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情 奋斗者】大山深处找矿人

未知 2019-05-28 11:03
【爱国情 奋斗者】大山深处找矿人 

地质找矿,一个整天同深山大石为伴的“冷门”行当,一项平均约20年才能找到一个大型矿床的寂寞事业。

有这样一群地质找矿人,坚守深山半个世纪,先后发现矿产56种,累计勘查各类矿床和矿点300余处,为国家探明大量矿产资源,潜在经济价值上千亿元。这就是“全国模范地勘单位”“首届中国百强地质队”——省地质矿产勘查局313地质队。

“入了这一行,就要吃得苦中苦”

——平均每天跋山涉水三四十里路,住过牛棚,被马蜂蜇过,被毒蛇吓过……他们的找矿路途充满艰辛,还时常遭遇危险

手执小金锤、肩背地质包、头戴安全帽……差不多就是地质找矿人的“标准像”。经过半天的翻山越岭,记者在金寨沙坪沟半山腰的钻井里,见到满手油腻、正在指导钻探工人的张怀东。

日出而作,在坡陡林密、荆棘遍布的深山中俯击岩石;日落而归,在简陋破旧的农家宿舍里整理地质资料。饿了啃口馒头,渴了喝点矿泉水,这就是张怀东的日常野外生活。地质找矿是一条充满艰辛和磨难的人生之路,张怀东已在大别山野外找矿第一线奋战了27年。长期的风吹日晒,将他从最初的白面书生,锤炼为古铜色皮肤的硬汉。

“平均每天跋山涉水三四十里路,住过牛棚,被马蜂蜇过,被毒蛇吓过……”张怀东说,找矿路途不但充满艰辛,更会随时遭遇危险。

有一次,张怀东一行在沙坪沟钼矿床外围进行勘探,由于交通不便,他们选择在山上一个相对安全的冲积平台上安营扎寨。半夜12点多,劳累的勘探员大都进入了梦乡。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大别山山区突降暴雨,伴随而来的是来势汹汹的泥石流。

高处钻机平台上24小时作业的勘探队员最先发现了这突如其来的灾难。他立即大声呼喊,指挥大家飞速往帐篷外跑。就在他们撤离几秒钟后,帐篷瞬间被摧毁。“如果钻机的队员不喊,我们也许会被泥石流一并冲走,很可能会丧命。 ”这惊险一幕,令张怀东永生难忘。

“入了找矿这一行,就得吃得苦中苦。 ”省地矿局313地质队队长王松根说,吃过的苦、流过的汗,经年浸润,才能养出地质人的坚忍和智慧。

“过程虽然煎熬,但只要不畏艰苦,一心为国"寻宝",心里就有获得感。 ”除了寻得“宝藏”之后的喜悦,地质找矿人也有自己独特的乐观与浪漫。 5月初夏,大别山漫山遍野的鲜花次第绽放,年轻的地质工程师张振走几小时山路,登上有手机信号的峰顶,对远方的爱人说上一句:“山花烂漫为你盛开。 ”

“是那天上的星,为我们点燃了明灯;是那林中的鸟,向我们报告了黎明;我们满怀无限的希望,为祖国寻找出富饶的矿藏……”《勘探队员之歌》唱出了每一个找矿人的心声。

“干好"瓷器活",就要有"金刚钻"”

——多项创新钻探技术填补国内空白。追求更深、更精、更快,打造“安徽地质神兵”

上天不易,入地更难。对于地质找矿而言,钻头行走的深度,代表着行业的高度。

“上天、入地、下海、登极和深空、深地、深海等国家科技发展战略与钻探工程技术息息相关。 ”313地质队高级工程师朱恒银介绍,只有持之以恒地创新,才能在行业持续领跑,为国家找到更多地下宝藏。为探寻更多矿产资源,给国家经济发展提供“血液”和“粮食”,朱恒银在地质钻探一线一干就是43年。

钻探是苦活、累活。 “远看像是要饭的,近看像是拾破烂的,仔细看是搞钻探的。 ”这是钻探队员的真实写照。地下宝藏多埋在深山里,对于搞钻探找矿的人而言,无论刮风下雨,还是烈日炎炎,都得与钻机、钻塔打交道。

