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太守、刺史、州牧是什么联系?

未知 2022-04-30 09:39

三国时期太守、刺史、州牧是什么联系?
 

看《三国演义》的时分,常常搞不清太守、刺史、州牧是什么联系,谁的官职更大,谁管着谁,后来读书多了才慢慢了解,今日我就来科普一下。

(豫州牧——刘备)

太守和刺史的比较

我们从头说起。

周朝的时分,县比郡大,一个县有好几个郡。

春秋战国时期,一个小国便是一个县,比方有一个小国叫做权国,在被楚国灭掉之后,就将其改为权县。

秦始皇扫灭六国之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决议实施郡县制,这个时分郡比县大。

秦始皇将全国分为三十六个郡,每个郡又有若干个县。

县的人口假如多,最高长官就称为县令;假如人口较少,就称为县长。

郡的最高长官有三个,一个叫守,是管行政的;一个校尉,是管军事的;一个叫监,是担任督查的。担任行政的官员,就称之为郡守。

到了汉朝,刘邦仍然秉承了郡县制的行政划分,县之下还有乡、亭。假如大家对此没有概念,我举一个例子。三国时分的吕布爵位是温侯,便是县侯。诸葛亮的爵位是武侯,是乡侯,所以后人也称武侯。名气很大的关羽,曹操曾封他为汉寿亭侯,当然便是亭侯了。

单论爵位,吕布的温侯最高,诸葛亮的武乡侯稍低,关羽的汉寿亭侯最低。

(关羽挂印封金,挂的便是汉寿亭侯的印)

汉景帝的时分,将“守”改为“太守”,从此之后一个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就往往称为某某郡太守,比方三国时赵云曾以偏将军任桂阳太守,背叛曹操的张邈是陈留太守,孙坚起兵之前是长沙太守,等等。

由于刘邦在位期间,各郡的当地官大多是跟随他一起打天下的功臣,为了表明对他们的信任,所以刘邦不设督查一职,任由当地官坐大,这也给他的后代们制作了不少费事。

刘邦死了之后,汉惠帝继位,吕后掌权,为了加强对当地的控制,就重新设置了监御史。

但是,监御史常常和郡守彼此勾通,欺骗朝廷,即便朝廷规则监御史没两年就要轮换一次,也不论用,这让皇帝们伤透了脑筋。

汉文帝时,他又派出官员,专门担任对监御史的作业情况进行督查。这些官员由丞相分派,所以也叫丞相使。丞相使直接对丞相担任,御史直接对御史大夫担任,这就相当于两套督查体系。

(诸葛亮的武侯,其实是乡侯,所以也常称为武乡侯)

两套督查体系,当然简单造成紊乱,所以到了汉武帝时,他将全国分为十三个部,也便是十三个州,每部为一个督查区,只派一名丞相使。

当然,这个时分不能叫丞相使了,而是叫做刺史。刺,是查看的意思;史,便是御史的意思,合起来,刺史便是担任督查当地作业的御史,只不过担任的范围很大。

每个刺史担任的区域,称之为刺史部,比方荆州刺史部、冀州刺史部等等。所以,严格来说,州在整个汉朝都不是一个行政区域名称,官治的行政等级只要两层,那便是郡、县。

从以上内容能够看出,太守是一个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刺史是一个州的最高督查长官,看起来好像刺史比太守的位置要高,其实不然。

由于刺史奏闻之事不必经三公派遣肆吏按验,所以郡守对他们非常忌惮,往往还要能够结交。

太守的俸禄是两千石,而刺史的俸禄只要六百石,两者都是直接向朝廷担任。由于两者之间分属于两个不同的体系,一个担任行政,一个担任督查,所以也不能说谁是谁的下级。单论官职的话,太守比刺史要高。而刺史假如干得好,被任命为某某郡的太守,往往也被视为升官。

(荆州牧——刘表)

刺史和州牧

其实,刺史便是州牧,州牧便是刺史。

汉武帝设置了刺史制度,汉成帝的时分改名为州牧,汉哀帝时又改回去叫刺史,没过几年,又改回来,仍是叫州牧。

这么改了几次之后,虽然看起来是换汤不换药,但刺史的俸禄却从六百石增加到了两千石,和郡的太守平起平坐了。

东汉光武帝刘秀称帝后,又将刺史改称州牧,此后一向未改,直到三国时期。

为什么改来改去呢?由于有的时分,朝廷觉得刺史本是担任督查郡太守的,可是他们的官职比太守低,小官去管大官是不合适的,于是就给刺史改为州牧,抬高其位置。

实施一段时间后,又有人觉得,州牧位置高了,变得老成持重,没了锐气,督查作业仍是年轻人来干比较好,年轻人嘛,不可能升职太快,所以又改回去叫刺史。

所以,东汉晚期之前,汉朝有刺史时则没有州牧,有州牧时则没有刺史,两者是一回事。

但到了东汉末年,事情出现了改变。由于到处都有暴乱产生,当地管理的难度加大,于是一个叫刘焉的人就提出,四方多乱,非有资深望重的人不能震撼,所以主张乱的当地为州牧,不乱的当地为刺史。

