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寿阳出土一批东魏至唐代铜造像

未知 2022-11-13 10:04

山西寿阳出土一批东魏至唐代铜造像

 

1986年7月,山西寿阳县水利局在修建宿舍时,发现一批金铜佛造像。县文物管理所得知后,当即派人前往查询清理。金铜佛像出土地点在县城北1.5公里处,现场已被破坏。据施工工人反映,金铜佛像出自一圆形窖穴中,窖穴口径约0.5、距地表深1.3 米。现绝大部分流散佛像已被收回。计有佛及菩萨像62件,力士像3件,护法狮子3件,发愿文碑5件,四足床8件,残座、床、床足、背光、头光9件,共90件。

佛及菩萨像 62件。有铭文的27件,有编年的24件,无缺的56件,破损的6件,最大的高20.8、最小的高5.7厘米。现将有编年铭的24件按编号次序介绍于下。

1号,武定四年董回洛造观世音像观世音立像。鎏金,通高16、身高5.5、宽5厘米。跣足立于圆形束腰须弥座上。头戴三瓣莲花宝冠,面相清膻,鼻 高 目长。身 披袈裟,内着僧祗支,下着大裙,披帛自肩下垂穿插于腹部绕臂垂于体侧及座。手施无畏、与愿印。座下设四足高床,死后为舟状火焰纹背光,头后有圆形联珠纹头光(图版壹∶1)。足床右、后、左边刻发愿文∶“武定四年十二月五日,佛弟子董回洛上为十世爸爸妈妈,再生爸爸妈妈,已身眷属敬造观世音像一区”(图一∶7)。

2号,武定六年故六□阿奴造观世音像鎏金,通高20.8、身高8.5、宽8.8厘米。跣火的纹背光,网边及顶简循透班逐,火始纹,顶正巾为一化作(国题登:2)。头

行四形速纹头光。是绿行原、差则刻发文

1文:“或定六卵儿月111,B治子放六

也让亦一区,上为玉流生父所生口口口因火小非及—切么界众生—时观你。(1:8)

,武定七孙进获道沿你金。通减O.7.身源入。了。S随米。既足立于四形值迷随上。的内,西物路显方四,北月马,手施无现。与团印。下为四足来,身原为你北火的纹行北,头后有四形造纹头

北(=)。是有。原的到发文

“此定七年六小十七日,能不孙此炎为息满涨的延海周家农风火小及——)1汹界众生一时成佛。”(图一∶2)

4号,天保九年王□造观世音像 鎏金,通高11。1、身高4、宽3.5厘米。跣足立于圆形覆莲座上。头戴三瓣莲花宝冠,宝缯垂至两肩,而相方圆。身披袈裟,下垂至座,内着僧祗支,下着裙。右臂上屈,左手提净瓶。座下为四足床,死后为舟状卷云纹背光,头后有圆形头光(图三)。足床右、后、左边刻发愿文∶“天保九年二月六日,佛弟子王囗为女□□造 观世 音 像一区国王……”(图一∶3)。

 

5号,天保十年成元兴造佛像 鎏金,通高9、身高3.4厘米,跣足立于圆形座上。高肉髻,面相方圆。祖胸,身披袈裟,内着僧祇支。手施无畏、与愿印。座下为四足床,死后为舟状火焰纹背光,圆形头光(图四)。足床右、后、左边刻发愿文∶“天保十年四月九日,佛弟子成元兴造像一区,望爸爸妈妈相见。”

 

6号,河清元年栾买糠造观世音像 鎏金,通高12.4、身高4.5厘米。跣足立于圆形座上。头戴三瓣莲花宝冠,袒胸,披帛穿插于腹部绕臂披肩垂于体侧,下着大裙。手施无畏、与愿印。座下为四足床,死后为舟状火焰纹背光,莲瓣纹头光(图版 壹∶3)。足床右、后、左边刻发愿文∶“河清一年七月十五日,佛弟子栾买糠造观世音像一区,乃上为爸爸妈妈合门巨细一时成佛,比丘如明。”(图一∶5)