“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 ”王松根回忆,有一年,上海外滩董家渡地铁四号线地面塌陷事故现场,两座8层大楼发生沉降和倾斜,近在咫尺的黄浦江防波堤和20层高的大厦面临威胁。当时很多施工队伍进入现场进行抢险,因没有确定有效的抢险方案而宣告失败。危急之际,参与指挥抢险的上海市地质调查院原院长陈华文想到了安徽地矿局313地质队。

果断出击,决不退缩。接到电话后,队长立即安排队员火速抵沪参加抢险。他们冒着高温酷暑,根据地质找矿钻探的丰富经验,采用先进技术手段和正确施工工艺,经过10个昼夜紧张施工,终于成功遏制了地面继续沉降的险情,出色地完成抢险任务,将一场灾难化于无形。 313地质队因此被上海媒体称为“安徽地质神兵”。

313地质队特钻处在国内首创小口径螺杆钻受控定向钻探分支钻孔,首创国内小口径绳索取心钻探2706.68米最深纪录,主导研制的多项钻探技术填补国内空白。参与完成的“上海地面沉降监测标技术与重大典型建筑密集区地面沉降防治研究”项目,斩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主导完成的“深部地质找矿岩心钻探关键技术”项目,荣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相关成果已应用到国家深部探测、汶川地震科学钻探和北京、上海的地面沉降防治中,助力发现了金寨沙坪沟钼矿等多个大矿。

“更深、更精、更快,是我们钻探的目标。 ”王松根介绍,他们正在研制新型能源勘探钻机,力争在深度、精度、速度方面实现新突破,为国家深部找矿作出更大贡献。

“地质人的精神富矿,要一代代传下去”

——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留住“地质勘探之魂”

“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313地质队坚持以“三光荣”精神作为“地质勘探之魂”,矢志不渝继承弘扬“大别山精神”,成就了这支特别能战斗的铁军。

上世纪90年代,全国地勘单位处在困难低谷期,313地质队也面临生存危机,当时很长一段时间每人每月只能拿到不足200块的工资。

这时,不少其他单位从业者选择了跳槽。对于在行业内早有名气的313地质队员来说,并非没有机会。当时,广东及上海一些单位纷纷向他们发出邀请,提出月薪上万元,还可全家调去,分配住房。

面对如此优厚的待遇,313地质队员没有动摇。 “我们走了,地质队怎么办? ”“我们是农民的孩子,相信春天播撒的种子会有收获的季节,地质人的春天一定会到来! ”想到这里,大家决心留在单位,立志带领313走出困境。

没有市场,就出去闯市场。 313地质队打破“等、靠、要”的思想束缚,率先成立了一支专业技术强、工作作风硬的“特钻工程处”。凭借着国内领先的定向钻探技术优势和良好信誉,南下广州,北赴首都,东进上海、浙江,西挺鄂北,中守南京,终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闯出一番天地,创下了辉煌业绩。

没有“三光荣”的地质精神,就没有313地质队的今天。 “地质人的精神富矿,要一代代传下去,地质人只有在服务国家、奉献社会中,才能实现更大作为。 ”如今,年过花甲的朱恒银把更多精力倾注到团队的培养上,并发起成立了全国劳模创新工作室。

探矿工程师王强,大学毕业就到了313地质队,8年来一直跟着朱恒银从事野外地质探矿工程技术研究与应用工作。 “师傅经常加班到深夜,利用节假日、周末的时间来写设计、专著、技术总结,六旬老人还这么拼,我们又有什么借口懈怠、不去奋斗拼搏呢?”榜样在旁,王强兢兢业业,参加多项省部级重点研究项目,也获得了很多荣誉。

“是那山谷的风,吹动了我们的旗帜;是那狂暴的雨,洗刷了我们的帐篷……”绵延群山、逶迤江河之间,《勘探队员之歌》响起。这支已走过千山万水的英雄队伍再次背上行囊,跋涉在找矿寻宝的新长征路上……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