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论爱国主义的“硬核力量”

未知 2020-05-21 11:59
一起论爱国主义的“硬核力量”

     摘 要】 爱国主义是表达个人对祖国依赖关系的真挚情感、道德准则、政治认同和坚定行动,在新时代的中国迸发出强大的力量。爱国主义的“硬核力量”体现在:它是源自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持久力量 、是发自中国人内心世界的深沉力量、是汇聚亿万人智慧汗水的磅礴力量、是转化为国家综合实力的强盛力量。爱国主义的“硬核力量”汇聚成礼赞新中国、奋进新时代的前进洪流,给我们增添了无穷正能量。
 
  【关键词】 爱国主义;爱国力量;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教育
 
  作者简介:刘建军(1963-),男(汉),山东博兴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特邀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梁祯婕(1994-),女(汉),山东莱芜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2019年,最难忘的是隆重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们为共和国70年的辉煌成就喝彩,被爱国主义的硬核力量震撼。”[1]在二〇二〇年新年贺词中,深情回望新中国70年的辉煌成就,亲切礼赞中国人民澎湃沸腾的爱国之情,热情褒扬爱国主义的“硬核力量”。爱国主义的“硬核力量”究竟源自何处、是一种怎样的力量?厘清这一问题,有助于在新时代背景下强化社会主义国家认同、提升爱国主义教育、形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共识和价值规范。
 
  一、爱国主义是源自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持久力量
 
  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而爱国主义就是中华文明之薪火相传、绵延不绝并且不断发展的强大动力。爱国主义流淌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成为中华民族团结统一、自强不息的精神基因,去不掉、打不破、灭不了。这种“硬核力量”厚重而隽永。
 
  (一)爱国主义是贯穿中国历史的红线
 
  指出:“5000多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经受住无数难以想象的风险和考验,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同中华民族有深厚持久的爱国主义传统是密不可分的。”[2]中华民族是数千年来逐步演变与发展而来的政治-文化共同体。在长久的历史变迁进程中,众多独立且分散的民族历经冲突、融合等形成统一而又兼容个性的民族共同体,并不断发展出绵延垂久的中华文化。古代中国并非近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而是王朝天下,尽管王朝更迭交替,但始终存在一个超越了具体王朝政权的政治-文化共同体,具有宗法伦理、礼乐典章、语言习俗等的文化连贯性。爱国主义的起源可追溯至先秦,这一时代的爱国主义具有原始朴素的形态,主要表现为个人对乡土的亲近眷恋、对家族部落的归属依赖、对部族普遍意志和共同利益的关切维护。秦汉以后,随着大一统多民族国家的不断巩固,“爱国”的观念开始涌现,标志着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确定形成[3]。在此之后,爱国主义逐渐成为贯穿封建王朝盛衰始终、承续数千年文明传统的精神红线。历朝历代都不乏胸怀天下、兼济苍生的爱国英雄,书写了披肝沥胆、可歌可泣的壮丽史诗。屈原感伤国事、上下求索,苏武坚贞守节、不辱国格,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杜甫忧国忧民、诗以咏志,文天祥一片丹心、宁死不屈等,无不彰显着中华儿女自强不息的民族气节、宏伟远大的爱国抱负。
 
  近代以降,中华民族遭遇内忧外患,在列强欺凌之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救亡图存成为近代历史的主题,中国人更加迅速地明晰和重构了自身的国家意识,在文化和政治归属上更加严格地区分自我与他者、本土与外域,爱国主义也表现得更淋漓尽致、悲壮动人,既有林则徐、邓世昌等民族英雄前赴后继、以身许国,也有“义和团”“太平军”等以广大人民群众为代表的反侵略斗争。既有像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倡导维新变法的仁人志士,更有以孙中山、黄兴等为代表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革命英豪。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初心和使命,始终是爱国主义精神最坚定的传承者和践行者,近百年来自强不息、砥砺奋进,带领中国人民迎来了由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爱国、爱党和爱社会主义的有机统一贯穿在中国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全部历程。一部中国史,可以说就是一部爱国主义精神不断显明和升华的历史。
 
  (二)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爱国主义厚重的历史铸就了历久弥坚且愈发光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在中华民族精神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所谓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群体在一定地理空间、文化传统和长期共同生活基础上形成的反映本民族心理特征、思维方式、理想信念和精神气质的价值体系。[4]伟大的民族精神是“民族魂”,支撑民族国家恒久的繁荣发展。黑格尔认为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个人对于民族和国家普遍精神的深刻洞察和理解,以及在这种理解基础上建立起正确处理个人与国家关系的价值准则。对此习近平则更加明确地指出:“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心中,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5]
 
  古代中华文明在漫长历史进程中广泛吸纳、融合了许多气质迥异的多民族的文化因子,其根基在于以中原农耕文化为中心的文化辐射力,形成了从中原到边陲再到外邦的等级性的“差序格局”,与封建朝贡体系以及同心圆治理秩序保持了文化与政治的协调性。古代中国的家国天下认同,家是以血缘为前提的宗法家族,国是以王朝为基础的政治共同体,而天下则是中华文明共同体。王朝盛衰无常,生灭难测,但中华文明必定一以贯之,只要礼乐义理存在,中华文明就存在。诸子百家、释儒道等各派思想也加速和推动了文化碰撞交融的进程。价值多元、风格迥异的各派思想元素之所以能融通为一个有机整体,积淀成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从根本上离不开爱国力量的推动和聚合。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