7号,武平五年弓寄姜造释迦多宝并坐像 通高13.2、像高3.4厘米。两像结踟趺坐于长方形覆莲束腰须弥座上。两像均高肉髻,身穿圆领通肩大衣,禅定印。座下设四足床,前侧床楣刻卷云纹,两前足正向各以阴线刻一菩萨,均有桃形头光,立于覆莲座上。像后合铸一舟状火焰纹背光,又在两像后用阴线刻舟状火焰纹背光、头光(图五)。背光的背面以阴线刻一结踟趺坐的坐佛,高肉髻,斜披袈裟,袒右胸,手作说法印。死后有舟状火焰纹背光及圆形头光。足床右、左两头刻发愿文“武平五年二月九日,清信女弓寄姜为亡母智阿豆云食天然侍佛。”

 

8号,武平六年陈兴造菩萨像 通高14.9、身高5.5厘米,跣足立于圆形覆莲座上。头戴高宝冠,裸上身,披帛穿插于腹部绕臂披肩垂于体侧,下着裙。手施无畏、与愿印。座下为四足床,前侧床楣正中有一圆形小卯。死后为舟状火焰纹背光,头后有桃形头光。足床右、后两头刻发愿文“武平六年五月十日,佛弟子陈兴敬为爸爸妈妈造像一区。”

9号,开皇二年田磨女造观世音像 通高13.3、像高4.6厘米。主尊为观世音,跣足立于圆形座上。头戴高宝冠,宝 缯垂至两肩。袒胸,身披双领袈裟,下着裙。手施无畏、与愿印。死后为舟状火焰纹背光,头后有圆形联珠纹、莲瓣纹头光(图版壹∶4)。像左右各有一胁侍菩萨,跣足立于两头床楣镶嵌的插花莲台上,均高3.2厘米。头束髻,披帛绕臂垂于体侧,下着长裙,双手合十,头后有桃形头光。座下为四足床,足床右、后、左边刻发愿文∶“开皇二年四月八日,田磨女为息男绍造观世音像一区又为女。”(图一∶6)

10号,开皇四年瞿阿妮造观世音像 婆金,通高11.2、身高4.5厘米。跣足立于圆形覆莲座上。头戴高宝冠,身披架裳,内着僧祗支,下着长裙,衣纹简洁粗暴。手施无畏、与愿印(图六)。座下为四足床,死后为舟状火焰纹背光,头后有圆形莲瓣纹头光。足床右、后、左边刻发愿文∶“开皇四年二月一日,佛弟子瞿阿妮□目敬造观世音像一区。”

11号,开皇四年杨林造观世音像 婆金,通高13.3、身高5.1厘米。跣足立于圆形覆莲座上。头戴三瓣莲花宝冠,宝绣垂至两肩。裸上身,颈饰项链,被帛穿插于腹部绕臂披肩垂于体侧,下着裙。手施无畏、与愿印(图七)。痤下为四足床,死后为舟状火焰纹背光,头后有同心圆头光。足床右、后、左边刻发愿文“大隋开皇四年十一月十五日,佛弟子杨林囗囗要脚不远耶愿造观世音像一区,愿患甲养后为七世爸爸妈妈前生爸爸妈妈回家眷属一时成佛。”

 

12号,开皇九年赵要煜造佛像 通高8.2、身高3.1厘米。跣足立于圆形座上。高肉髻,手施无畏、与愿印。座下为四足床,死后为舟状火焰纹背光,头后有圆形莲瓣纹头光。足床右、后、左边刻发愿文∶“开皇九年闰四月十六日,佛弟子赵要煜恙□□造像一区。”

13号,开皇九年赵善敬造菩萨像 鎏金,通高11.7、身高4.4厘米。跣足立于圆形座上。头戴宝冠,裸上身,披袈裟,下着裙。手施无畏、与愿印(图八)。座下为四足床,死后为舟状火焰纹背光,头后有圆形联珠纹、莲瓣纹头光。足床右、后两头刻发愿文∶“开皇九年十月二十日,佛弟子赵善敬为亡息子□造像一区。”(图一∶4)

 

14号,开皇十一年徐承先造佛像 通高10、身高3.6厘米。主尊佛像跣足立于圆形座上。高肉髻,身披袈裟,下着裙。手施无畏、与厥印。死后为舟状火焰纹背光,头后有桃形莲瓣纹头光。二胁侍菩萨跣足立于座左右两头伸出的变形插花莲台上,均高2.4 厘米。双手合十,头后有桃形头光。座下为四足床,足床右、后、左边刻发愿文∶“开皇十一年二月一日,徐承先为家口安全造像一区。”

