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有看头

未知 2019-05-18 14:57
这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有看头


“回望来时路、奋进新时代”嘉定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授牌仪式暨中国百年搪瓷文化主题活动近日在嘉定江桥举行。
上海是中国搪瓷工业的发源地,至今已有百年。在江桥新开张的中国百年搪瓷展览馆里,观众们可以目睹一百年中搪瓷从一种时髦高端奢侈品到“家家有、人人用”的普通家庭生活用品,见证中国百年的沧桑变化和每一个时代的国民生活水平,社会面貌。百年搪瓷,是承载江南文化和中国百年民族记忆的“容器”。
珐琅起源于3000年前的埃及,随后珐琅工艺在欧洲兴起,公元6世纪通过丝绸之路传入隋朝,从此开始了它的东方之旅。

埃及珐琅。
明清两代,甚至还有专门为皇家制作珐琅器的官方机构“御用监”。明朝景泰年间,“铜胎掐丝珐琅”工艺发展至巅峰,成为京城的时尚绝技,这种以蓝色珐琅釉料为主的工艺,就是后来有名的“景泰蓝”。

铜胎掐丝珐琅缠枝莲纹碗。明宣德 御用监制造 清宫旧藏。
1916年,首家中外合资的搪瓷厂——广大工场在上海虹口建成。
1917年,刘达三与上海商人姚慕莲合作设立了中国第一家自办的中华美术珐琅厂。
1919年,黄炎培创办的中华职业学校设珐琅科,培养了中国第一批搪瓷技术人员。

黄炎培1878年—1965年,中国教育家、实业家、政治家。
国产搪瓷成为全民产品是在“五卅”事件之后,就在全国洋货抵制潮中,搪瓷崛起,代表着“民国范儿”的高新技术。

抵制洋货运动。

满大街的“金钱牌”搪瓷面盆广告是那个时代的一道风景。
搪瓷在城市生活中无处不在,它可以是梁实秋父亲不可缺少的“直径在两尺以上”的洗脸大盆,是张恨水熬夜写《金粉世家》时在炉子上呼呼作响的搪瓷茶壶,是张爱玲从常德路公寓出门买菜提着的网兜里用来装豆腐和甜面酱的“洋瓷盖碗”, 是萧红记忆里鲁迅旧家水门汀地上擦擦响着淘米洗菜的“洋瓷盆”,是香港牙医用铁钩挑在门口的搪瓷招牌。
761819F5-E145-4999-A7C0-101CBCD127FD.jpeg
搪瓷盖碗。
41EA1B98-D788-4F03-B874-553379D99CB8.jpeg
搪瓷脸盆。
受限于产量和价格,搪瓷品在当时城市以外的地方不算普及,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叶圣陶的甪直镇商铺向村民兜售4角钱一只的“洋瓷面盆”,红军和新四军时期军队人手一只的穿绳“洋瓷,碗”、“洋瓷缸”,都会引来乡间大人孩子的好奇和钦羡。
1949年以后,上海市政府为了帮助搪瓷业恢复生产,预付大批定金订购军用搪瓷饭碗。搪瓷行业由此渡过难关,进入稳步增长的时期,并且开始进入国家计划经济轨道。
1958年,搪瓷迎来了一次艺术上的大跃进。中国画院的10名画师王个簃、唐云到上海久新、益丰两家搪瓷厂劳动锻炼,把水墨画与搪瓷相融合,将搪瓷艺术推向巅峰。1958年出现的搪瓷新花纹中还复制了任伯年的八哥、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市场反响热烈。
6C1A4BEE-53DE-41FF-B0ED-D81234BDB8B2.jpeg
据说,上海美影厂在60年代初筹备水墨动画的时候,年轻的创作者阿达(徐景达)苦思无计之际,一天早上用印着齐白石虾的面盆洗脸,看到盆中水波荡漾,盆底的小虾就像活了一样,忽然得到灵感,开始投入到第一部水墨动画《小蝌蚪找妈妈》的构思当中。
文化大革命初期,日用搪瓷的技术发展缓慢,花样比较单调,50年代的花样是以花草虫鱼多,60年代是风光山水居多,到了70年代,则是以样板戏、语录口号和工农兵人物为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这种日用品和政治的紧密结合,让我们今天看到这些搪瓷器皿就如同看到那一时期的共和国史: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毛主席最高指示、学习各种英雄人物、工人农民解放军生活等等。对于亲身经历过60-70年代的人而言,这些搪瓷用品不仅仅代表了近现代100年工业史,同时也是青春岁月的集体回忆。
15B57C49-CC51-44B2-8C59-2FA882CAF9E6.png

