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诗人为何在征兵上瞧不起沪人

未知 2020-02-23 10:12


爱国诗人为何在征兵上瞧不起沪人

由于语文教科书的影响,大部分人认识辛弃疾只知道他是一个爱国诗人,诗写得文采飞扬,壮志豪情,但事实上他还是一个抗金英雄,一个有战术头脑、战略眼光却壮志未酬的爱国者。在他短短的军事生涯中,我们不难看出他的战略眼光和军事才华,但他究竟能指挥多大规模的战争,没人说得清。

辛弃疾一家子由于在北宋灭亡后,未能及时南下使得辛弃疾目睹了很多同胞被金人欺负的场景,这也促使他的爱国情怀更加的强烈,他更希望能够带兵收复失地,这在他的很多诗中都有体现。事实证明辛弃疾确实有点实力,在坚持抗金的过程中,他仅带五十人就完成了对叛徒张安国的擒杀行动,之后又创建飞虎军,平定茶商叛军,这些都足以说明他的军事才能。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优秀的爱国将领,在征兵问题上却也存在着地域黑,他曾明确表示吴人上战场就会吓破胆,因此不能招这样的人,这样的人会影响其他士兵,要区分开来,这在《洺水集·丙子轮对劄子》有明确的记载:“若夫通、泰、真、扬、舒、蕲、濡须之人,则手便犁鉏,胆惊钲皷,与吴人一耳。其可例以为边丁哉?招之得其地矣,又当各分其屯,无杂官军。葢一与之杂,则日渐月染,尽成弃甲之人。”
也就是说辛弃疾从心里不愿有吴人在自己的军队中,这里的吴人主要指的是当时的吴兴、吴郡一带的人,也就是今天的苏州,环太湖地区,还有今天的杭州一带的人,那么辛弃疾这种观点只是单纯的地域黑还是另有原因呢?

南北朝后,太湖地区战事较少,远离前线久了也就相对较缺乏从军的概念,百姓也都缺乏军事传统。加上宋朝重文轻武的风气,使得民间青壮年慢慢弃武从文,吴地慢慢地形成文豪汇聚之地,而吴人多文豪也是从大宋开始的,许多书生一天到晚顾着念书,身体素质自然会较北方人弱,战斗力也就不强了。
而且南方相对安稳,文化经济发展迅速,三吴钱塘地区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吴地的赋税成为了唐宋的国库的重要收入。从朝廷的角度上看,你会选择吴地的人去当兵还是选择吴地人纳的税。而且从收入上看,士兵的粮饷一天两百钱二升半米,但是在吴地,砍个柴都能赚得比当兵的多,积极一点的轿夫可以月入万钱,这样的收入对比,普通老百姓肯定是不愿当兵的。
而且从古代乱世上看,当兵的人主要有几种,一种是吃不上饭的,为了解决温饱当兵;一种是法律规定一家必须抽丁的,这个没办法拒绝;还有的就是真正的爱国愤青或者就当地游手好闲之人。而到了南宋时期,为了补充兵源经常看到强壮少年就抓,有些招兵将领想要捞钱就随便抓些百姓了事,以杭州为中心的南宋朝廷就有在杭州干过这样的事情。
辛弃疾在北方跟金人对抗多年,过着刀尖上舔血的日子,需要的士兵更要求是身强体壮,而不是跟他煮酒论诗,所以吴人在他眼里的印象就不是当兵的料了,虽然看起来观点有些偏激片面,但是论作战能力,南方士兵在一定程度上不如北方士兵生猛,而吴地人因为经济文化的优势,缺乏战斗力也的确是一个事实。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