15号,开皇十一年盖娘子造观世音像通高9.7、身高3.7厘米。跣足立于圆形座上。头戴高宝冠,宝缯垂至两肩,袒胸。披帛穿插于腹部绕臂披肩垂于体侧,下着裙。手施无畏、与愿印。座下为四足床,死后为舟状联珠、火焰纹背光,头后有圆形联珠、莲瓣纹头光。足床四侧刻发愿文∶“开皇十一年二月八日,佛弟子盖娘子愿家内安全造观世音像一区,侍时成佛。”

16号,开皇十三年张清德配偶造菩萨像通高15.4、身高6.2厘米。跣足立于圆形座上。头戴宝冠,宝缯下垂。袒胸,披帛穿插于腹部绕臂披肩垂于体侧,下着裙。手施无畏、与愿印(图九)。座下为四足床,死后为舟状火焰纹背光,头后有圆形莲瓣纹头光。足床右、后两头刻发愿文∶“开皇十三年正月十九日,佛弟子张清德配偶二人位太□张合□造像一区。”(图一∶10)

 

17号,开皇十三年程长洛造菩萨像 鎏金,通高10.1、身高3.3厘米。跣足立于圆形座上。头戴宝冠,宝缯垂至两肩,裸上身,披帛穿插于腹部绕臂披肩垂于体侧,下着紧身裙。手施无畏、与愿印。座下为四足床,死后为舟状联珠纹、火焰纹背光,头后有圆形联珠纹、莲瓣纹头光。足床右、后、左边刻发愿文“开皇十三年六月十七日,佛弟子程长洛为爸爸妈妈造像一区,愿已身眼目精明,法界达佛。”

18号,开皇十四年造观世音像 鎏金,通高7.8、身高2.9厘米。跣足立于圆形座上。披帛穿插于腹部绕臂披肩垂于体侧,下着裙。手施无畏、与愿印(图一〇)。座下为四足床,死后为舟状火焰纹背光,头后有圆形莲瓣纹头光。足床四侧刻发愿文“开皇十四年二月八日,□□□小兴息□□造观世音像一区。”

19号,开皇十四年造佛像 通高11.9、身高4.4厘米。跣足立于圆形座上。高肉髻,披袈裟,手施无畏、与愿印。座下为四足床,死后为舟状火焰纹背光,头后有圆形莲辨纹头光(图逐个)。足床右、后两头刻发愿文“开皇十四年,佛弟子囗子造像一区。”

 

20号,开皇十八年郭囗仁、田曾荣造观世音像 通高13.7、身高4.5厘米。主尊观世音跣足立于圆形座上。高肉髻,披帛穿插于腹部绕臂披肩垂于体侧,下着裙,衣纹简洁粗暴。手施无畏、与愿印。死后为舟状火焰纹背光,头后有圆形联珠、莲瓣纹头光。二胁侍菩萨跣足立于座左右两头伸出忍冬托莲台上,均高2.8厘米。头束髻,披帛绕臂垂于体侧,下着长裙,双手合十,头后有桃形头光(图版壹∶5)。座下为四足床,足床右、后、左边刻发愿文“开皇十八年十一月二十八日,造观世音像一区。郭□仁、四曾荣安全□□到家作一伯人斋。”

21号,开皇十八年郭河必造佛像 通高13.1、身高4.4厘米。跣足立于圆形座上。高肉髻,身披袈裟,手势不清。座下为四足床,死后为舟状火焰纹背光,头后有圆形莲瓣纹头光。足床右、后两头刻发愿文“开皇十八年十二月廿一日,佛弟子郭河必□朋□□家安全造像一区。”

22号,仁寿二年杨世贵造观世音像 通高11、身高3.6厘米。观世音跣足立于圆形座上。头戴宝冠,宝缯垂至两肩,披帛绕臂垂于体侧,内着僧祗支,下着裙。手施无畏、与愿印。死后为舟状火焰纹背光,头后有圆形莲瓣纹头光。二胁侍菩萨跣足立于两头床楣镶嵌的莲台上,均高2.7厘米。披帛绕臂垂于体侧,下着裙。双手合十。头后有桃形头光。座下为四足床,足床后、左两头刻发愿文“仁寿二年正月十五日,佛弟子杨世贵为家口安全敬造观世音像一区。”

