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葰因牵涉科场舞弊案被开刀问斩

未知 2021-09-14 10:01

柏葰因牵涉科场舞弊案被开刀问斩


事件起因

咸丰八年(1858年)戊午科顺天府(今北京地区)乡试 ,发生了一件轰动朝野的科场案。这起科场案是由顺天府乡试监考官员内讧而引发的。

当时有谣传说贡院中竟出现了预示不详的大头鬼,闹得人心惶惶。乡试发榜后,有人告发,在中榜的前十名中,有位旗籍监生名叫平龄,因为痴迷京剧,平时喜好唱几嗓子,曾经粉墨登台演出,所以“

京师议论哗然,谓优伶亦得中高魁矣

”。彼时戏子属于下三滥,旗人考生平龄平日里喜好唱戏,被人视为戏子,而戏子竟能中举,于是京师舆论大哗 ,人们认为其中必有蹊跷。因而御史孟传金上疏弹劾。就这样,事情越闹越大。

顺天乡试的主考官是一品大员柏葰,并不知情的他也被卷了进来

顺天府的乡试考场设在北京的贡院。主考官是军机大臣、内阁大学士、八旗贵胄柏葰,副考官是户部尚书朱凤标,左都御史程桂庭等人。

接到御史孟传金的弹劾奏疏后,咸丰帝觉得事态严重,于是派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吏部尚书陈孚恩等重臣查办此案。凡牵涉此案的主考官员都先解职听候查办。

柏葰

办案大员素与主考官柏葰不和,欲借此案兴大狱以树威,背后主谋竟是协办大学士肃顺

办案大员载垣、端华、陈孚恩等一向与柏葰有矛盾,于是想借此案兴起大狱,以树立自己的权威。《清史稿》是这样叙述这几位查办大员查案动机的:“......

与柏葰不相能,欲藉此事兴大狱以树威

” 。吏部尚书陈孚恩先唤来负责监考的副都御使程桂庭,拐弯抹角的提到科场作弊的情况下,程桂庭为人一向老实,以为陈孚恩只是好奇随便问问,就毫无防范地老实说起开后门递条子(请求关照)的事:“

这事不奇怪,光我就收到不下一百张条子

”。陈孚恩见他并无心机,遂请他把条子拿出来,借去一一查看。陈孚恩回去后细细查看一番,不看不要紧,一看吓一跳。他检查的结果,发现自己的儿子陈景彦、程桂庭的儿子程秀竟也牵涉其中。陈孚恩毕竟是奉旨办案,又有两位铁帽子王撑腰,后台硬,就将儿子的事遮掩过去,而其他的人则“

因此案情节甚多,非革职逮问,不能彻究

”。于是乎,位高权重的军机大臣、大学士柏葰、户部尚书朱凤标、左都御史程桂庭等人都被革职拿问,下狱治罪。就连柏葰的门丁靳祥也被缉捕归案,并严刑逼供,最后竟惨死狱中。

主考柏葰并不大知情,但因他负有主要责任,竟被判死刑......

其实身为主考官的柏葰只不过挂个名总揽全局而已,他本人对科场盛行递条子等“潜规则”并不大知情,也没有任何他徇私枉法、纳贿收受好处的实证,“

若仅失察之罪,不过褫

(革)

职而止

”。问题是柏葰自入职军机处首席大臣后,就与权势煊赫的肃顺一党不和,因此此案夹有明显私怨。

肃顺

咸丰帝觉得柏葰老成持重,素有名望,有保全他的意思。但肃顺、端华 、陈孚恩等人再三进言道:“

取士大典,关系至重,亟宜执法,以惩积习

”。这样一来,咸丰虽贵为一尊,而且内心颇为不忍,也没有办法公然袒护了。咸丰九年(1859)二月,皇帝下谕曰:“

情虽可原,法难宽宥,言念及此,不禁垂泪

”!咸丰帝是要挥泪斩柏葰了。于是,主考官柏葰和同考官浦安,新科举人平龄、罗鸿译,主事李鹤龄,考官(左都御史)程桂庭的长子程炳彩等共七人,以徇私舞弊罪被押赴菜市口刑场,准备开刀问斩。 左都御史程桂庭流放充军,户部尚书朱凤标革职,其余被株连进此案而遭

(剥夺政治权利)、

(罢免)、

(降级)、

(外放)的各级官员就不下数十人。

临刑之前,柏葰还天真的以为皇上会赦免其死罪,但直到刽子手高举屠刀那一刻,也没听见圣差“刀下留人”的呼喊

清代有个不成文的惯例 :凡是一品大员犯重罪临刑之日,皇上往往格外开恩,网开一面,大多加以赦免,改处决为流戍(充军),这也是满清自立国之初就沿习下来的老规矩。 因而柏葰也自以为到了临决那天皇上一定会赦免自己的死罪,会刀下留人,他一边安慰前来探监的次子等亲属,一边打点、整理行装,准备等圣谕一到,就起程赴流放地。

晚清老照片

史载,到临决那日,忽然看到刑部尚书赵光手捧圣谕痛哭流涕来到狱中,柏葰方知自己不免一死,喟叹道:“

是必肃顺弄权,吾其休乎

” !同罪的程桂庭长子程炳彩也嚎啕大哭曰:“

我为陈孚恩所绐

(欺骗之意),

代弟

(指程秀)

到案,以至于此,陈孚恩谄媚权奸,吾在冥间当观其结局也

” 。

有清一代,因科举作弊案而诛杀军机大臣兼大学士,这还是开天辟地第一次。所以当京师民众看到年逾花甲的中堂柏葰披枷带锁押赴刑场,跪地望阙谢恩,引颈就戮的绝望神情,也不禁为之一掬同情之泪。

咸丰初年,科场舞弊屡禁不止,递条子行贿之风盛行,早已成为心照不宣的“明规则”......柏葰并非死于玩忽职守,而是死于肃顺公报私仇

史载,咸丰即位初期,递条子之风盛行,即便是大庭广众之中也毫不避讳。善于钻营者常常榜上有名,厚朴木讷、不善奔走者常名落孙山(原文:

敏给者常致胜,朴纳者常失利

)。更有无耻之徒,在递上的条子上还重重勾画出三圈、五圈,意思是如果您高抬贵手,让我获中,画三圈即赠三百金,五圈就赠五百金。由此可见彼时科举考试之腐败,官场之黑暗、污浊。

关于柏葰之死,当时以及后世的人们均认为他死得冤枉。后来曾国藩的幕僚薛福成在谈到此案时说:“

肃顺等人之意,在快私憾而张权势,不过假科场之名,故议者不以整科场之功归之也

”。

《清史稿》也说:“

实由肃顺、端华方用事,忌柏葰为先进,而性颇憨直,资望声誉均出己上,故籍端锄去之

”。

因此,科场案仅仅过去两年,咸丰十一年咸丰帝崩逝,西太后慈禧与恭王奕?联手发动“

辛酉政变

后,端华、肃顺、载垣等“

顾命八大臣

”被迅速摧垮,跪在菜市口明正典刑,京师官民奔走相告,争相围观, 竟成了大快人心之事。综上所述,撇开此事的是非对错不论,仅就被冤杀的柏葰而言,慈禧杀肃顺除争权外,似乎还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民意 ,也就不难理解了。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