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是爱国者,也是忧国忧民的诗人

未知 2020-07-03 09:06
曹操是爱国者,也是忧国忧民的诗人



街头巷尾说历史,茶余饭后话三国。
 
说曹操,曹操到。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一名吉利。
 
 
 
 
历史人物饱受争议的很多,历朝历代不乏其人。
 
如果问谁是汉末三国时期最具争议的历史人物,我认为非曹操莫属。
 
越是大名人,往往越难说清楚真实的他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本文不给曹操画全像,只对曹操青年时期的一段时间不长的经历,做个小小的素描。
 
青年曹操既是一位有理想有情怀的爱国者,同时也是一位忧国忧民的诗人。
 
 
 
 
根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最新年龄划分标准,44岁以下是为青年。
 
公元189年,曹操34岁,以今天的标准来衡量正该是一位踌躇满志的青年人。然而此时的曹操其实一事无成。
 
此时恰逢汉家罹难,汉灵帝死掉,小皇帝刘辩即位,大宦官张让把持朝政。
 
小皇帝生母何太后虽然临朝,终究是深宫妇人,毫无主见。何太后的堂兄大将军何进,想要诛灭宦官夺回大权,却因为太后犹豫,谋事不密,处事昏庸,反被宦官杀害。
 
董卓趁机进京强权主政,废掉少帝刘辩改立献帝刘协。
 
董卓暴虐,听闻关东联军起兵讨伐他,既气愤又担忧,于是杀掉被废的刘辩,一把火烧了洛阳城,挟持汉献帝西迁长安。
 
曹操感时伤怀,悲国哀君,写下了著名的诗歌《薤(xiè)露行》。
 
 
 
 
汉家的第二十二世皇帝汉灵帝,所任用的人真是不咋地。(这里特指当时的国舅爷何进。)
 
何进就像一只戴着帽子的猕猴子,没什么智慧却整天谋划着诛杀宦官夺权的大事。
 
(插一句题外话,沫猴而冠中的沐猴并不是指沐浴洗澡的猴子,而是指猕猴,因为猕猴经常有擦脸的动作,样子像人洗头一样,于是被称作沐猴。我上中学的时候,老师讲鸿门宴中的项羽,提到了沫猴而冠的成语,让我回答沐猴是什么意思,我当时不假思索地说是洗澡沐浴的猴子,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至今仍记忆犹新。)
 
 
 
 
因为何进的优柔寡断导致小皇帝刘辩被张让等宦官挟持出宫。
 
天降异象,出现了白虹贯日,何进反被宦官杀掉。
 
贼臣董卓入京祸乱,杀少帝,焚京都。彻底败坏了汉室朝纲和汉家宗庙。
 
汉献帝刘协和京师的臣民们被董卓裹挟着迁都长安,一路颠沛流离,哭声震天,试想一下何其悲惨。
 
看着这曾经繁华无比的京都洛阳,此时只剩下残垣破壁,曹操的心就像微子感伤商纣亡国一样,感到无比的哀痛。
 
公元190年的正月,关东讨董联军在袁绍的带领下每日置酒高会,不思西进。
 
作为散家财,合义兵,首位靖难勤王的曹操,实在是看不下去了,对着各路诸侯愤慨疾呼,结果无人响应。
 
曹操望军兴叹,毫无办法,于是不顾其他,只身领兵西向讨董。此刻的曹操颇有荆轲当年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别燕刺秦的万丈豪情和英雄气概。
 
 
 
 
【魏书载太祖答绍曰:"董卓之罪,暴于四海,吾等合大众、兴义兵而远近莫不响应,此以义动故也。今幼主微弱,制于奸臣,未有昌邑亡国之衅,而一旦改易,天下其孰安之?诸君北面,我自西向。"】
 
曹操引兵行至荥阳汴水(今河南荥阳西南),与董卓大将徐荣交战,终因兵力悬殊过大,大败而回。
 
这场战役异常惨烈,曹操被流矢所伤,险些丧命,幸得堂弟曹洪所救。
 
曹操回营再次动员联军诸将,趁机追杀董卓,诸将无一肯从,此时曹操已经再无只身西进之力,无可奈何,只得前往扬州一带重新招募义兵,准备再次讨董。
 
正是在如此背景之下,曹操愤慨时事,咏诵出千古史诗名篇《蒿里行》,也被后人称作《薤露行》的姊妹篇。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曹操这一次不再悲国哀君了,腐朽落寞的汉王朝彻底寒了他的心,他开始伤心忧民了,他再也不关心匡复汉室,重振朝纲的事了,他开始转作以天下苍生为念了。
 
至于后来曹操的奉天子讨不臣的不轨行径和逐渐升腾的篡汉自立野心,是否来源于此时的思想转变,我只能做大胆推测,而于事实则不得而知。
 
曹操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也许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种答案。然而至少他青年这段以天下为己任,以黎明苍生为念的经历,跨越千年时光感动了我,我对他内心充满着敬仰之情!
 
分享与大家,不求人人赞赏,能于千万人中,得一二共鸣者足矣!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