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全民爱国主义教育再行动

未知 2019-11-06 15:48
引导全民爱国主义教育再行动



  今年9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对于引导全体人民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小学阶段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发挥着关键作用,爱国主义教育在新时代要有新思考、新建构、新作为,要在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内容、方法上进行创新,形成有内涵、有格局、有高度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学校行动策略。
  
  路径创新:走向综合育人现场
  
  加强资源整合,从德育课程走向课程德育。传统的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在整合学校爱国主义教育资源的基础上,上好班会、队会、道德与法治课,追求在各学科中实现有效的德育渗透。但根据新时代对教育发展提出的新要求,特别新时代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要求,仅仅靠“德育渗透”与“德育课程”也许是不够的,还需要从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新要求出发,从“德育课程”走向“课程德育”。
  
  课程德育,就是要更加充分地发挥德育在儿童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关键性作用,使课程德育成为学校课程建设的引领性力量,形成德育在学校发展中的核心影响力。学校的每一门课程,都要牢固确立并认真落实思政课是儿童成长的关键课程的思想,以“课程德育”作为学校文化发展、课程建设、教师发展的核心要素,从而进一步革新校长、教师的办学观、教育观。
  
  加强阵地建设,从简单场景走向文化熏陶。传统的小学爱国主义教育阵地建设一直非常重视阵地建设:教室有少先队小阵地,校园有宣传小阵地,社区有活动小阵地,在实践活动中,努力实现环境育人目标。
  
  在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阵地建设中,要充分营造爱国主义教育的文化氛围,建设校园内爱国主义文化景观、爱国主义教育场馆,建设一批爱国主义教育文化符号,形成浓厚的爱国主义文化氛围,使学生在真实、自然、亲近的环境与场域中,通过“在场学习”,自然生成爱国主义精神。
  
  加强学科建设,从必修课程走向综合课程。加强学科建设,学校一方面需要在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新生长点,另一方面要放大语文学科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描绘语文学科爱国主义教育“地图”,让爱国主义教育在国家课程的实施中,实现优化与综合。
  
  内容创新:扎根优秀传统文化
  
  在新时代小学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学校要更加注重中华民族精神的培育:在中国神话中发现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基因;从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出发,让家国情怀成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育人起点;在中华美德传授中,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照亮童心;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革命文化进校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校园”等方面作出积极探索。
  
  突出民族精神培育。如引导学生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伟大建设成就中,感受“伟大创造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要通过系列的德育课程,引导学生在新中国“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奋斗历程中,感受“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体现在“团结一心、同舟共济”之中,体现在56个民族多元一体、交织相融的中华文明中;“伟大梦想精神”见诸于夸父逐日、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等神话故事中,是一代代中国人勇于追求和实现梦想的精神萌芽。这些都应成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
  
  注重家国情怀生长。家国情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心理密码,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要进行深入、持久、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在家国情怀生长上做好教育文章。要让学生感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大任担当,在“精忠报国”的爱国主义文化影响下,生“大爱”、成“大德”、树“大情怀”。
  
  体现中华美德传授。传授中华美德,是基于儿童的成长特点进行道德教育的必然要求。学校要发挥学校教育、国家课程的主渠道作用,建设家校合作平台,宣传优良家风;广大教师要“重言教,更重身教”来传授中华美德,以崇高的师德影响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实现中华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是中小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教育要向青少年讲清道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独特价值,从而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