23号,仁寿三年白朋威造观世音像 通高8.4、身高3厘米。跣足立于圆形束腰须弥座上。头戴宝冠,宝缯垂至两肩,裸上身,披帛穿插于腹部绕臂披肩垂于体侧,下着裙。手施无畏、与愿印(图一二)。座下为四足床,死后为舟状火焰纹背光,头后有圆形头光。足床右、后、左边刻发愿文“仁寿三年四月八日,佛弟子白朋威为息男女巨细等安全,敬造观世音像一躯。”(图一∶1)

24号,大业三年侯冰如造观世音像 通高13.4、身高4.3厘米。主尊观世音跣足立于圆锥形座上。头戴宝冠,身穿通肩大衣。手施无畏、与愿印(图一三)。死后为舟状火焰纹背光,头后有桃形头光。二胁侍苦萨立于床两头的莲台上,均高3厘米。头戴宝冠,头后有桃形头光。座下为双层四足高床,基层床前、右、后侧刻发愿文“大业三年四月二十三日,佛弟子侯冰如为息玉□安造像一区。”(图一∶11)

除以上有编年铭的造像外,还有37件造像,其间菩萨像21件、佛像8件、一佛二菩萨像3件、观音及二菩萨像3件,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像和双菩萨像各1件。现择其间较重要的13件介绍如下。

菩萨像 9件。均为独身像。26号,鎏金,通高14.3、身高4.4厘米。跣足立于圆形座上。头戴高宝冠,宝缯垂至两肩,面相方圆,鼻高眉弓。披帛穿插于腹部绕臂披肩垂于体侧,内着僧祗支,下着大裙,下摆外张。手施无畏、与愿印(图版武∶1)。座下为四足床,死后为舟状火焰纹背光,头后有圆形莲瓣纹头光。

44号,窦金;通高10.1、身高4,2厘米。跣足立于圆形覆莲座上。头戴三瓣莲花宝冠,宝缯垂至两肘,面相方圆。裸上身,长巾披肩绕臂垂干体侧,璎珞自双肩穿插于腹部,下着紧身裙。右手施无畏印,左手下垂置腹前。座下为四足床,足呈蹄形。死后为舟状联珠、火焰纹背光,头后有圆形莲瓣、联珠纹头光(图版贰∶2)。

 

48号,通高10、像高6厘米。跣足舒相坐于圆形带榫座上。头戴宝冠,宝缯垂至两肩,面相略显方圆,披帛绕双肩垂于体侧,及座,下着大裙,饰腕钏。右臂上屈,手托腮,手掌向前,指向上,左臂曲肘前伸,手抚脚腕(图一四)。座下为带小圆卯长方形榫。菩萨头后有长方形小桦,刺进圆形莲瓣纹头光之中。

50号,通高10.6、身高8.1厘米。跣足立于圆形座上。头戴高宝冠,宝缯垂至两肩,面相方圆饱满,颈饰项链、悬铃,裸上身,璎珞自双肩穿插于腹部,披帛穿插于腹部绕臂披肩垂于体侧及座,腰系扎帛,下着大裙,下摆外张。手施无畏、与愿印(图一五)。背光缺佚。

51号,通高13.3、身高8.6厘米。跣足立于有梗莲枝上。头戴三瓣莲花宝冠,宝缯下垂,面方圆,高鼻大耳,裸上身,细束腰,颈饰项链、悬铃,两肩挂双璎珞,下垂呈环形,腰系帛,悬挂璎珞,长巾自双肩垂于体侧及座,下着紧身裙。左手执莲蕾,右手提净瓶(图一六)。有梗莲枝下有方形小榫。菩萨头后有一方形小样。应有头光,已缺。

52号,鎏金,通高9.7、高6.7厘米,跣足立于圆形榫台上。头戴三瓣莲花宝冠,宝缯垂至双肩,而方圆,细束腰,披帛自双肩于腹部穿插绕臂垂于体侧,下着长裙,披帛、长裙天然向左边飘动,腕饰钏,左手执莲蕾,右手持法器,肩有二圆形饰(图版贰∶4)。座下有带圆形小卯的长方形榫。头后有长方形小榫,刺进桃形火焰纹头光中。

