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战争中,为何士兵不计伤亡也要先打下城池

未知 2022-03-07 14:46

古代战争中,为何士兵不计伤亡也要先打下城池


在很多历史学家的眼中,所谓的古代史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部战争史,因为不管什么时代都免不了大量的战争。而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中,大量的战争都以攻城守城中,户外野战的时候非常少。

但是只要我们具备基本的生活常识,就能够懂得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攻城战远比守城战难打,需要投入的兵力、后勤都是以数倍甚至数十倍计算的,就算是这样都不一定攻得下来。

在元朝末年的时候,元廷以百万大军进攻一隅之地的高邮,张士诚不过十来万的乌合之众,硬是守了三个月并且获得了最终的胜利,由此便可见这攻城战有多么难打了!

既然攻城战如此难打,那么为什么一定要打呢?就算是不计士兵伤亡也要先攻下城池呢?直接绕过去不可以吗?为何必须要打下城池呢?对此有历史学专家表示:你有本事你去饶下试试,一看就是不懂得战争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只会想当然的小年轻。 通常情况下而言,不管任何性质的战争,正义或者非正义的战争,都只有两个目的,首次是获取己方根据地,这个是很容易理解的,有了根据地就有了人口有了兵源有了后勤有了武器有了粮食等等。

另一个就是消灭敌人有生力量,有句古话叫做“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如果不真正消灭对手,能够绕开的地方都绕开,没有真正削弱敌人的力量,然而是让自己的人马,在不停的奔波中变得疲惫不堪,那么显然是得不偿失甚至是愚不可及的行为了。 那么在什么情况下可以选择绕开对手城池呢?基本只有一种情况,那就是只为了争一个名分,敌我双方存在着转化的可能。最为典型的就是明朝初年,永乐大帝朱棣的“靖难之役”,他绕过了盛庸、平安等人驻守的城市,直趋京师,最终在宫中登临大宝,于是所有反抗都烟消云散。

与之相反的案例就是明朝末年的李自成,他尽管有着很强大的武装力量,麾下常常有几十万青壮啸聚,所到之处无所不破,但是他在攻破城市后也不派兵驻守,就算最后攻破了京城灭掉了大明,建立了大顺政权,依然能够算得上是没有根据地的“流寇”。 以至于遇到强悍的清军后,在最初的败退之后便很快一蹶不振了,这就是因为没有足够的根据地作为战略缓冲休养生息的结果,所以古代战争必定要攻城,攻城之后要守城,将战果真正消化成为自己的力量。对此,你怎么看呢?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