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都中学:红色蜀都 血脉传承

未知 2021-06-05 10:07

蜀都中学:红色蜀都 血脉传承 


百年征途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百年奋斗历程中,我们党领导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书写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百年奋斗历程中,涌现了无数革命烈士、英雄人物、先进模范,形成了一系列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在蜀都中学这片红色的热土上,也有无数仁人志士,他们为了民族的解放、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幸福,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篇篇悲壮激越的历史篇章。今天,让我们走近蜀都中学,去追寻峥嵘岁月中的红色记忆,让红色精神代代相传。

蜀都中学校史文化墙(央广网发 江北 融媒体中心供图)

党员团结进步人士教育救国 南方局和周恩来指示办学方针

1941年皖南事变后,革命斗争形势严峻,地下党员张兴富、熊运钜、张仲明、陈俊逸、姜瑄,民主进步人士周学庸、唐克明七人酝酿创办一所学校,以实现教育救国的理想。1944年4月,七人在周学庸家正式开会,商定了校名、集资、分工等相关方案,确定当年9月开学。当时,张兴富受中共中央南方局文化组副组长何其芳领导,熊运钜受中共中央南方局文化组组长徐冰领导,张仲明、陈俊逸、姜瑄受中共中央南方局青年组组长刘光领导。

蜀都中学高中部旧址(央广网发 江北融媒体中心供图)

1944年12月初,蜀都中学开办才三个多月,周恩来同志就在重庆曾家岩五十号约见了学校部分发起人张仲明、陈俊逸、姜瑄,并与他们亲切谈话。周恩来同志在谈话中指出:“我们早就该办一所革命学校,蜀都中学办起来了,就要办好,要以‘抗大’精神来办,教学要课内外结合、校内外结合,把中国的民族解放斗争和民主革命教育结合起来,把蜀都中学办成爱国民主运动的一个堡垒,掩护同志、为党培养、输送干部的学校。”董必武亲自审阅蜀都中学创办发起书。之后南方局借款或拔款,由张兴富在重庆曾家岩五十号取现金或支票,南方局转移后,曾由四川省委副书记张友渔拨款给张兴富带回备用。

1946年上半年的一天,时任蜀都中学校长周学庸与中国工业原料公司经理杨仲明签下一份契约,中国工业原料公司将下属的运通炼油厂卖与蜀都中学。多少钱呢?不要钱!

原来,中国工业原料公司受中共中央南方局领导,运通炼油厂在石门,正好距在盘溪的蜀都中学不远,这个炼油厂本是国民党政府军管委和交通银行合办的,因中国工业原料公司与该厂签订包销炭渣砖合同,包销不到一年,日本投降,该厂停产,无法履约,经过半年多诉讼,1946年上半年,旧法院将该厂厂房判给中国工业原料公司作为赔偿,党组织决定将厂房交给蜀都中学办学。经过简单修造后,1946年下期,蜀都中学本部和高中部就搬到新址。

蜀都中学四烈士

蜀都中学以南方局领导下的五名共产党员为核心,利用校董会合法名义实现党的集体领导。为了掩护学校的政治色彩,创办人邀请了周均时、税西恒担任正副董事长,何鲁等担任董事,他们既是教育界德高望重的前辈,又是社会上有影响的知名人士,为了使蜀都中学能扎根盘溪,后来还请了当地的实力人物石荣廷为校董。

周均时,生于1891年,四川遂宁人,“民革”成员。毕业于柏林工业大学,是爱因斯坦的学生,曾荣获德国“国家工程师”称号,是我国著名数理学教育家,先后担任过重庆大学工学院院长、同济大学校长等职务。

税西恒, 生于1889年,四川泸县人,1911年加入同盟会,1912年留学柏林工业大学,曾荣获德国“国家工程师”称号,是我国著名水电专家,1926年官商筹办重庆市自来水公司,他应聘为总工程师,抗战后期,他同许德珩、诸辅成等发起组织九三学社;1946年春,国民党教育部要停办蜀都中学高中部,他亲任校长帮助学校渡过难关;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九三学社中央常务委员、副主席。

何鲁,著名数学家,曾留学法国,新中国成立后,任重庆大学第五任校长,1954年后调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任研究员。