53号,通高10、身高8.7厘米。跣足立于圆形覆莲座上。头戴三花宝冠,冠两头挂璎珞,面饱满,鼻高眉弓,裸上身,细束腰,颈饰项链、悬铃,璎珞自双肩绕臂垂于体侧,及座。腰系帛,璎珞悬挂两头,下着羊肠裙。左手托净瓶,右臂曲肘伸向腹部,手掌向内,指向左手净瓶(图一七)。菩萨头后有小榫,应有头光,已缺。

54号,塑金,通高11、身高7.2厘米。

 

跣足立于圆形覆莲座上。头戴三叶宝冠,宝缯下垂,面方圆,左肩斜挂璎珞,腰系帛,披帛自双肩垂于体侧及座,下着大裙,下摆外张。右手提净瓶,左臂上屈,手腕饰钏(图版壹∶6)。座下左右两头有长方形小榫。菩萨头后有桃形火焰纹头光。

55号,鎏金,通高10、身高8.8厘米。跣足立于圆形座上。头戴花 鳖冠,宝 缯下垂,面方圆,大耳。裸上身,细束腰,颈饰项链、悬铃。两肩挂双璎珞,下垂呈环形。腰系帛,悬挂双璎珞。长巾自两肩绕臂垂于体侧及座下。下着紧身裙。左手持莲蕾,右手掌心向上,平托。头后有桃形火焰纹头光(图一八)。

 

佛像 3件。均为独身。

47号,通高10.5、身高7.6厘米。跣足立于圆形覆莲座上。肉髻低平,面方圆,外披架袋,内着僧祗支,下着紧身长裙。手施无畏、与愿印(图一九)。佛头后有长方形小榫,刺进桃形忍冬纹头光中。

49号,通高5.7、像高4.3厘米。结伽趺坐于圆形带榫座上。螺发肉髻,面方圆,斜披袈裟,袒右肩,左肩斜挂璎珞。手施无畏、与愿印(图二〇)。座下正中有长方形小榫。佛头后有长方形小榫,应有头光,已缺。

 

56号,婆金,通高9.3厘米。结踟趺坐于圆形莲瓣束腰须弥座上。螺发高髻,面相方圜。祖胸,身着双领下垂袈裟,手施无畏、与愿印(图二一)。座下左右两头有小榫。头后有榫,应有头光,已缺。

 

 

释迦多宝并坐像 1件(37号)。鎏金,通高8.9、宽3.5厘米。两像结踟跌坐于长方形束腰须弥座上。座长2.5、宽1.3厘米。两像坐高均2厘米。肉髻低平,面方圆,身穿圆领通肩大衣。禅定印。座下为四足床,死后为舟状联珠、火焰纹背光,两像头后均有圆形联珠、莲瓣纹头光。

一佛二菩萨像 1件(45号)。婆金,通高11.5、身高3.8厘米。主像跣足立于圆形座上。主像高肉髻,面相略显方圆,袒胸,身披袈裟,下着紧身裙。手施无畏、与愿印。死后为舟状火焰纹背光,头后有圆形莲瓣纹头光(图版贰∶3)。二胁侍菩萨酰足立于床两头插花莲台上,均高2.7厘米。头束髻,面方圆,头后有桃形头光。座下为四足床。

双菩萨像 1件(62号)。通高7厘米。二菩萨立于插花莲枝上。右像身高2.9厘米,高肉髻,面方圆。身披袈裟,双手合十,头后有桃形火焰纹头光。左像身高2.5厘米,面方圆,服饰因锈蚀较重,不清,头后有圆形头光。

力士像 3件。63号,婆金,通高11.7、身高9.7厘米。跣足立于束腰须弥座上,座下有方形小样。头戴宝冠,宝缯垂至两肘,面方圆,高鼻大耳,大口长目,作忿怒相。裸上身,细腰鼓腹,颈饰项链、悬铃,肩有二圆形饰,长巾绕臂披肩垂于体侧及座。腰系帛,下着大裙,肥而短,下摆外张,衣纹简练流通,动感非常激烈。右臂上屈,手握拳,左臂微屈,作施无畏印。双腿分立(彩色插页)。