除上述花样外,同具时代特色的鲁迅头像和诗句,是今天的搪瓷收藏家们决不放弃的收藏物件。
31231F8B-7789-4B18-ADE3-CB38EA6508C9.jpeg
当社会主义建设开展得热火朝天时,搪瓷也发展到了“家家有,人人用”的程度。它是父母结婚时必不可少印着大红喜字的脸盆,是幼时奶奶一边吹气一边喂粥的搪瓷碗,是爸爸书桌上印着毛爷爷头像的茶缸,是上学时装着妈妈美味菜肴的搪瓷饭盒。搪瓷碰撞的叮叮当当声,是生活最美的旋律。


在很长一段时期中,搪瓷制品还是年轻人婚礼上的“硬件”。国画家穆益林、谢家祥等人率画家团队到各地市场广泛征求大家的意见,设计出万紫千红、花好月圆、芙蓉鸳鸯、竹编牡丹、金钱牡丹等五朵金花的小配套描金系列产品,包括2个面盆、2个杯子、2个痰盂,这些紧俏商品,需要凭新婚证明才可购买,几乎风靡市场20年。

在那个物质稀缺的年代,搪瓷用具常被当作“奖品”或“礼品”。它是年轻工人进厂时获赠的印有工号的搪瓷杯,是当选“劳动模范”时印着“奖”字的搪瓷杯、搪瓷面盆,还是退休时发给老员工“老寿星”面盆的标配纪念品。

70年代,搪瓷成为中华民族的名片,民族自信的来源。搪瓷出口创汇,还被当做国礼。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结束,获赠一套上海搪瓷三厂生产的熊猫图样汤盆,并将其陈列于白宫。

1916年至1949年期间,制作搪瓷胚子基本上都是人工敲打而成,制作的产品品种是一些浅型的简单的器皿,当时的工艺就是:下料有剪子、磨粉有碾子、酸洗用槽子、搪烧土炉子,涂搪基本是单一的色彩。
1939年一大批画家投入到搪瓷行业中来,如周柏生、高晓山等,将西洋美术与中国美术相结合,出现了比较鲜艳的花色图案。
1950年-1976年期间,搪瓷工厂技术革新,制胚技术有了剪卷机、裁剪机,1958年华丰搪瓷厂制作的国内第一座搪瓷自动窑诞生,1963年底搪瓷二厂率先建成将制胚至搪烧的25道工序,连接成龙的面盆生产流水线。1975年,上海7家搪瓷厂分别研制了电子程序喷花、制胚连续自动化脱脂流水线、搪瓷产品涂搪机、电磁吸产品机、包装机。喷花工艺与色彩得到很大的提升。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一系列新门类、新用途的开发以及对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促进了生产工艺和技术的发展。如以丝网印刷贴花替代喷花、全国首创的全自动酸洗脱脂流水线、引进德国的喷涂机械手等项目,这些为我国搪瓷工业从手工操作走向自动化打下了基础。

搪瓷的制作流程。
21世纪以来,搪瓷业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很多搪瓷厂已经转向日用品之外的如医用、洁具、厨房设备、管道、搪瓷内胆等新的领域,应用越来越广泛,比如建筑装饰搪瓷平板就大量运用于国内地铁装饰。
中国的搪瓷行业也不断加强与搪瓷工业先进国家的交往,2008年中国搪瓷工业协会于上海成功举办了第21届国际搪瓷大会。
中国搪瓷的百年发展,曾经寄托着民族工业和中国制造的厚望,承载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想往,也同样赋予我们创造未来的勇气,第一个百年的结束也是下一个百年的起点。
据了解,中国百年搪瓷展览馆是嘉定江桥镇培育的第二个区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里高度浓缩了中国搪瓷工业的发展史,全方位展示了不同时代搪瓷工业工作者奋斗钻研的光荣传统和不懈追求的时代精神。
在弘扬和培养爱国主义精神的道路上,嘉定区还不断探索爱国主义教育工作新途径,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开发建设“嘉定爱国主义教育”网上宣传平台,打造网络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