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先贤爱国主义家国情怀

未知 2020-06-25 11:36
品味先贤爱国主义家国情怀

      “涉水吟天问,角黍慰灵均。”中国传统端午节日蕴藉着千年的深厚文化内涵,承载着爱国、历史、地理、历法、饮食等众多自然和人文的文化传统,与春节、清明、中秋等民俗节日一样,被赋予相当丰富的情感和文化元素。艾叶黄,粽子香,挂香囊、置艾草、驱五毒,享民俗趣,品文化味,抒爱国情,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读懂先贤舍生取义的爱国主义家国情怀。
 
  公元前278年,流放汨罗江畔的爱国诗人屈原听闻楚都被攻陷后,于农历五月初五自沉于汨罗江,沿岸百姓自发划船寻找、营救,家家户户把米包成粽子,引舟江中投入食物,以凭吊屈原,“端午节”即由此诞生。此后每年五月初五包粽子约定俗成,得到民众最广泛的默契,反映了民众自古就有的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表明爱国主义情怀自古以来就根植在炎黄子孙心中,端午节不啻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传统文化传承,我们品味端午节中的爱国主义情怀,关键是要与时代相联、与圆梦相牵。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爱国情怀美在真。苏轼的《六幺令·天中节》“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节日的真义,在体验,在感悟爱国情怀的真。“何灵魂之信直兮,人之心不与吾心同!”屈原生活在一个“谗谀得志、方正倒植”的时代,但历史记住的是屈原,他的高洁和正直如同陈酿历久弥香。屈原的洁与端午节日的沐浴、戴香包融为一体。不为利所诱,不为名所累,为国家,为人民,充满爱国的情怀。今天我们过端午节,不仅是为了感受节日的喜庆,更是为了凝心聚气,传承民族精神,弘扬传统文化、凝聚民族共识的载体,将爱国主义精神发扬光大,铭于心、见于行,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唱响主旋律。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爱国是一种最真诚的情怀。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从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到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从古人爱国情操中获取滋养,更能坚定地热爱伟大的中华民族。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共赴国难死而无悔,是爱国主义情怀最为浓烈的表达。古有屈原投江殉国,近有关天培血战虎门,现有抗击疫情的英模,他们为国为民,舍生取义,把个人生命置之度外,而是如初心赤子一样。总书记指出:“祖国的命运和党的命运、社会主义的命运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爱国主义才是鲜活的、真实的,这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精神最重要的体现。”让百姓富起来,为国家强起来而奋斗,不能只停留在口号上,而是将爱国主义变为立足本职岗位,为党为民服务的实际行动,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用汗水浇灌脚下的热土,以奋斗之姿全身心地投入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中去,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助力前行,让爱国主义精神在更好地传承。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注入爱国主义精神的端午节,蕴含着中华民族正直磊落、忧国恤民、浪漫诗意的人文理念,也凝聚起了中华民族的“根”与“魂”。这样的民族精神和情怀,是最为宝贵的一笔财富,也最能滋养人的心灵。爱国精神作为人们的精神支柱和理想信念,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永不枯竭的精神动力,这已经成为兴国之魂、强国之魄。 国家是人民最坚实的依靠,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在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的今天,在全面深化改革关键之年,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关键时期,我们要传承屈原的爱国情怀,激活蕴藏于心底的爱国基因,坚定信仰信念信心,拿出滚石上山的韧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狠劲,在疫情防控新常态下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社会经济稳定高效发展,确保人民过上稳定、幸福的小康生活。
 
  汨罗水长,精神不朽。不忘节俗初心、感悟家国情怀、融入时代元素,既是一种民俗敬畏和文明传承,更是一种文化自信和精神坚守。“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端午节缅怀爱国诗人,寄予对国强民富的执著愿景,激励为未来美好生活和民族复兴而不懈奋斗。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