 

 

发愿文碑 5件。

66号,皇建二年樊景珍发愿文碑鎏金,通高11.4、宽3.3、厚0.1厘米。螭首高2.3厘米,二龙透雕,正中为一化佛,佛高0.9、碑身高7.6厘米。碑身正面阴刻发愿文4行45字∶“维齐皇建二年八月十三日,弟4子樊景珍奉为亡考妣敬造观世音金像一区,籍此像因愿二尊托生西方,常奉弥勒。”碑背无文。六瓣覆莲碑座,座右下侧有高1.1 厘米的长方形小榫。

67号,武平五年王贵礼发愿文碑 婆金,通高11.4、宽4、厚0.25厘米。螭首高2.5厘米,双龙双兽透雕。碑身高8.7厘米(图版贰∶5、6)。碑身正、背两面阴刻发愿文10行100字∶“大齐武平五年岁次十二月甲午丁亥朔廿三日己酉,成州长流参军王贵礼,百口巨细知身无常,财非己有,成割资财,敬造当来弥勒像一区,杂事并仰练,上为诸天贤圣、皇帝陛下,群辽(僚)百官、后为七世爸爸妈妈、见存爸爸妈妈、因缘眷属、法界众生、弥勒下生,俱时受记。”(图二二)长方形碑座,上有方、圆形小卯各一。

68号,开皇十六年赵□□发愿文碑 通高5.4、宽2.5、厚0.1厘米。螭首高1.4厘米,二龙浮雕,正中为一化佛,结蹦跌坐,有背光。碑身正面阴刻发愿文5行38字∶"开皇十六年四月廿日,赵□□为夫□敬造观世音像一区,上为皇帝、主师僧、爸爸妈妈眷属一时佛道。”碑背无文。无座。

69号,开皇二十年武纂发愿文碑鎏金,通高9.1、宽3.2、厚0.2厘米。螭首高2.3厘米,二龙浮雕。碑身正面阴刻发愿文6行65字∶“开皇廿年二月廿三日,佛弟子武纂敬造观世音像一区,为己安泰,元诸囗厄,又为七世常生净土,现有存眷属□与善会囗,上为皇帝国祚永隆,为法界有刑,俱升上道。”

70号,大业九年□永贵发愿文碑 鎏金,通高10.1、宽3.9、厚0.3厘米。二龙浮雕螭首(图二三、二四)。碑身正、背两面阴刻发愿文9行81字∶“大隋大业九年九月八日,佛弟子丰川府□杨郎将□永贵征辽安全,在辽西郡敬造观世(音)像一躯,上为皇帝陛下圣化无量,干戈永息,又为亡过七世爸爸妈妈托生西方妙乐疆土,现存眷属乃法界有缘,俱同斯福。”碑身下有一带圆卯长方形小榫。

足床 12件。内7件有铭文,5件有编年铭。71号为天保六年贾九珍造像足床,高5.8厘米,发愿文为“天保六年十月十六日,敬造(观)世音像一区,上为皇帝陛下、为师僧、爸爸妈妈、姻缘眷属。(法)界众"

生一时成佛,弟子贾九珍。”72号为河清二年姬洪羁造像足床,高6.1厘米,发愿文为“河清二年十月四日,佛弟子姬洪鹣仰为爸爸妈妈敬造观世音像一区,上为国主、七世爸爸妈妈、居家眷属,后为□□常识普为法界众生等同此福,一时成佛,愿使息女罗晕眼目精明,无病长受,杜思奴供养。”73号为天统六年□□猛造像足床,遵金,高8厘米,发愿文为∶“天统六年九月廿三日,佛弟子□□猛自为己身敬造观音像一区,又为七世师僧、再生爸爸妈妈、居家巨细一时成佛。”74号为武平四年弓□显造像足 床,鎏 金,高7.1 厘米,发愿文为“武平四年八月廿日,佛弟子弓□显敬造弥勒下生像一区,为冥地众生居时成佛,息女□□侍佛时。”79号为武定六年足床,残,寝金,高4.7厘米,发愿文为∶“武定六年六月廿九日……。”此外,还有背光2件,头光1件,佛座2件和护法狮子3件。

