轻症患者中存在重症倾向的风险因素,如肥胖、年龄大于60岁、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及时处理潜在重症病人,防止患者病情恶化。

    对重症、危重症患者,广东采取“一人一团队”的医疗救治制度,确保每个患者都能得到高水平专家的救治指导。

    作为临床专家组组长,春节期间,省人民医院主任医师覃铁和就奔走在多个地级市,为全省重型和危重病例救治出谋划策。

    依靠专家、信任专家,广东在医疗救治上坚持专家组“五诊”工作制,即首诊、巡诊、会诊、驻诊和特诊,构建了“省+区域+市”“线上+线下”“顶尖专家+高水平团队”的立体化专家工作模式。

    患者一经发现就第一时间送到定点医院收治;省级专家与片区专家定期巡诊;省级专家通过现场或远程会诊,探讨病人的救治方案。

    为应对部分地级市出现重症和危重症比例大的情况,广东建立了驻诊制度,派遣中山医系统、广东省人民医院、南方医院和广医一院的顶尖专家,到地级市医院驻守,指导开展医疗救治服务。

    特诊制度则专啃“硬骨头”,针对病情复杂、涉及多系统多器官损害的疑难、危重病例,广东救治组牵头组织院士团队与各地市重症管理团队直接对话,集中专家智慧进行会诊。

    为了进一步提升治愈率,广东还在全国创新性地建立了一支高级生命器官支持小组,由呼吸、重症、肾脏、循环等专家组成,装备了纤支镜、呼吸机、CRRT和ECMO等“生命利器”,用尽一切技术手段挽救患者生命。

    时隔两个月后,中山31岁孕产妇终与家人相见。在新冠病毒侵袭下,她在鬼门关转了几圈,上了ECMO、CRRT等生命仪器,中山市动用了最强力量集中救治,钟南山院士等救治专家组多次为她会诊。

    67岁的危重症患者郭伯上了29天的ECMO,经历了更换膜肺的生死时速、扛过了感染与出血的风险,在驻诊佛山市一医院的中山二院专家团队精心救治下,最后成功撤机……

    广东坚持中医药结合,综合运用汤药、针灸、贴敷等手段,坚持“一人一方”,面向重型患者实施个体化治疗。“广东中医药参与治疗率达93.54%,有效率达89%。”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省中医药局局长徐庆锋说。

    广东的确诊病例中,有244例危重型、重型病例,占比达15.3%。面对巨大的救治压力,广东全力救治,精准施策,死亡人数控制在8例,病亡率为0.5%,创造了一次又一次的生命奇迹。

    ■访谈

    省新冠肺炎中医药防治专家组副组长林琳:

    精准科学抗疫

    广东中医显“身手”

    不难发现,在这一次抗击新冠肺炎的战争中,从诊疗指南到临床救治,从轻症到重症救治,都能看到中医药的身影。

    5月13日,广东省新冠肺炎中医药防治专家组副组长林琳刚结束了在定点医院驻点工作。在林琳看来,广东新冠肺炎中医治疗方案,是在疾病的不同阶段,分析它的核心病机,抓住关键环节来进行治疗。“在轻症救治上,中医早期介入能避免病情转重;在重症救治上,中医发挥着协同作用。”

    经历了非典、甲型H1N1流感大流行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林琳感受到,广东在这次疫情应对中更为成熟和科学有序。

    中医药及早深度参与

    新冠肺炎救治

    1月初,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首个医疗救治专家组抵达武汉后,以林琳为代表的广东中医团队密切关注,开始与前方的对接,希望能获取更多武汉患者的信息,及早应对。

    当广东本地开始陆续出现病例,中医药专家组多次到定点医院,观察、记录病人的症状、舌头、脉象等表现,对患者、重症患者进行科学辨识,最终明确了广东新冠肺炎病例的病理是以湿热为主,并制定了救治方案。

    林琳解释,广东新冠肺炎救治方案有两大特点,一是围绕着湿热疫毒来开展治疗,二是分期分症辩证治疗。

    “在病毒侵入的不同阶段,病人临床症候表现不同,只有紧抓核心病机,分期分症来进行治疗,才能更好地对抗病毒。”她表示,在对病人进行科学分析后,专家组将早中期的轻型、普通型患者区分为数个中医证型,围绕着疾病的不同阶段并开出相应指导处方。

    中医药提前介入,避免患者病情由轻转重。在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不少轻症病人在使用了“肺炎1号方”后,症状有明显改善,50例轻症肺炎确诊病人经1周临床观察后,全部恢复体温正常,50%患者咳嗽症状消失,52.4%患者咽痛症状消失,69.6%患者乏力症状消失,总体症状明显好转,无一例患者转重症。

    林琳解释,病人早期,由于没有出现临床明显症状,西医无法对症状提前干预,因此只能给予营养支持,必要时尝试一些抗病毒治疗。但在中医的坐标系中,早期和中期患者主要表现为疲乏倦怠、胃口不好、舌苔厚等,此时已是湿热进入体内,本着“病从浅中治”的原则,中医辨证论治,提前干预,避免轻症转为重症。

    在重症救治上,广东坚持“一人一方”,面向重型患者实施个体化治疗。在林琳看来,到了疾病的严重阶段,病人在出现呼吸衰竭症状后,西医对稳定内环境和生命支持的治疗很重要,但中医同样发挥协同作用。

    在中山市中医院,一位患有恶性肿瘤和支气管扩张、肺部感染的新冠肺炎患者病情十分严重,意识不清,烦躁不安,大便不畅。但在服用了一粒安宫牛黄丸,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后,就恢复了神智,精神很好。“都说中医是慢郎中,实际上,中医不但治慢病,也治急性疾病。”林琳说。

    从“非典”到“新冠”

    广东应对更成熟

    在2003年,全球非典平均死亡率11%,中国大陆为7%,远远低于其他国家和地区,这其中就有着中医药的功劳。这一经验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和高度评价。

    2003年5月3日,林琳和时任广东省中医院医教处处长的杨志敏,作为两位“女郎中”应香港医管局邀请赴港抗非。据不完全统计,在港期间她们共医治10家医院的危重SARS病人近50名,康复期病人100余名。

    17年间,广东经历了2009年甲型流感、禽流感和MERS的洗礼,林琳认为,这一次,广东应对疫情更为成熟和有序。

    新冠病毒是一个陌生的敌人。为了提升救治成功率,广东中医专家反复收集病例信息,并先后制定两版《广东省新冠肺炎中医治疗方案》,随后进行全省大培训,让地级市和基层中医生运用中医思维认识病毒,开展救治。

    相比于非典,林琳感觉到,这一次广东更重视对重症和危重症病人的抢救,不仅让高水平专家进驻定点医院开展治疗,而且坚持中西医协同救治,让中医专家也参与救治工作。

    林琳曾到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和中山市第二人民医院驻诊,动态监测病人病情,还多次参与危重病人抢救。在这过程中,林琳感受到,在促进病毒转阴,改善病人症状,稳定病情等方面,中医发挥越来越多的作用,“在讨论患者救治方案时,中医和西医都一起参与讨论,西医生会问中医能否改善病人的症状。”

    “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目的都是救治病人。”林琳说,中西医协同起效,有效地缩短了病程,提高了救治率,减少了死亡率,发挥了“1+1>2”的效果,极大地增强了医患双方的信心。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