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惊现数千年前的“蚕豆”?

未知 2022-08-26 16:14

姑苏惊现数千年前的“蚕豆”?

*01

缘起

崧泽文明时期半地下室的房子、各种形态的玉器、彩绘陶罐;马桥文明时期的鸭形壶、印纹硬陶罐、三足盘;春秋时期的双耳罐、“王”字纹茅……

这些器物悉数开掘自距离独墅湖数百米开外的塘北遗址,而一年多前,这儿还在准备建造安置房小区。

迄今为止,塘北遗址出土了大量器物和八座墓葬,其丰厚的马桥文明堆积层为姑苏首次发现,对研讨姑苏地域文明的来源开展具有重要意义,也为早期我国文明和前史研讨供给重要的依据。

 

*02

修建废物堆下挖出了6000年前的“大宝贝”

牵动前史的开关,往往只需一把洛阳铲。

姑苏吴中区郭巷街道,距离独墅湖西岸约550米的地方,有一块不算特别大的地块。曾经有不少农人在这儿世代日子,随着城市化进程,这两年村庄被撤除,依照原有规划,一个新的安置房小区即将拔地而起,名为塘北小区。

2021年,配合建造需求,这一地块先后阅历了两次考古勘探,姑苏考古所的勘探队员们用洛阳铲等工具对这儿进行了勘探,一段尘封前史的面纱逐步被揭开。

2021年底,当姑苏考古所领队王霞从草鞋山遗址转而接手这个项目时,担任勘探的搭档说项目主要为商周时期,面积大约20万平方米。

开掘中的塘北遗址

正值姑苏最冷的时节,她带着技工、实习生跑到独墅湖边的塘北一看,傻眼了。“那块地现已荒废了一段时间,要开掘的地方成了一个堆积修建废物的高地。”开掘的第一步,必须把2米多厚的修建废物渣土层悉数移开,显露原本的泥土。一层一层往下挖,预期中的遗址却没有出现。“那一片下面的土层现已被现代损坏究竟了。”

怎么办?那就往西挪一挪!这一挪,一个完好的地层出现了。去除渣土层后,往下开掘两米,来自明清、汉、春秋、马桥(距今3900年——3200年)、良渚(距今5300年——4300年)、崧泽(距今6000年——5300年)6个时期的10个文明层自上而下清晰的排列着。

在接下来的八个月里,王霞和搭档们一共清理出了各类遗址单位630处,其间灰坑442座,大坑31个,水井18口,沟17条,房址4座,无规则柱洞107个,水稻田4块,墓葬8座,出土小件700多件。

时代从明清一直连续到崧泽文明时期,大部分会集在崧泽至春秋时期,这些收成大大超出了开掘前的预期。原定6月就要结束的开掘,一直忙到了8月初,才告一段落。

8月3日至4日,省文物局组织了针对塘北遗址考古开掘作业的专家验收。来自我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讨所、浙大城市学院、常州市考古研讨所的专家们共同认为,塘北遗址堆积丰厚,保存了崧泽、良渚、马桥和东周的完好地层序列,发现了重要文物遗存,是近年江苏考古的重要发现之一。

房址F4(崧泽)

*03

本来几千年前的小区长这样!

塘北遗址究竟发现了什么?首先这儿重重叠叠的文明层蕴藏着先民们日子和劳作的丰厚信息。

在塘北遗址,最下层的文明层来自于崧泽文明时期的水稻田。紧接着,让人最振奋的发现出现了——一个厚度超过20厘米的马桥文明层。

“以前姑苏从未发现过如此厚的马桥文明层。”王霞介绍,在塘北遗址发现的马桥文明层,为灰绿锈土,土质比较粗糙致密,厚24至44厘米。文明层中搀杂细小锈粒和少量草木灰,包含少量骨头。

其间出土了砂陶、泥质陶、石器,这些器物上还刻有小方格纹、席纹、栏纹、绳纹、弦纹、曲折纹、叶脉纹、刻画纹、竖条穿插几何纹等纹饰。

印纹硬陶罐(马桥)

器物之外,水井、灰坑、房址、柱洞等祖先居居处留下的痕迹,都在叙说着一件事——马桥文明时期姑苏的先民们曾在这儿居住过。

水井用来取水,灰坑用来扔废物,柱洞和房址是居处的残留,先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留下了数千年未曾抹去的印记。

Q

什么是马桥文明?