这批铜造像中(含铜发愿文碑、护法狮及足床等),有铭文者40件,占全部造像的44%,其间有切当编年的35件,自东魏武定四年(546年)至隋大业九年(613年),历经东魏、北齐、隋三个朝代,长达67年之久,这就为这批造像的分期断代提供了牢靠的根据。没有铭文编年的造像大都与有编年造像的造型、风格、铸造工艺、雕琢技法迥然不同,只要少量造像时代较晚,或许迟至盛唐。

根据其造型和服饰特点、艺术风格、铸造工艺等,现将造像试分为三期

第一期,从东魏武定四年(546年)至武定七年(549年)。有切当编年的造像共3 件。

这一时期,佛或菩萨均不见坐像。造像体裁以观世音菩萨为主,佛像次之。四足床高而窄。圆形覆莲座,较早的一躯观世音菩萨立像为圆形束腰座。举身舟状背光不及脚趺。

佛造像面相略显方圆,发髻为半圆状高肉髻,身穿褒衣博带式袈裟,内着僧祇支,衣服下摆缩小,堆叠层次多。施无畏、与愿印。

观世音菩萨身披双肩袈裟,大裙下摆密褶向外扩张,面相由清癃消瘦而渐变为路显方圆,特别是武定六年观世音造像,火焰纹背光细密富丽,尖部角钝,面貌舒朗,风韵娟秀,冠两头宝缯飞扬,饰项链、悬铃,旗状长巾自肩及座分扬身体两头,衣裙扩张有力,愈加追求均衡、对称的形式美,承继了北魏晚期的传统。

第二期,从北齐天保六年(555年)至隋大业九年(613年)。有编年铭的32件(包含完好造像21件,残像1件,铜发愿文碑5 件,足床5件)。根据对完好无编年铭造像的调查,第27、38号与18号;第35、36号与23号;第26、30、32号与10号;第40、42、46号与9号;第34、41号与24号;第25、33 号与16号;第43号与19号等七组造像,其造型、风格、铸造工艺、雕琢技法上均非常附近。由此可以揣度,上述七组造像其相对年代相当,属隋代著作。其他无编年铭造像,也大都是这一时期的著作。

这一时期的造像体裁,以观世音菩萨立像为主,立佛像次之,并呈现了释迦多宝并坐像和以观世音菩萨立像为主,胁侍二菩萨的三尊像组合。一佛二菩萨的三尊像组合较少。举身舟状背光的上下缩短,高而细,顶端尖角锐利,部分背光顶端成锥状,少量背光缩短,不及脚跌而仅至膝下。四足床沿袭前期形式,高而窄,这一基本形式一向沿袭到本期末,双层四足高床仅见于这一时期的后一阶段。佛座形式较多,改变杂乱,一般为圆形素面覆盆式,也有少量圆形覆莲、圆形束腰和圆锥形座。长方形束腰须弥座则是释迦多宝并坐像的特有形式,胁侍二菩萨均立于插花莲台上。

这一时期的独身佛像均为立姿,发髻由半圆球状高髻渐变为低平肉髻,面相亦由赂显方圆渐变为方圆饱满,裸上身或袒右肩。大都身披袈裟,也有少量造像披帛穿插于腹部绕臂披肩垂于体侧。下身均差紧身裙,下摆不大,堆叠层次削减。均施无畏、与愿印。应该注意的是∶武平五年弓寄姜造释迦多宝并坐像与山东博兴崇德太和二年王上造像,无论从造型、风格、铸造工艺、雕琢技法上均非常附近,其背光、佛座、足床和发髻、面相、衣饰、手印、坐姿以及背光后阴刻之坐佛简直完全相同。可见,寿阳、博兴两地的释教艺术有着密切的关系,坚持并承继了北魏中晚期造像的传统,具有必定的保守性和地方性。

这一时期的菩萨造像体裁较多,有独身观世音像、独身菩萨像、一观世音二胁侍菩萨像,而以独身观世音像为这批造像的干流。这一时期造像面相方圆,多戴高宝冠,其他或宝冠低平,或莲花状三瓣宝冠,很少束高髻。冠两头宝缯下垂至肩,单个及肘。袒胸或裸上身,披帛穿插于腹部绕臂披肩垂于体侧,着紧身裙,很少饰璎珞、项链者,为这一时期寿阳造像的基本特点之一。手印多无畏、与愿印,胁侍菩萨均双手合十。

