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惨败,谁才是榜首责任人?

未知 2022-10-30 11:29

土木堡惨败,谁才是榜首责任人? 
 

亲征的抉择雷打不动,究竟是什么给了“大明战神”朱祁镇如此强硬的底气呢?《明史·宦官一》中对英宗亲征一事表述为宦官王振“挟帝亲征”,这个“挟”字用得很妙,有挟制、裹挟之意,也就是说亲征一事是王振的意思,英宗为其所裹挟。此说最早也是亲历者李贤著述:“权臣(王振)不与大臣议,挟皇帝率师亲征,百官上章恳留,不从,迫促而行。”

看到了吧,亲历者都说是王振这个死宦官又“挟”又“迫”,促成了亲征,遂有土木之变。这样一来,主要榜首责任人就不是英宗而是王振了。可事实上,王振“挟帝”之说经不起推敲。首要,王振虽是明朝榜首代权阉,但在制度上已决议了明代宦官受制于皇权,不可能凌驾于皇权之上。其次,正统十四年(1449)时,英宗已经22岁,不是小孩子了,况且皇权未曾旁落,如果他本人不愿意亲征,谁人又能“挟”之?关于这个问题,《明实录》中的表述就客观多了:“车驾发京师亲征,是举也,司礼监宦官王振劝成于内,故群臣虽合章谏止,上皆不纳。”

归根结底,亲征仍是明英宗自己的意愿,加上他极度依赖和信任的王振在他耳边大忽悠、大鼓动,终究促成亲征之举。在抉择过程中,王振的确有重大责任,但榜首责任人仍是明英宗朱祁镇!从个人角度分析,22岁的明英宗正是年轻气盛、风华正茂的年龄。大明朝以武立国,英宗的祖辈、父辈都曾策马扬鞭征战沙场,建立赫赫战功,这关于一个22岁的青年皇帝无疑具有巨大吸引力。朱祁镇年幼时,其父朱瞻基曾问他:“敢有干扰国家法纪图谋不轨的,敢不敢亲帅六师至讨?”小朱祁镇答复坚定而决断:“敢!”如今瓦剌犯边,面对群臣劝谏,英宗对大臣那番激扬汹涌的回复大致也是由衷之言。

《明英宗像》,明,绢本设色,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有一说一,皇帝亲征之举自身不能说是过错,仅仅英宗这次亲征是在时间匆促、预备缺乏、不知彼不知己的情况下,好大喜功,凭一时意气的草率决议,作为一国最高统治者,这是不负责、不合格的体现,对整个帝国更无异于灭顶之灾。或曰英宗年少轻狂尚可理解,为何足智多谋的王振也竭力鼓动促成亲征?这就涉及更复杂的要素,整个正统时期,每当遇到民变、边患时,王振始终是坚决的主战派,很重要的原因是宦官“专征”之权在这一时期敏捷扩张,每有战事就是宦官监军,建立战功之机,有益于司礼监稳固自身位置。此外尽管打仗劳民伤财,但此前的战争皆是以“大捷”告终,尤其是长达十年的麓川之战的成功,也不免让王振膨胀。王振个人自幼深居宫中,精于权谋却不知掌兵,而以往经历告知他,只需主战就能打,只需打就能赢,赢了就能升级长经历,就和挂机刷怪一样轻松。况且此次亲征是调集六军,安全性仍是有保障的,一旦平定瓦剌之乱,无疑能让王振的位置更为稳固,这种低危险高回报的赌局,当然要搏一搏。

整体而言,无论是明英宗仍是王振,都过错地高估了自己的力量,同时低估了瓦剌的实力,正是对时局的误判导致土木堡惨败。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