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良渚玉器“合璧”展出 ,追溯中华文明源头

未知 2022-08-25 15:49

红山、良渚玉器“合璧”展出 ,追溯中华文明源头 

 

红山文明和良渚文明是西辽河流域、长江流域两支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明,在中华文明来源、构成和开展进程中占有重要的历史位置。在遗址中出土的精巧绝伦的玉器,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礼制文明等方面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建构与开展供给了重要的实物例子,对世界文明历史的构成与开展产生了活跃而又深远的影响。

8月25日,由内蒙古自治区文明和旅行厅、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主办,内蒙古博物院承办的《玉·见文明——红山·良渚文明文物精品展》在内蒙古博物院开展。展览约请15家文博单位参展,以玉器文物为主,展出红山文明和良渚文明精品文物共计280余件,从红山文明、良渚文明的发现,兴旺的玉文明和对中华文明来源的重要贡献三大部分进行展示。展览将持续至10月10日

勾云形玉佩· 新石器时代 内蒙古博物院藏

勾云形玉佩:器体为横式的扁平长条形,雕动物面部形象。它的圆眼似鸟类,两侧镂空的是侧视的龙首,这些特征反映了先民们的图腾崇奉。

红山文明和良渚文明现已处于新石器时代的中晚期阶段,社会生产力进步、财富开始增加并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因此也有了社会阶级的分解。而随着巫觋阶级的产生,原始宗教也产生了。从此,玉器被少数有较高位置的人把握在手中,逐步成为王权、神权和军权的标志,并且在没有文字记载的新石器时代,成为社会结构变迁的重要见证者。

 

黄玉龙·新石器时代 翁牛特旗博物收藏

黄玉龙:玉龙是红山文明玉器的典型代表,在红山文明散布区域内出土很多,基本特征为“C”字形,其共同而精巧的器型成为红山文明出土玉器中最具代表性的器物。

新石器时代,精致打磨的石器取代了由大块鹅卵石打片制成的粗糙石器,其间最为宝贵的就是玉。因为质地共同,玉自古以来就备受我国人推重。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提及,“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勰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这个“玉”的界说,不只包含硬玉、软玉,也包含蛇纹石、角闪石,以及大理石等精巧石头。玉斧等兵器,玉镯、玉环等装修品和礼器主要见于我国东部和东北部,最早的就是红山文明的玉猪龙。

 

红山文明遗址中发现的祭坛

红山文明是距今约6500年至5000年的一支新石器考古学文明,因为首次发现于内蒙古赤峰市的红山后而得名。其散布规模大致以现今西辽河上源(主要是西拉木伦河与老哈河流域)为中心,包含内蒙古赤峰市、通辽市(原哲里木盟)南部,辽宁省西部和河北省北部区域。在这一区域发现了很多红山文明遗迹和遗存,特别是很多制作精巧的玉器、陶器、祭祀遗址等。考古发现和研究标明,红山文明时期现已呈现了文明的曙光,其文明来源的途径和机制颇具代表性,中华文明中的许多元素,比如崇龙尚玉、敬天崇祖等或均源于红山文明,使之成为中华礼制文明的重要源头。

 

展览现场

红山文明墓葬为积石冢形制,很多精巧玉器出土于积石冢墓中,如玉玦形龙、玉斜口桶形器、玉勾云形器等,证明了红山先民以玉为葬和以玉事神的习俗。红山文明玉器以其共同的造型艺术和显着的特点在我国史前时期的玉礼器文明中别出心裁。

 

展览现场

良渚文明是我国长江下游太湖流域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支考古学文明。经碳十四测定,距今5300-4300年。良渚文明由7000年前的马家浜文明和6000年前的崧泽文明演化而来,具有显着的长江流域特征。良渚文明以其高度兴旺的社会生产力、显着分解的社会阶层、凝聚力量的统一崇奉、神王合一的权力体系,特别是呈现了城市文明等现象分析,这一史前文明已具备了前期的国家形状。

 

良渚古城遗址公园

 

神人兽面纹玉琮·新石器时代 杭州市临平区博物收藏

神人兽面纹玉琮:上下分为二节,上节四转角雕刻四组简化神人面纹,神人面纹上部为二道凸横棱以示简体羽冠。下节四转角精雕繁缛兽面图像。

太湖区域良诸文明晚期大墓之中有众多玉璧和玉琼。璧是中心有圆孔的圆形盘状物,而琮则是内圆外方的管状物,有的玉琮上装修了神人兽面等纹样。高度近似的玉璧和玉琮也见于广东北部遗址,如石峡,标明良诸文明传达之广,超出此前的幻想。

 

兽面纹玉柱形器·新石器时代 杭州市临平区博物收藏

兽面纹玉柱形器:此器出土于横山遗址中的一座高级贵族墓中。器外壁减地浮雕4幅参差旋转的兽面形象。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