朝廷听了刘焉的话,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就向几个州派去了州牧,其他的州仍是叫刺史。

这个时分,东汉朝廷派出去的州牧,就相当于一个州的太守,是担任本州行政业务的,而不再仅仅是督查责任了。

比方,刘焉自己就当了益州牧,后来传给了他的儿子刘璋,再后来被刘备抢了去。刘表最先出任的是荆州刺史,后来才升为荆州牧。

三国时期,州牧和刺史是并存的,有的州是州牧,有的州是刺史。而此刻的刺史也再仅仅是有督查的权利了,开始很多干预当地业务,渐渐地有了实权。

由于整个汉朝的制度是刺史每两年以轮换,所以往往一位官员在做了某州刺史后,假如压得住场子,朝廷就会将其任命为州牧,这样就能够长期留在整个州了,这在当时是被视为升官的。

到了后来,刺史和州牧简直都成了一州最高行政长官的代名词,只不过州牧更加理直气壮,刺史则要差一些。这两个职位,在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是差不多的。

(北平太守公孙瓒,杀了自己的上司幽州牧刘虞)

刺史、州牧比太守官职更大吗?

刺史、州牧是一州的最高长官,太守仅仅一个郡的最高长官,那么刺史、州牧能不能管得了太守呢?

理论上来说,太守是要听指挥的,尤其是州牧,应该管得了他,但是别忘了,三国是浊世,浊世有浊世的道理,不能按平时的道理来揣度。

当时的情势,只要有有实力的人,就能强占一块当地,而占了这块当地之后,朝廷也不得不升他做太守、刺史或许州牧。所以,上级能不能管得了下级,完全看你本身实力的强弱,只要手里有兵,便是直接上司也管不了下级。

比方三国时冀州牧是韩馥,渤海郡是冀州的一个郡,但韩馥管得了渤海太守袁绍吗?而北平郡属于幽州,幽州牧刘虞管得了北平太守公孙瓒吗?刘虞仍是西汉宗室,上表给朝廷告公孙瓒的状,朝廷也没有办法。刘虞气不过,率兵攻打公孙瓒,兵败后还被公孙瓒给杀了。

再比方,徐州牧陶谦曾表奏刘备为豫州刺史,能够他当时的实力本身尚且难保,去督查哪个呢?更甭说干预豫州的当地业务了。

啥是表奏呢?便是选个晴天,找个当地,摆个案子,冲着长安方向跪下,把事先准备好的引荐名单念一遍,再祝皇帝万寿无疆,不论皇帝能不能听到,同意不同意,横竖这事就这么办了。所以刘备被说去办公了,连办公的当地恐怕也找不到。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最大优点是,不用“表奏”了)

后来,曹操也让汉献帝封刘备为豫州牧,但实际上却让他去小沛整顿戎马,对付吕布。尽管从刺史升为了州牧,但实际上没有半点含义。

不过,刘备对这个职位倒是非常喜欢,跟他人做毛遂自荐的时分,老是爱自称刘豫州。

孙权从哥哥孙策手中接过权力的时分,东汉朝廷给他的职位是会稽太守,会稽郡是扬州的一个郡罢了,像这样的郡扬州至少还有六七个。可是,孙权兄弟手里有兵,再加上当地豪族的支撑,扬州刺史刘繇和各个郡的太守,都被他们兄弟赶跑了。

并且,由于各个实力所占的地盘,往往不是一个完整的州,乃至一个郡也往往被好几方占据,因而各方实力都会“表奏”各自的刺史、太守。比方刘表死后,荆州被刘备、孙权、曹操三方各自占据了一部分,刘备这边自领荆州牧,曹操也任命傅群为荆州牧,关羽大意失荆州后,曹操又让汉献帝封孙权为荆州牧,孙权又封陆逊为荆州牧。

荆州的江夏郡,也是被多方占据,刘表的儿子刘琦原本是江夏太守,但赤壁之战后他只占有夏口这一小部分。北边被曹操占了去,就任命文聘为江夏太守,孙权这边则是大名鼎鼎的周瑜。一个郡,有三个太守,谁也管不了谁。

(孙权和刘备都做过荆州牧)

综上所述,在三国时期,理论上刺史和州牧是差不多的,能够认为州牧即为资深刺史,太守的官职要低一个等级。但实际上,谁的拳头大谁说了算,刺史、州牧手里没有兵,仍然管不了太守。所以我的结论是:

理论上:州牧和刺史大于太守;实际上:州牧、刺史、太守一般大,关键看实力。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