A: 所谓马桥文明,因这类遗存最早发现于上海马桥遗址中层而得名。从时代上来讲,马桥文明紧接着良渚文明,但文明相貌上截然不同,两者之间没有直接的承袭联系。

研讨成果标明,马桥文明来源于浙西南山地的原始文明,一起它还包含了山东区域的岳石文明、华夏区域的二里头文明要素。对照华夏区域的王朝序列,马桥文明的时代大致与华夏的夏和商适当。

1994年上海马桥址出土的云雷纹鸭形陶壶

塘北遗址出土的马桥时期鸭形壶

此次马桥文明的遗存也是姑苏区域发现最为丰厚的一次。马桥文明在姑苏区域,一直以来只要零散的遗址单位,未见或只要很薄的地层。

这次塘北遗址清理了160多个马桥文明时期的遗址单位,且地层较厚,一起春秋时期的地层分为3层,遗址单位也有100多个。姑苏区域从良渚今后至东周这一段的文明一直比较模糊,对遗物特点的判断也比较抽象。

塘北遗址发现的堆积较厚的马桥文明时期遗存,是近年来环太湖区域马桥文明考古的重大收成。“为研讨良渚至商周时期文明、社会开展研讨供给了丰厚的考古资料。”王霞认为,“很多前史由此能够串联起来,构成一个完好的逻辑链,这或许便是考古发现的魅力之一。”

墓葬中出土的陶鼎(崧泽)

*04

现代考古“十八般武艺”轮番上阵

现代考古的魅力不止于此,或许还包括整个进程酷似“解谜”。其间现代科技和多学科协作研讨也被运用到了塘北遗址的“解谜”中。

“目前,人骨鉴定、植物考古、时代测定等多学科的现代考古技术都现已用上了。”王霞介绍,塘北遗址开掘后期,在开掘地块的边际地带发现了一座良渚时期的墓葬,由此陆续开掘出了别的七座崧泽时期的墓葬。

 

在一个等级比较高的墓葬中,出土了一些玉器。远古时,玉璧和玉琮被认为是祭祀六合的礼器,拥有着连接天与地、生与死的奇特力气。这个墓葬中究竟所葬何人?

人骨鉴定的专家对遗骨进行了研讨,最终确认遗骨逝世时大约40多岁,但由于入葬时采纳的侧位,骨盆被损坏,性别暂时无法确认。王霞表明,接下来假如可能的话,期望能从遗骨中提取到DNA。

墓葬中出土的玉器

植物鉴定也被运用到此次的考古开掘中,在一个春秋时期的大坑中,考古队员们发现了一个适当特别的东西——一颗“蚕豆”。它通体深绿色,酷似一颗蚕豆,依照目前的考古论断,蚕豆是在汉代传入我国的,假如这颗“蚕豆”被证实为蚕豆,那么关于蚕豆的前史将被完全推翻。

为此,王霞请到了我国社科院的专家“人肉”把“蚕豆”带到了北京,请植物专家进行鉴定。鉴定成果这并不是一颗蚕豆,而是一条青鱼的牙齿。

但这一成果也让王霞适当吃惊:“拥有这么大牙齿的青鱼体长起码在一米以上,很难幻想几千年前的古人现已能捕捉到这么大的青鱼了。”

酷似蚕豆的青鱼牙齿

而关于塘北遗址的时代测定一直在进行中,最初经过陶片确认地层时代,接下来塘北遗址的碳化物还会被送到专门的检测实验室,来确认更精准的时代。

“塘北遗址的开掘才刚刚起步,咱们要走的路还很漫长。”王霞介绍,塘北遗址其早期时段正好为“长江下游区域文明模式研讨——从崧泽到良渚”这一课题要害时间节点,一起也是姑苏地域文明探源中关于吴越文明构成的重要时间节点。

我国社会科学院前史学部主任、我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考察塘北遗址后认为,遗址连续的时代恰恰是讨论我国文明探源的要害时期,对于讨论姑苏地域内文明的来源、构成、开展的前史脉络,姑苏地域纳入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进程具有重要意义,是姑苏的名贵“地书”。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