蜀都中学先后办过小学部、初中部、高中部、大学先修班。高初中总人数多达四百多人,大学先修班租用盘溪石家花园作为校址。

执行着党交给的革命任务 成为爱国民主运动的堡垒

蜀都中学的老师,绝大多数是共产党员和进步知识分子,他们艰苦创业,在学校教书只吃饭不拿工资,虽然学校使用国民党政府法定教材,但老师们联系时局,教育学生应该走什么道路。在蜀都中学任教或工作的党员先后有几十人,许多教师以职业为掩护,执行着党交给的革命任务,如参加武装斗争、给游击区送药等。

全校师生订阅《新华日报》,多达二三百份,南方局青年组领导的中国学生到报社的活动也进入了蜀都中学,极大启发了学生的革命思想。

蜀都中学师生参加“一·二五”大游行 

蜀都中学师生一直高举爱国民主旗帜,积极发起和参加了历次学生运动。如1946年初万余学生参加的“一·二五”大游行,1947年1月重庆二万学生“抗暴”大游行,1949年4月发起的“反饥饿、争生存、争温饱”的“四·二一”学生运动等,经历了多次严峻的斗争。

学校培养了一大批优秀学子,新中国建设的各条战线上,都有蜀都学子的身影。高48级学生鲜学福,是矿山安全技术专家,重庆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曾荣获建国七十周年“最美奋斗者”称号。他回忆在蜀都学习生活时说:“在蜀都的三年高中生活,对我以后的事业和人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解决了人生观、世界观问题。”

1949年11月27日,重庆解放前夕,国民党特务对关押在白公馆、渣滓洞的革命者进行了大规模屠杀,制造了 “11·27”大惨案。学校董事长周均时,党员教师张国维、朱麟殉难。

周均时,在1946年春,国民党反动派要停办蜀都中学高中部时,他利用关系,疏通关节,使蜀都中学高中部得以保全。他利用“国大”讲坛,痛斥国民党反动派的暴行。1948年8月24日,因策动四川地方部队起义未遂,被叛徒出卖被捕。1949年11月27日殉难于渣滓洞松林坡。

张国维,时任沙磁区特支委员,中共党员,民盟成员,因叛徒出卖被捕,面对敌人严刑审讯,他始终坚贞不屈,视死如归。张国维与罗广斌(《红岩》小说的作者)曾关在渣滓洞一个监舍,张国维曾直接领导过罗广斌的工作,他经过分析,认为罗广斌是最有希望活着出去的人,叮嘱罗广斌注意收集狱中同志的意见,有朝一日出狱后向党汇报。罗广斌在国民党特务制造的“11·27”大屠杀中侥幸逃脱,并在最短的时间里,把狱中同志对党组织的临终寄语写入《关于重庆组织破坏的经过和狱中情形报告》。

朱麟,中共党员,1948年因组织参与武装暴动失败到蜀都隐蔽, 1948年11月因叛徒出卖在垫江被捕,1949年11月14日殉难于中美合作所电台岚垭。

藤久荣,蜀都中学高一班学生,多次参加贵州、湘西、四川等地武装起义,1949年5月26日在湘西楠子坪英勇牺牲。

1950年春,经党组织批准,蜀都中学交给西南军政委员会。

在六年的时间里,蜀都中学高举爱国、民主旗帜,提倡学生“读书不忘救国,救国必须读书”,始终站在革命运动的前列,以实际行动践行红岩精神。

红色文化融入课堂 家国情怀厚植入心

血脉传承,追梦前行。1987年,蜀都中学复校,江北区、沙坪坝区党史工作委员会组织编写了《蜀都中学党史资料汇编》《蜀都中学校史资料初辑》,为蜀都中学留下了光荣的党史校史。1990年,蜀都中学辞条被编入《中国教育大辞典》。

党旗领航,指引方向。蜀都中学始终高扬党旗,把初心映在红烛上,新时代,在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同时,结合校情创新党建,打造红色党建和统战工作特色,积极推进特色学校研究、德育改革创新。

蜀都中学“寻根红岩村”党史教育课程学习活动

德育为先,立德树人。作为重庆市红岩精神教育基地、重庆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集体,学校把红色文化融入课堂,把家国情怀厚植入心,将校史教育课程化,开发系列校本课程,让师生全面学习,弘扬红色精神;将体验德育课程化,集一城德育资源,以课程化方式,课前设计、课中学习、课后反馈,厚植红色基因;将主题教育常态化,在重要纪念日、主题教育日开展教育活动,赓续红色血脉。

从1944年到2021年,七十七年历史厚重,蜀都人不忘革命前辈教育救国的初心,团结奋进,砥砺前行。2022年秋季,崭新的蜀都校园将全面投入使用,蜀都中学名校复兴,指日可待。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