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单原子催化剂协同双位机制

未知 2020-06-13 11:45
提出单原子催化剂协同双位机制


近日,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晓东和张涛院士团队与清华大学教授李隽合作,在单原子催化机制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发现Ir1/FeOx单原子催化剂上Ir单原子与临近载体Fe位之间存在“双金属活性位”的协同催化过程。研究成果发表在德国《应用化学》杂志上。
 
研究人员在前期的工作中制备出Ir1/FeOx单原子催化剂,并发现单原子Ir中心在水煤气变换反应中起主导作用,然而对Ir1/FeOx的微观催化机制却一直没有更深入的认识。
 
结合第一性原理计算及实验表征发现,在水煤气变换过程中,H2O容易在单原子Ir与载体之间解离,形成Ir-OH与Fe-OH。随后Ir上吸附的CO与Fe结合的氧原子反应形成CO2,进而促进Ir-OH中H向Ir位的转移,降低H2产生的能垒。基于Ir单原子和临近载体Fe原子间的协同化合价变化这一微观过程,研究团队提出了单原子催化剂“双金属活性位”的协同催化机制。
 
该项工作为明确单原子—载体相互作用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也有助于设计出高活性的双位单原子或团簇催化剂

 
在过去的11年里,美国航天局的科学家们一直在研究IBEX航天器的数据,以研究日光层如何随时间变化。 该航天器收集的数据涵盖整个太阳周期,大约为11年。在这个太阳周期中,太阳的活动从高活跃度到低活跃度,然后又回到高活跃度。
 
  
IBEX在收集太阳数据方面有很长的记录,并揭示了日光层在其边缘如何运作。研究结果显示,日球层的移动非常详细,使科学家能够勾勒出它的形状。日球层的确切形状多年来一直在争论。
 
  
IBEX是星际边界探测器的简称,十多年来一直在观测通往星际空间的边界,以阐明我们的太阳系与银河系其他部分的位置。研究人员说,当太阳在星际介质中移动时,它会产生一种热的、密集的波,类似于船在水中移动的前端会产生的方式。科学家们把我们所处的宇宙附近称为局部绒毛,也就是在我们周围盛开的超热气体云。局部绒毛与太阳风交汇的地方形成了日球层的边缘,也就是所谓的日顶。在日顶内部是一个动荡的区域,叫做日鞘。
 
  
IBEX的焦点是被称为高能中性原子或ENA粒子,这些粒子在那遥远的空间区域形成。当像太阳风云中的热的带电粒子与像星际空间中流动的冷的中性粒子相遇时,就会产生ENA。关于中性原子的一个有趣的事实是,它们会被太阳的磁场所转移,中性粒子在碰撞中几乎是直线移动。IBEX的任务是调查空间中的粒子,并注意它们的方向和能量。它大约每隔一秒就能探测到一个,使它能够绘制星际边界。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