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侍卫误入蛮荒之境

未知 2021-09-14 16:03
清朝侍卫误入蛮荒之境

清康熙年间,侍卫哈达遵谕旨前往罗刹国,所谓罗刹国,也就是俄罗斯,哈达因风暴而迷路,误入一蛮荒之境,在此居住半年之久,后经几番周折,终于回归中土,将经历之事撰次成书,名曰《穷北海记》。

究竟哈达如何进入“穷北海”,又经历过什么,且听“大狮”细细道来。

话说,清康熙年间,精通罗刹语的侍卫哈达,率队前往罗刹国,不巧遇到风暴,飞沙如刀,扑面而来,让人睁不开眼,听不到声。

哈达躲在一棵枯树的树洞中,本以为能够凭借大树躲过一劫,哪曾想大树居然被连根拔起,哈达只觉着天旋地转,随即人事不省。不知过了多久,才从昏迷中清醒过来,放眼望去,尽是碎石枯枝,随行之人全都不见了踪影。

哈达叫苦不迭,强忍浑身痛楚,踉踉跄跄地迈开双腿,似一只无头苍蝇,在这片陌生之地找寻着出路。

以天上的日头为向导,哈达一路朝北走,沿途所经过之处贫瘠不堪,根本不适宜居住,故而看不到一户人家。徒步三天三夜,哈达又饥又渴,若不是因为好武而练就了一副强壮的体魄,只怕早就累趴下哩。

就在哈达愈渐不支,眼瞅就要渴死之时,终于有人影映入他的眼眶。他被带到一个部落中,得到悉心照料,这才转危为安,保全下一条性命。

哈达发现,这个部落中,无论男女老幼,皮肤全都枯黑如墨,披头散发,身披兽皮,好似野人。跟他们交流,他们所使用的语言根本让人听不懂。

哈达犯了难,语言不通就没法知道自己身在何处,更没法询问离开这里的方法,虽说这些状若野人的陌生人对他十分友善,并没有加害他的意思,但总不能一辈子留在这里跟他们一起生活吧?

说来也是巧了,哈达使用满语和汉语跟他们交流,他们听不懂,尝试着用罗刹语跟他们交流,其中居然有一个能够听得懂,不但听得懂,而且还能说。

那人自称曾被罗刹人俘虏过,在给罗刹人充当苦役的期间,他学会了罗刹人使用的语言,尽管不是十分精通,但起码的交流没有问题。

哈达大喜过望,问他这里是什么地方?他说,这里属于“穷北海”的领域,由此向北,走三十余里,有两山环抱,中间有一巨大石门,门上有字,但谁也不认识。由于那里极冷,故而石门上布满冰霜,一年之中仅有半月的时间冰霜融化,若想过去,也只能抓住这个时机,稍有耽误,就只能再等一年。

哈达问,还有多久才能到冰霜融化的时候?那人说,再有四五个月,就到时候了。这段时间,客人尽可以留在部落,虽说部落之中没有丰盛的食物款待客人,但起码能够保证客人有足够的食物果腹。

哈达见这些人十分朴实善良,于是决定留下,等到石门上的冰霜融化时,他一定要穿过石门,看一看石门之后究竟是个怎样的世界,那片疆域若是肥沃,大可以收纳进大清的版图之中。

既然对方实在,自己就不能不实在,哈达一五一十地将自己的身份说出。听闻他来自中华上邦,部落中人无不膜拜,将他视为天神一样的尊敬。

部落之中没有五谷,人们将青稞磨成粉,再加入盐巴,混杂着牛羊肉来吃。食物尽管粗糙,但哈达吃起来却感觉十分可口。此地十分寒冷,唯有多吃牛羊肉,才能增强体魄,抵御酷寒。

哈达发现,部落中人经常将青稞粉与碎肉混合后拍成饼状,不用任何器皿,只用手托着饼在火上烤,烤的半生半熟,就开始大口咀嚼。如此这般,竟然不感觉灼痛,实在让人无法不咂舌。

