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官冒死向慈禧太后上书议论国务

未知 2022-05-03 09:28

宦官冒死向慈禧太后上书议论国务
 

满清入关后汲取明朝的经验,禁止宦官干与朝政,否则将判处极刑,由是宦官干政的现象近乎绝迹。不过,在慈禧太后执政期间,却有一位宦官公开上书言事,虽然过后遭到处决,但其行为却得到许多有识之士的赞许,这在宦官干政史上属于极为稀有的现象。这位经历传奇的宦官,便是寇连材。

寇连材出身于顺天府昌平县,本是一名循规蹈矩的农民,家境虽然一般,但日子基本上算是过得去。某年,寇连材的父亲因争田界跟地主打官司,结果却丢掉赖以生存的地步,悲愤之下居然寻了短见。寇家连遭大难,便无法继续日子,迫使寇连材进京讨日子,结果不知何以,居然入宫做了宦官。

寇连材虽然是宦官,但关怀国务、心忧天下

寇连材虽然入宫很晚,但由于聪明能干、干事谨慎,且颇通文墨,所以很快便在宫中混出名堂,成了慈禧太后身边的梳头宦官,极受主子的喜爱。不仅如此,由于寇连材常常奉命去服事光绪帝,而且就事很得力,时不时也会受到皇帝的赏赐(“素娴文墨,为两宫所赏。”见恽毓鼎《澄斋日记》)。在帝后矛盾极深的后宫,寇连材居然能让二人都喜欢自己,可见有其过人之处。

不过寇连材虽然是宫中的“大红人”,但跟李莲英等人不同,势虽然去了,但在乡下养成的正直敢言性情,却并没有丢失。时值清朝末季,内忧外患越来越严峻,中国有被瓜分豆剖的危险,但慈禧太后却仍然过着奢靡无度、张扬跋扈的日子,令极富正义感的寇连材看早眼里,心中是万分着急。

甲午海战后,李鸿章赴日签定《马关条约》

甲午战争后,清廷被逼签定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不仅将辽东半岛、台湾拱手让与日本,而且还要赔偿给对方2.5亿两白银,一时间群情激愤,上书言事者极多。寇连材因受康有为等人“公车上书”的影响,在含蓄劝谏被太后叱骂的情况下,最终决议上书言事,以“死谏”的形式表达自己的观念。

寇连材了解宦官干政必遭极刑的祖训,很清楚这是一次有死无生的行为,但既然挑选了为民请命,便决议杀身以成仁。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二月,寇连材一口气请了五天的假,在这段时间里,他除了跟家人、同僚诀别外,便集中精力缮写奏折。二月十五日,寇连材将写好的奏折呈递给慈禧太后,果然“成功”地将对方激怒。

康有为等人“公车上书”,极大地影响了寇连材

关于寇连材奏折中的内容,各家描述大同小异,依照史官恽毓鼎的记载,其内容有十条:一,颐和园不宜驻跸;一,停止勘修圆明园工程;一,不宜使皇上日近声色;一,请立皇子;一,李鸿章不宜出使外洋;一,武备废弛,沿边请练乡团;一,停止铁路工程;一,铸行银元;其他二条不得其详(见《澄斋日记》)。

从内容来看,寇连材的观念了无新意,乃至可以说显得空洞,跟“公车上书”的水平差的太多。然而在慈禧太后眼中,奏折的内容并不重要,关键是寇连材作为下贱的奴才,居然敢得罪的祖训,公开向她挑衅,实在难以姑息。果然,慈禧太后命令,以“内监言事者斩”的朝例,加上“私通宫外,泄露宫内事”的罪名,命令把寇连材送交刑部,并即刻予以正法。

慈禧太后恼羞成怒,命令将寇连材斩首示众

寇连材上书后的第三天,便被押赴菜市口刑场处斩,一时间观者如堵。临刑前,面临刽子手寒光闪闪的屠刀和攒动的人群,寇连材神色镇静地整好衣冠,朝着紫禁城方向跪拜九次,然后又向故土叩头,安然说道:“我虽然是一个宦官,但今日上书言事完全是出于忠君爱国之心,就算是被砍头,也无愧于祖先的教诲了。”随即,寇连材引颈就戮。

奏上,太后盛怒,谓祖制宦官不许干预国政,立予斩决。至市,索袍褂着就,向东拜别祖茔及老母,云:“我虽系内监,然所陈诸事皆忠君爱国之心,即骈首市曹,亦可见祖宗于地下。”帖然就戮。引文同上。

梁启超为寇连材作传,称誉他为“勇士”

寇连材遇难后,为之怅惘、讴歌的官员士大夫许多,除上文提到的恽毓鼎外,还包括内阁中书汪大燮、直隶总督王文韶、福州将军裕禄等人,可见其影响力之大。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梁启超,他在《戊戌政变记》中专门为寇连材立传(《烈宦寇连材传》),并赞扬他是“勇士”,可见对他的推重之深。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