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手编织幸福丨泰来县建起22个“扶贫车间”

未知 2019-11-17 10:48
巧手编织幸福丨泰来县建起22个“扶贫车间”

编织架上穿线拉紧,一排排一列列织线穿梭,手工编织一套坐垫能赚200元。这几天,泰来县平洋镇百姓创业之家正在普及制作新式样的坐垫。

“四五天就学会了,新式样比原来的式样省工。”村民赵桂霞学习编织半年多,每天在创业之家一编就是一整天。创业之家就是一个“扶贫车间”,在泰来县,像这样开办在村民家门口的“扶贫车间”有22个。一边干活一边聊天,以邻为伴与邻为善,这里不单单是个扶贫基地,更是邻里矛盾的调节阵地。

寒冬伊始,“扶贫车间”里有说有笑。这项靠双手编织幸福的地方承载着一幕幕暖心的故事、奋进的故事。

爱心凝聚邻里 巧手编织幸福丨泰来县建起22个“扶贫车间”

编出生活小幸福

乔福军是百姓创业之家的第一批元老,今年已是他开始手工编织的第3年。今年45岁的乔福军5岁时受伤导致骨膜受损,胸背部严重畸形。他的妻子刘宇佳患先天性软骨病,腿骨极易骨折,行动离不开拐杖。他们家2015年成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手工编织基地一成立,夫妻俩成为第一批学员。去年,泰来县举办为期8天的“贫困残疾人实用技术培训暨巧女编织项目培训班”,乔福军当了主讲人。“鸟不能吃等食,人更不能。我申请脱贫了。”2018年,乔福军和爱人仅靠编织一项就赚了4000多元钱,加上当“扶贫车间”主任的工资,乔家的收入不少。在乔福军的带动下,村里越来越多的人加入编织队伍。

今年58岁的贫困户刘金萍患有小儿麻痹。“50多年了,从来没靠自己赚过一分钱,在这创业之家多好,大家伙聊天哈哈一乐,挣钱不说,心情也好啊。”一直靠双手爬行的刘金萍不再封闭自己,走进“扶贫车间”,日子过得乐呵。

王永久老两口在平洋镇陪孙女读书,以前的牌友如今都变成了工友,大家比赛着手编。老两口白天在“扶贫车间”编织,家里还放着一套编织架,晚上回家还编。在一次技能大赛中,他和老伴获得了好几项奖,家里的厨具不少都是比赛奖品。如今平洋镇扶贫车间有26名员工,陆续还有员工在培训等待上岗。泰来县胜利乡哈拉村“扶贫车间”今年7月开门,23名员工中贫困户6人、残疾人2人,每个月几百元的收入不多,但却让大家看到了脱贫的希望。

爱心凝聚邻里 巧手编织幸福丨泰来县建起22个“扶贫车间”

依托巧手开辟高端定制

平洋镇党委书记郭永成说,走在“扶贫车间”里,看村民们有说有笑,心情都会变好。平洋镇有6个“扶贫车间”,稳定就业员工169人,其中贫困户54人,又有65名村民已经报名要进入“扶贫车间”,25人正在接受培训。

宁姜乡立志村“扶贫车间”同样依托村民的一双双巧手,开发出来不一样的产品。车间主任周翠莲以前在大连一家服装厂务工,通过与厂家建立联系,她将“纯手工缝制”的加工活揽到了村里。“每天收快递接活,发快递交活,紧忙乎。一针一线,大家都是快手。”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目前泰来县5个乡镇建了16个羊绒大衣手工缝制“扶贫车间”,巧手缝制出了“高端定制”,这些羊绒大衣产品大多出口韩国。贫困户孙雅芳说,自从开始在“扶贫车间”缝制大衣,赚的钱够给孙子零花钱了,说这话的时候,她的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泰来县扶贫办主任朱清山介绍,泰来县确立了“政府主导、企业引领、能人带动、群众参与”的总体思路,采取“企业+车间+农户+订单”运营模式,把汽车饰品编织、柳条编织、羊绒大衣缝纫、渔网编织等手工制品为主要内容的“扶贫车间”建立在村屯,解决了农民农闲猫冬问题。目前利用闲置村办公室、校舍和农家小院等场所建立的22个“扶贫车间”,带动着1200多人务工增收,其中,贫困群众212人,每月实现务工收入在500至800元不等。

爱心凝聚邻里 巧手编织幸福丨泰来县建起22个“扶贫车间”

扶贫车间成“幸福阵地”

采访中记者发现,泰来县的“扶贫车间”还发挥着农村思想政治建设阵地的引导和转化作用。

泰来县县委副书记郑德利介绍,为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鼓励多劳多得,泰来县出台《扶贫编织车间奖励办法》,对就业人员、车间主任、村集体给予奖励补贴。工人完成1套手工编织座垫收入200元,其中,代工费150元,政府补贴50元;车间主任每月1000元底薪,另设定鼓励生产、提升质量的奖励政策,激发能人领带作用,激发基层党组织号召力和凝聚力。

泰来县利用“扶贫车间”引入互助服务队,大力宣传爱心救助,鼓励参与互助服务队,通过互帮互助,让以邻为伴、与邻为善、守望相助的传统美德回归,提高生活质量。把有威信、德高望重的人吸纳进车间,参与村务管理,调解邻里纠纷,把扶贫车间从就业平台拓展成群众的文化娱乐舞台、互助服务驿站、矛盾调解阵地,打造成让群众既有获得感又有归属感的“幸福之家”。

爱心凝聚邻里 巧手编织幸福丨泰来县建起22个“扶贫车间”

不久前,一首《我和我的祖国》在平洋镇两山村“扶贫车间”唱响,这是泰来县注重利用“扶贫车间”打造文化娱乐舞台的结果。他们鼓励村屯“文化人”、广场舞队员、秧歌队成员加入“扶贫车间”,利用休息时间和传统节日开展合唱、东北大秧歌、二人转、小品、广场舞等文化演出,丰富了农村业余文化生活。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