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运转有序的监管工作机制

未知 2020-06-02 13:33
构建运转有序的监管工作机制


 
 
  近年来特别是去年以来,财政部四川监管局不断提高政治站位,创新工作机制,依托扶贫资金动态监控系统,出实招,见实效,有力助推四川、西藏两省区脱贫攻坚决战决胜。
 
  把稳“方向舵”
 
 
  四川、西藏两省区是脱贫攻坚主战场。“我们局在把握重点、难点的同时,全力把稳‘方向舵’。”四川监管局局长马明表示,该局紧盯重点地区,紧盯义务教育、基本医疗等涉及基本民生和后续帮扶等重点领域开展监管。
 
  在多年的监管实践中,四川监管局深入分析中央脱贫方略,结合职能定位,精心谋划,研究制订了涵盖任务目标、职责分工、操作流程、结果运用等要素的多个工作方案及操作规程。
 
  该局依据这些方案和规程搭建了全局动员、各司其职的脱贫攻坚组织架构,结合扶贫资金动态监控系统等技术支撑,形成了运转有序的工作体系及机制。
 
  依据该体系,无论是扶贫领域作风建设,还是涉及扶贫的资金审核;无论是日常监控,还是专项调研核实,责任分解清晰,结果反馈灵敏。“在机制层面真正形成了焦点不散、靶心不变的扶贫资金监管格局。”马明自豪地说。
 
  编织多维度监管网络
 
  “我们感到扶贫资金监管存在两个突出困难。”四川监管局副局长徐明松深有感触地说,首先是信息不对称,基层实情上报不充分,中央政策落地落实不均衡;其次是监管不全面,一些部门和地区形容传统监管及处理是“隔墙扔砖头”,被砸的自认倒霉,躲过的继续我行我素。
 
  为破解难题,四川监管局重新梳理了扶贫资金监管思路,形成了“大扶贫”的监管理念:着力发挥就地就近优势,编织多维度的监管网络,强化情报收集和结果反馈。
 
  通过重构本局脱贫攻坚工作体系,四川监管局实现了局内内部联通。徐明松解释说,就是各处室分工明确,协同配合、信息共享,总目标分解为具体任务,具体任务由牵头处室组织相关责任处室完成并汇总报送成果。
 
  在对外联系上,同样是以牵头处室为主体:对上,分别与财政部对口司局进行日常工作衔接;横向,主动与四川、西藏两省区财政、扶贫开发等部门建立联络机制,定期沟通情况、共享信息;对下,与各贫困县基层部门保持密切接触,上传下达。
 
  为充分发挥扶贫资金动态监控系统的重要作用,该局多批次选派、组织干部参加系统平台应用培训,成立了各处参与的脱贫攻坚预算监管领导小组,研究制定了监控方案和系统操作规程。目前,全局多岗实时在线,对下达四川、西藏的42类扶贫资金运行情况实施动态监控,研判趋势、核实疑点、扶正纠偏。
 
  “温度”加“力度”
 
  合理的组织架构确保了扶贫资金监管机制的平稳运行,并逐渐显现效果:预算执行和资金拨付的明细数据、扶贫项目的进展情况、基层脱贫的困难问题,通过信息平台与联动对象,源源不断地汇入四川监管局,被采集分析,形成材料上报。同时,四川监管局查证、整改问题的要求,也及时顺畅地传递到相关地区或部门。
 
  “在此基础上,我们局还十分注重扶贫资金监管‘温度’与‘力度’的更好结合。”四川监管局监管三处负责人李云河认为,长期频繁的业务联系,使四川监管局干部与四川、西藏两省区相关厅局干部、相关区县基层干部的工作联系不断深化。
 
  这种深化,体现为监管干部以亲切态度和务实作风,强调与监管、服务对象目标一致:共同完成脱贫攻坚目标!这赢得了监管、服务对象的信任与支持。同时,四川监管局根据问题性质,采取口头督促、发关注函、发整改通知、发处理决定等多种方式,“治未病”,纠偏差。
 
  “监管有‘温度’,基层同志就愿意向监管局反映真实情况和实际困难。”李云河举例说,今年2月份,正值新冠疫情暴发的严重时期,为及时了解情况,四川监管局向10个贫困县发函询问疫情对脱贫攻坚工作的影响。收到公函后,各县克服困难,认真回复了下发的调研提纲,为四川监管局向财政部报告情况和提出政策建议提供了大量素材。
 
  监管有“力度”,则监管效益能够倍增。2019年10月四川监管局对四川省5106个扶贫项目绩效目标填报情况进行了非现场审核,针对审核发现的3类典型问题,当月即向财政厅发函提醒,要求通报各地自查自纠,督促整改。通过整改使四川全省绩效指标填报比例提高到99.96%,审核比例提高到99.79%。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