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门外汉”到技术创新的“行家里手”

未知 2019-06-07 09:24
从“门外汉”到技术创新的“行家里手”

  “国家电网公司技术能手”“国家电网公司劳动模范”“国家电网公司优秀专家人才”“河北省青年岗位能手”“全国技术能手”……对于各种加身的荣誉,国网衡水供电公司运维检修部输电运检一班班长李宁保持着很谦虚的心态。但说起工作中的事情,他一下子便打开了话匣子。
  6月3日,记者在国网衡水供电公司见到李宁时,他正在与同事研究作业工具的改进。工作室墙上的一行字吸引了记者的目光,“发现问题就是成绩,解决问题就是创新”,李宁说,“这是我们的工作信条”。

工作中的李宁。
 
  2004年,从部队退役的李宁进入了国网衡水供电公司。这位昔日对电力一窍不通的门外汉一步步成为输电专业的行家里手。15年的工作中,凝结的是他认真做事、踏实做人的勤劳和智慧,对技术的刻苦钻研与精益求精,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追求与信念。他以过硬的技术、一流的服务成为了吃得开、对外叫得响的技术行家。
  “能干活,会动脑”是同事们给李宁的一致评价。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有个最大的爱好,就是“瞎捣鼓”。只要工作中觉得有不顺畅、不安全或者不节约的地方,他都会想方设法地创新,不断提高工作质量与水平。
  参加工作以来,李宁主持、参与改进的作业工具、材料有178(件)处,攻克生产技术瓶颈20余项,其中6项成果获国家发明专利,11项成果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主持发明的“拔取绝缘子R型销”“弧垂绳弹射器”获中国国际专利与名牌博览会金奖。“新型防盗螺母及其组合工具”“一种绝缘平梯尾部固定装置”“铝包带缠绕器”等均在工作实践中取得很好的效果,技术革新累计为企业节省各种费用1200余万元。
  谈起15年来的工作经历,记者也仿佛随他的描述回到了作业现场。
  输电线路运检,是系统里最枯燥、最辛苦的工种之一,一年365天李宁有300多天穿梭在田间地头、山垄沟壑,每天徒步几十公里都是家常便饭。“秋天从棉花地里过,棉花叶子上的露水让胸部以下的衣服全湿透了,最怕的是玉米抽穗的季节,一层细细的绒毛钻到身上,越挠越痒。”李宁轻抬胳膊,手臂上全是结痂留下的斑斑点点。
工作中的李宁。

工作中的李宁。
  除了苦和累,输电运检专业更显著的特点是危险,为了减少停电时间,缩短对用户的影响,国网公司积极组织相关专业开展带电作业工作。身背十几斤工具,凭借纤细的索线攀登上几十米甚至上百米的高空上作业变成了他们的家常便饭,脚下是带电的高压线,其中流过的是110千伏以上的电流。
  “在部队经受的那些训练,让我并不觉得这个工作有多辛苦和危险,最重要的是专业技能。提高技能水平,保障线路安全,要靠这些‘宝贝’。”在一间摆满电线、钳子、滑轮等工具的展览室,李宁向记者介绍。
  “这是改进的新型防盗螺母和组合工具,这是我们自己琢磨出来的无人机......”对每一件工具李宁都如数家珍。
  以往,修补铝单丝导线都是手工完成,然而,李宁发现,由于手法问题,铝单丝之间很容易有缝隙,而规程要求缝隙不能大于0.5毫米。如何减小手工作业产生的缝隙?他查资料,联系厂家,都没有发现很好的解决方案。能不能找到代替手工的工具?他找了多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大家认为即使制作了工具,也无法解决工具过单丝尾线的难题,不少人建议他放弃这个研究。
  “不是没想过放弃,但是每次有这个念头,脑袋里就会飘过在部队时班长常跟我说的那句话:不能怂!”于是,重新来过!使用丝杠、弹簧、滚轮……经过上百次失败,终于,李宁成功地试验出使用带齿轮的弹簧压板来保证缠绕工具,“既有一定的强度,同时在过尾线时又能保证一定的弹性。”
  每天忙忙碌碌地干活,在李宁看来,最难忘的事情就是进行技术研发和革新的艰难过程,虽然难,却成就满满。他始终坚持自己就是一个平凡电力工人的初心,在平凡的岗位上努力成就不平凡的人生。
施工现场检查吊勾情况。
  如今,李宁练就了一身本领,成了班组离不开的带头人、多面手。同时,他也毫无保留地将宝贵的输电线路运检和带电作业的相关技术、经验传承给越来越多的电力新人。
  刚刚过去的5月份,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李宁全国技术能手传承创新工作室”正式授牌了。传经送宝,培养人才,李宁对此不遗余力。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奋斗的路上没有局外人。对于未来,李宁信心满满,他说:“作为创新工作室的负责人,我要保持专业专注的态度、精益求精的本领、追求卓越的精神、甘于奉献的品质,去感召和引领更多的员工立足岗位勤学习、多思考、勇实践,积极开展技术创新活动,让我们的工作更安全、更高效,让更多的新技术、新成果发挥作用,创造价值!”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