第三期,初唐至盛唐。

这一时期的造像体裁,主要是释迦牟尼和菩萨。头光改变较大,多作桃形,很少作圆形。因分铸,部分头光丢失,仅头后遗有小榫,头光形式不清。绝不见前期流行的舟状背光。佛座多为圆形覆莲座,莲瓣宝装,呈现了盛唐造像所选用的圆形覆莲束腰须弥座。多数座下有榫,标明佛座已不完好。不见传统的四足高床。

这一时期,佛造像坐姿多于立姿。坐佛结踟趺坐,螺发高髻,面相方圜饱满,服饰主要是双领下垂袈裟和袒右肩袈裟,衣褶稀疏圆脊,施无畏、与愿印。据调查,第49号和56号造像,别离与陕西临潼邢家村标本002、001较为附近。

这一时期的菩萨造像,多立姿,仅遗有一例右腿趺坐,左腿下垂的舒相坐式造像。造像面相方圆饱满,头戴莲花状三瓣宝冠和高宝冠,也有饰三花宝冠、三叶宝冠和花鬣冠的。冠两头多宝缯飞扬,至肩或向下延伸。仅一例冠两头不饰宝缯而挂璎珞。裸上身,细束腰,身材修长。披帛或长巾自双肩绕臂垂于体侧。腰系扎帛,悬挂璎珞。或左肩斜挂璎珞,或两肩挂双璎珞,下垂呈环形,或璎珞自双肩绕臂垂于体侧,并见到了临潼邢家村未见的璎珞穿插于腹部的实例。饰腕钏,颈饰项链、悬铃。下着大裙。一手持莲蕾,一手下放体侧执净瓶。

这批铜佛造像的发愿文,一般刻在足床右、后、左三侧,很少见刻于足床前的,绝不见刻于背光后边或它处。随同这批造像出土的铜发愿文碑,过去很少见到,其发愿文或刻于碑正,或正、背均刻。造像人以"佛弟子”、“清信女”等释教信徒为多,署官职者仅武平五年与大业九年发愿文碑二例,一署“成州长流参军”,一署“丰川府□杨郎将”。造像体裁多为观世音菩萨。造像意图,是为皇帝陛下、诸天贤圣、群僚百官、亡过爸爸妈妈、现存眷属、夫、子、女、弟、己身以及主师僧、法界众生等,请求国祚永隆,家口安全,常与善会,一时成佛,无病长命,俱同此福。大业九年发愿文碑,记载了丰川府□杨郎将□永贵参军征辽安全,在辽西郡造观世音像,归途至寿阳还愿一事,并请求干戈永息。这些都反映了社会基层民众对现世动乱、人生无常、充满患苦的失望、不满和对一种美满、安定日子的祈望。他们以为信仰观世音菩萨,世人遇危险时,称呼其名,菩萨观其音声,救其解脱。

这批铜佛造像的铸造工艺,分为全体铸造和分铸合体两种。武定六年、开皇四年铭造像,皇建二年、开皇二十年发愿文碑及诸多无铭造像上,都保存着衔接造像各部分的部件,如插榫和插孔等,说明它们是别离铸造,然后再衔接成一个全体的。有的造像头后或死后有小榫,刺进死后背光的方孔中。有的覆莲座或须弥座下有榫,标明佛像已不完好,部分构件丢失,说明一尊造像的主像、佛座、背光以及其它较小造像,是分铸后合插一体的。至于这批铜佛造像的雕琢技法,背光及头光,一般多用线刻纹,少量用汉浮雕和镂空透雕,平直刀法,造像圆雕。

从出土状况剖析,这批铜佛造像当属容藏,显然为当时释教徒有意埋藏的。其埋藏时刻应在盛唐,或许与唐中期的安史之乱有关,不或许迟至唐武宗灭佛时。

附记∶寿阳出土此批造像中的武定六年故六□阿奴造观音像(2号)、一佛二菩萨像(45号)、菩萨像(44号)和力士像(63号)等4件,曾在1988年参加在日本奈良举行的《奈良·丝绸之路博览会》的文物展览,图片收入奈良国立博物馆编的《释教美术传来之道》图录,见第69、67、68和71图。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