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君爱国,戎马一生的悲情将军

未知 2019-04-07 21:21



忠君爱国,戎马一生的悲情将军



在延续千年的历史画卷里,有一种人就像明珠一样耀眼夺目,“英雄”,没错,就是英雄。西汉司马迁在《史记》里,为我们描绘出了一个戎马一生,却未得封侯的悲情英雄李广。

历史上,对这位飞将军有着很高的评价,所谓“但使龙城飞将在,不叫胡马度阴山”,更有“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诗句传承至今。

但这位让匈奴望风而逃的飞将军,却为何至死不得封侯?甚至不得善终?时也、运也,还是有着其他的原因?在引来史家一片惋惜,民间无数惆怅的同时,很多历史爱好者都在探讨这个话题,我们呢,也不免俗,今天就来巴拉巴拉。

西汉名将李广,一生极富传奇色彩,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秦安县)出生,先祖为秦朝名将李信。汉文帝十四年(前166年)从军,大破匈奴,因功升为中郎。景帝时,先后任北部边域七郡太守。武帝即位,调任未央宫卫尉。

汉武帝七年,雁门关外,李广和匈奴对战,因寡不敌众,负伤被擒。后乘敌不备抢箭逃出,数百名匈奴兵紧追不放,李广箭无虚发,终于逃出,从此在匈奴军中赢得了飞将军的称号。

那这样一个厉害的角色,却始终不得封侯,看起来很奇怪。其实,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就可以得出原因。

首先,李广缺乏大局观,从他多次战争的表现就可以看出。

做为一军主将,他最重要的工作是了解全局,根据敌我形势来统筹安排军队,让自己的军队发挥出最大的战斗力,而不是逞个人之勇,到处冲锋。

而李广呢,对不起,不管这些,他甚至多次因此被敌人围困。虽然之后都得以生还,但一味厮杀而缺乏谋略,仅凭莽夫之勇,自然难以获得很好的战果。主将被困而后果可想而知,胜利的天平自然不会倾向于李广。

还有,李广身为上郡太守之时,就为追三个射雕者,不惜擅离职守、以身犯险。由此可见,李广考虑事情,实在是不够周全。如果这3个射雕者是诱敌之计,匈奴乘虚而入,前来偷袭,后果又会如何?

《史记李将军列传》的记载中,几乎看不到他统领军队集体作战的描述,更多的是凭借自身的好武艺和好箭法击退了敌人。

最有力的证明,就是他与部队失散,独自被俘,为什么呢?很明显嘛,他老人家又是一腔热血上头,单刀赴敌了,浑然忘记自己还是一军统帅了。

对于军队的管理,李广主张人人自便,军队里的各式文件一律从简。这样虽然方便了,省事了,可是军队却散漫了。

从历史文献《西汉幕府文书》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军事文件对军队的记载是事无巨细,详细周到。包括士卒的姓名、相貌、特征;士兵的生病医治;军队中的轮值换岗等等一系列内容,几乎是面面俱到。这样的文件制度才能更好的管理军队。

而李广呢,他嫌麻烦,把军队中的程序和文件简化了,这样的军队还能管理的好吗?军队最重要的是什么?军队的整体素质,一向松散惯了的士兵又怎么能打好仗呢?

另外,杀俘虏无论在哪个朝代都是绝对的弱智行为,而李广呢,他偏偏就干了。

话说羌人发生叛乱,当地主官正是李广。李广成功的招降了800多人,可之后却又全部杀了。这件事跟秦国白起坑杀40余万赵国降兵倒是形似,可这内部原因分析下来,还是有不同。

秦国白起坑杀赵军的确非常残忍、有失道义,但是在当时的背景下,这么做也有他自己的考虑。赵国降兵是在主将战死且弹尽娘绝的情况下投降的,完全是形势所迫。一个不小心很可能会再起事端。40万人呐!这个定时炸弹威力太大了,一旦爆炸就不是死几个人那么简单了,白起这么做完全是站在国家利益考虑的。

而李广呢?这800羌人是李广招降的,不是打过恶仗后被逼着投降的,这个投降的诚意应该是可以信任的。而就在这种情况下被杀死,虽然人数和白起没法比,,只有800人。但性质却完全不同,要更加恶劣的多。

吴起杀妻求将,终被乱箭射死;白起杀已降,最后不得善终……正所谓多行不义必自毙。李广的行为比吴起、白起更加严重,最后不得善终,正是天理尚存,因果循环。

后来还发生的一件事。雁门关之战中,李广被俘后逃脱,后被革职。在家闲着没事,外出打猎,结果回来晚了,在路过霸陵亭(汉文帝陵名)的时候,被当时的霸陵尉呵斥。

这位官爷呢,也是喝多了,管他是谁,就是不让过,这就是成语《霸陵醉尉》的来历。结果,李广只能认倒霉,在霸陵留宿。

后来,李广调任右北平太守。这老哥是不忘旧怨啊,请命让霸陵尉同去,结果霸陵尉刚到右北平,就被李广杀了。

而同时代的御史大夫韩安国却是另一种景象。韩安国坐牢时,狱吏田甲辱他。韩安国说:“你就不怕我死灰复燃?”田甲此人很幽默:“你复燃,我当洒尿灭之。”

后来,韩安国被拜为梁内史。田甲知后,逃走。韩安国更幽默说:“不逃走就不杀,如果逃走,就灭其九族。”田甲不敢走,向韩安国认罪。

韩安国笑着说:“你给我洒泡尿看看。”韩安国不仅放走了田甲,而且还善待了他。这两厢一比较,高下立判。

当然了,李广的运气不好也是个问题。

汉武帝元光六年,卫青、公孙敖、公孙贺、李广,兵分四路出击匈奴,每军一万人。本来机会是均等的,结果运气和个人素质让四个人遇到了完全不同的情况。

公孙贺带着军队公费旅游一圈,无功而返;公孙敖遇到匈奴的一支主力,损兵七千;李广最倒霉,遇上了更大的匈奴单于主力,不仅兵败而且被俘,后来靠个人的机智和勇武才逃脱;卫青的运气和战略眼光都很好,长途奔袭,端了基本不设防的匈奴圣地龙城。

再说李广的最后一战,卫青是主帅,命李广侧路袭击。但是李广的运气实在是不好,他居然迷路了。

六十多岁的李广,自己知道这是最后一次参加大型战役了。不仅没立成功封成侯,还要面对军法处那些笔杆子的羞辱。绝望加羞耻,致使他引刀自刭,一代悲情名将就此陨落。

李广名气很大,但是实际上打的大规模胜仗不多。只是在一些特殊情况下,靠个人的勇武获得了一些超出常人的战绩。

不可否认,李广忠君爱国,但毕竟李广性格上的缺陷以及能力上(运筹帷幄的能力以及大局意识)的不足,虽然在小规模战斗上,他表现出来的勇猛以及处变不惊的大将气度,但这些只能使李广扬名。而大战斗中李广总是屡战屡败,没有大的战绩可言,因此李广至死都没有封侯。

当然了,李广骁勇异常,再加上其临危不惧、处变不惊,且能与士卒同富贵,共患难,故其率领的军队战斗力极强,这是他的优点。

但这些改变不了他的结局。就以李广的性格,别说封侯了,最后甚至都得不到善终。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