另外,哈达还得知这里的人没有夫妻观念,男女自相配合,发现对方不如意,立即散伙,再找他人配合,生下的小孩大都只知有母,而不知有父。

再者,这里的人们尽管有语言,却没有文字,全凭用刀割牛皮计数。狩猎之时,群体出动,奔驰如飞,力大如牛,左右呼号,啸声震天,野兽惧怕,任其屠戮。哈达与他们一起捕猎,方知自己的体格远不及这些野蛮之人。

正因为这些人的体格极好,哈达认为完全可以将他们收纳进大清的管辖之内,让他们为朝廷效力。因此,哈达跟那个会说罗刹语的部落中人商量,希望他们可以“改土归流”,为大清建功立业。

然而,哈达的提议被谢绝,那人说部落中人之所以能够过太平日子,正是因为远离纷争,以前总有罗刹人猎杀他们,他们为了避开罗刹人,才不得不迁往更加贫寒的地域。这里的人已经习惯了这种简简单单的生活,没人愿意离开,还请客人收回好意,不要再提这件事情。

哈达尊重部落中人的选择,闭口不再提及此事。眨眼过了四个多月,哈达问是否可以带他去石门?部落头领派出五十个身体最好的族人保护哈达的安危,并将自己身上的“火裘”脱下来送给哈达御寒。

出行之前,所有的人用羊油涂面,再用皮革遮住脸面,带足清水和肉脯,这才起身前行。

短短三十里路程,走得异常艰辛,耗时十个昼夜,终于到达两山环抱之处。只见两山之间,耸立着巨大石门,高百丈,宽百丈,冰霜融化,汇流成溪,唯有涉水前行,方可接近石门。

哈达一马当先,淌着刺骨冰水,缓缓来到石门近前。只见石门上有许多巨大蚌类,样子像极了河蚌,但远比普通的河蚌大出百倍不止。那些巨大蚌类如同镶嵌在石门上一般,阳光一照,光芒四射,刺人眼球,让人几乎睁不开眼。

等到日头被云彩遮住,才终于能睁开眼睛。就见石门之上有五个字,两大三小,似乎是梵文。哈达不认识,于是用短刀割下一块牛皮,按照样子雕刻在牛皮之上。哪知当他试图伸手触碰石门之时,那些巨大蚌类居然同时发出声响,似乎有什么东西藏在蚌壳之中。

哈达赶紧收手,这时那个会讲罗刹语的部落中人劝他不要冒险,相传罗刹国有红毛夜叉,就生长在蚌壳之中,那些东西毒辣的很,还是不要招惹为妙。

哈达心生畏惧,只得悻悻离开。回到部落之中,请求部落头领派一些人手保护他回中土。头领应允,几天后派人送他离开。一路之上,受尽苦楚,部落中人十之七八死于非命。最终,哈达被送到安全地带,然后那些幸存的部落中人转身返回,剩下的路只能由哈达一个人走完。

哈达几度险些丧命,万幸遇到一些蒙古牧民,后来又经过几番周折,才终于回到京师。见到康熙帝,将经过诉说,并将雕刻着奇怪文字的牛皮呈上。康熙帝遂下口谕,让京师所有的大学士前来识别。有人认得那是蝌蚪文,翻译为“幽门姒禹题”五字。

康熙皇帝问这五个字究竟什么意思?大学士认为《尚书》之中记述的“宅幽都”,想必就是这里了。但至于那个地方究竟是不是“宅幽都”,也仅仅只是猜测,而所谓的“夜叉”之说,恐怕也仅仅是传说罢了。那个部落究竟属于什么人种,哈达也说不清楚,就连如何找到那个部落他也说不清楚。鉴于他有功,康熙帝赏他金银,让他重新担任侍卫。

哈达利用闲暇,将目睹和亲历之事详细记下,刊印上下两卷,名曰《穷北海记》。然而究竟“穷北海”是什么地方,又真的是否存在这个地方,也就没人知道了。

令人感到遗憾的是,此书后来失传,清后期的文人庄芬佩曾在日本见到过此书,于是将内容手抄下来,带回之后又因各种原因遗失多数手稿,仅存几页成为残卷,留下的仅仅是寥寥数语。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