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德国经验如何助力中国乡村振兴

未知 2019-04-08 18:04
看德国经验如何助力中国乡村振兴


  南张楼村村口

    在农村也能过上城里人一样的生活吗?带着这样的疑问,三十年前,山东青州市何官镇南张楼村的村民们在一群德国人的指导下开始了一场“城乡等值化”试验。 

  “城乡等值化”试验是德国人探索出的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的一套方法,最早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南部联邦州巴伐利亚州实施并逐渐推广至全德国,有力促进了德国的城乡均衡发展,其现在已经成为欧盟农村政策的方向。1987年,山东省和德国巴伐利亚州结成了友好省州。一年后,巴伐利亚州政府提议,在山东选一个村子进行“城乡等值化”试验。在南张楼村党支部书记袁祥生的努力争取下,先天“资质平平”的南张楼村成为了开展这个项目的试验场。

  作为实验的主要实施者,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在南张楼村开始了以“土地整理”和“村庄革新”为主的“城乡等值化”试验。南张楼原有可耕地6300多亩,地块零碎,高低不平,尤其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每户分到的土地远近不一,基本无法开展大规模机械化操作。在德方专家的指导下,南张楼村大胆创新,打破原有生产队界限,对全村土地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调整,大力开展土地整理。通过改造荒湾废坑、削高填洼,南张楼村把村里原来大小不一、高低不平的零碎土地,整合成适宜机械化作业的大田,并按照肥沃程度划分为五个等级。接着调整土地分配方案,使每户集中耕作一块粮田。同时开展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生产效率,减轻劳动强度。通过土地整理,南张楼村的耕地面积增加了,农业劳动强度下降了,村民有了更多时间从事非农工作,增加收入。

  与此同时进行的另一项工作是村庄革新。“城乡等值化”试验开始时,赛德尔基金会的德国专家们为南张楼村做了一个整体规划。规划中将除了农田以外的村子剩余土地划分为工业区,商业、手工业区,文化教育区和居住生活区。而村庄革新便是致力于建立和完善这些功能区内的相关配套设施,以期在实现降低劳动强度和提高收入水平之后,村民的生活质量也能达到与城市居民“不同类但等值”的水平。根据规划,赛德尔基金会资助南张楼村修建了学校、医院,修整硬化了村内道路,修缮、改建了村民的老旧房屋。同时,基金会还资助村民参加职业培训,为南张楼的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在项目开展的这些年里,南张楼村的村民逐渐有了参与村里公共事务的热情。赛德尔基金会一直要求,在土地整理和村庄革新的过程中,要有村民的参与。特别是涉及农户利益的农业结构调整、土地或住宅等变动时,合作双方都要召开大会,与村民广泛讨论,有一户不同意就不能确定实施方案。与此同时,随着妇女收入的增加,她们在村务决策和家庭中的话语权也越来越多,在村里的地位有了明显的提高。

  三十年后的今天,南张楼村无论是人口规模还是经济发展水平都超出了山东农村的平均水平。这三十年里,南张楼村的人口总数不降反增,同其它地区农村人口不断流失的现状形成了鲜明对比。用南张楼村前党支部书记袁祥生的话说,德国人的“城乡等值化”试验一是改善了南张楼的生产条件,二是改善了南张楼的环境条件,第三是改善了村民的生活条件。通过这三个改善,南张楼村达到了“让年轻人安心建设农村,在农村生产生活”的目的。

  类似赛德尔基金会与南张楼村的这种合作发展虽然只是个例,但在此过程中积累的有益经验对于在更大范围内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却大有裨益。国家在去年发布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 - 2022年)》中提出要建设高标准农田,增加包括教育、医疗、社保、养老等在内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而这些方面正是赛德尔基金会过去三十年里一直在南张楼村推进的工作。三十年的时间,南张楼村在“城乡等值化”试验的助力下走上了一条可以自我造血的独立发展之路,而德国赛德尔基金会在中国的“城乡等值化”试验还依然在路上。下一步,赛德尔基金会将把从南张楼项目中得出的经验在更大范围内推广,而南张楼将联合周边的十七个村落,开启“城乡等值化”试验的第二阶段——“区域联合发展”。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大约1600年前,陶渊明在《桃花源记》里描绘了一幅中国人心目中理想田园的景象。千年之后,南张楼村在德国人“城乡等值化”理念的指导下,通过三十年的砥砺奋斗,在齐鲁大地上打造了一个新时代的“桃花源”。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