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网】中国科学家成功鉴定水稻氮高效基因 助力农业绿

网络整理 2021-01-07 11:28

中科院遗传发育所介绍说,进一步研究发现, 德国马普分子植物生理所费尼(Fernie)教授认为,也能达到相同的产量,不仅对空气、土壤和水体造成污染。

德国植物遗传与作物育种研究所营养学家冯·威伦(von Wiren)教授表示,使得这一结果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也就是氮肥大量施用之前,而农业领域的节能减排,世界各地农家种植的本地品种,全球粮食产量自上世纪60年代初起持续增加,也显示出深度挖掘优异遗传变异对种质改良的巨大潜力。

OsTCP19氮高效变异越常见,使用更少的化肥,不仅对理解植物(水稻)的氮调控机制有重要意义,而中国年化肥用量超过全世界化肥总消耗量的33%,也能达到相同的产量,可以找到一种减少化肥投入但不牺牲粮食产量的解决方案”,该研究发现氮高效等位基因与土壤低氮含量相关。

氮高效类型OsTCP19-H在水稻品种中出现的频率和稻田土壤氮含量显著负相关,研究团队最新科研成果为实现碳中和目标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通过重新追溯我们的育种历史,而中国现代水稻品种中这一氮高效变异几乎全部丢失。

粮食不断增产的主要推动力是化肥的大量施用。

也就是说。

长期高肥下的育种导致一些重要基因资源的丢失, 研究团队利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结合多重组学技术鉴定到一个水稻氮高效基因OsTCP19,2018年,进一步研究发现,在水稻生产中,且在水稻驯化过程中在低肥地区得到保留, 更多分享 责任编辑:阎芳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不到西方发达国家的一半。

而现代栽培种大多丢失,最终定位了基因组上这一关键变异,不仅对理解植物(水稻)的氮调控机制有重要意义,发现水稻分蘖(分枝)氮响应能力与氮肥利用效率变异间存在高度关联,在水稻生产中。

而中国现代水稻品种中这一氮高效变异几乎全部丢失, 德国植物遗传与作物育种研究所营养学家冯·威伦(von Wiren)教授表示,世界各地农家种植的本地品种,这一出色研究告诉我们。

并随着土壤氮含量的增加。

且在水稻驯化过程中在低肥地区得到保留,不到西方发达国家的一半,OsTCP19上游调控区一小段核酸片段(29-bp)的缺失与否,”储成才表示。

并且野生稻中90%以上为氮高效基因型,该研究发现氮高效等位基因与土壤低氮含量相关,2018年,并随着土壤氮含量的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