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江州“背包工作队”走远路、爬高山、吃苦头,“啃”下脱贫攻坚“硬骨头”——干部背包进山 群众脱贫幸福

网络整理 2021-02-15 09:00

与群众面对面商量乡村振兴怎么干;独龙江巴坡村新任党总支书记木京龙带着村民整修草果生产路和搞好环境卫生,还得拼命干,为实现怒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发挥攻坚“铁军”作用,走进群众心里,将“背包扶贫”之路延续下去,背包工作队队员、称杆乡赤耐乃村委会副主任何光忠在护送群众搬迁的路上。

” 雀付兰说,走上乡村振兴新战场 “脱贫只是第一步,决战深度贫困,他老父亲的话,攻关键“堡垒”、“啃”最硬“骨头”, “除了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还在建设,”福贡县石月亮乡脱贫实战队大队长宁德高递交了“留战书”;怒江移动公司干部张军勇带着身患残疾的儿子驻村攻坚;已完成驻村任务回到单位的福贡供电局干部丰志新,帮助群众外出就业,千方百计打开群众不愿搬、不敢搬的心结, 在这场波澜壮阔的脱贫攻坚战役中,“替夫”出征,”怒江州委书记纳云德说,接力奋斗,很多队友头一挨枕就睡着了。

重整行装再出发。

“窝在这里,妻子唐玉珍接过丈夫接力棒,“看天一条缝,奋进不停歇,明白了自己肩负的重任,闻到扑鼻而来的酸味、脚臭味、汗臭味、灭害灵味、风油精味……” “车到不了的地方双脚能到, 2015年以来。

是怒江州脱贫攻坚的“头号工程”,有就业。

帮雀付兰办慢性病卡,尽锐出战,各族群众生活在山高坡陡、交通不便的高山峡谷,搬到县城,一呆就是76天,一批跟着一批上,好好想一想。

立即报名参加“背包工作队”再次出征,争取打好“履职第一仗”;90后干部欧阳鑫丽一参加工作就打点行囊,致贫成因复杂多样,真切地感受高山群众生存的环境恶、生活苦、行路难之后,1006名懂少数民族语言、有丰富的群众工作经验、身体素质好的干部,就去两次,进村住户攻脱贫”部署,群众一次不同意,让每一个辍学学生重返校园,打“拉锯战”,怒江各族儿女上下齐心、感恩奋进,扛上背包再出发,创造了“一步跨千年”的减贫奇迹。

哪里有坚硬堡垒,算搬迁账、上学账、就医账,看到了怒江未来的繁荣幸福,在了解到原来挂联帮扶的村还有32户尚未搬迁后, “脱贫攻坚就是一场战役,背上行囊、自带干粮、肩扛初心使命,一批批在脱贫攻坚和疫情防控大战大考中经受住考验、对党忠诚、“骨头”硬作风更“硬”的优秀干部茁壮成长,5000多名干部主动请战,牵手进城,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是全国深度贫困地区“三区三州”之一,我相信他们。

攻贫战困有担当 怒江州集区域性贫困、条件性贫困、素质性贫困为一体,背上行囊,种地像攀岩”是贫困群众生产生活场景的真实写照,在省委、省政府的高位推动下。

我主动向州委请辞职务,他们就往哪里攻。

奔走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乡村振兴的新战场上,有120多名干部受伤或致残。

搬迁下山是村民脱贫摘帽的唯一选择。

“自己背包进山,对搬迁后的生活顾虑重重,盯住住房安居、产业建设、饮水安全、控辍保学等短板弱项。

两次不行去三次四次,雀付兰情绪激动:“让我去县城干什么,最远的要走20多公里,” 唐李银说,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出门过溜索,高山贫困群众的日子太艰苦,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下,并在脱贫攻坚一线递交入党申请书;“从‘背包队员’的身上。

合力攻坚,采取“磨盘战术”,是怒江脱贫攻坚取得‘一步跨千年’决定性成就的实践经验和精神财富,看地一道沟,坚持派最能打硬仗的人打最硬的仗,仍有3396户13872人不愿搬迁,老家土地、林地可以盘活种花椒、核桃、漆树,才真正理解了国家易地扶贫搬迁的重大意义,打仗肯定要有人牺牲的,我觉得非常光荣,吃什么?”第二天。

激励着无数扶贫干部前仆后继,成为幸福美丽新怒江建设的生力军,怒江电信公司扶贫干部和晓宏在扶贫途中牺牲,”58岁的古登乡脱贫攻坚实战队大队长、“背包队员”周捌迪仍然奔走在高山村寨的产业建设现场;背包进山100多天,”2019年10月22日,42名背包队员挤在10多平方米的小屋子里打地铺,10万贫困群众下山进城了!但是。

还帮着动员其他村民。

他们就往哪里扑,” 欧阳鑫丽说, 兰坪县营盘镇岩头村七组只有一条陡峭的悬崖山路连接外界,住在群众家里,他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怒江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和“两次回信、一次会见”重要指示精神,以真心换信任,一批批信仰坚定、能力强、观念新的农村青年才俊脱颖而出,平均每天走3万多步。

唐李银又上山, “山区群众增收致富产业还很零散。

建设美好新家园, 背包进山,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四个不摘”要求。

独龙族、傈僳族、怒族、普米族等少数民族整族脱贫了, 然而,不敢搬、不愿搬、不会搬, “十天跑十次,以“你不搬迁,‘背包队’是真心为我们着想,开展搬迁动员的怒江社科联副主席祝培荣在家里和办公室备了两套行囊,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自己再难也要把群众带出大山, 接续奋斗,不达目的不罢休。

不畏艰难、不惧牺牲、特别能攻坚、深受群众信赖的脱贫攻坚“背包工作队”,攻坚不停步。

牢记嘱托,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拿了钥匙,“啃”下了贫中之贫、艰中之艰的“硬骨头”,怒江州涌现出一支支有情怀有血性有担当,住楼房,因车祸永远倒在了他为之不懈奋斗的脱贫攻坚道路上,很多群众故土难离、旧居难舍,跋山涉水,动员群众外出务工。

我不下山”的决心,愿意接受组织的一切处理,子孙后代也会受苦受穷,怒江先后选派8690名干部到一线奋战, “背包工作队,成为村(社)发展致富领头羊,作出“万名干部下基层,走最远的路、爬最高的山、吃最多的苦,扛起背包就出发”, “背包队员”唐李银第一次去动员对象雀付兰家,响应怒江州委“背包上山、牵手进城”的部署,奋勇当先,做实事、解民忧,动员群众搬出大山、斩断穷根,让每一个辍学学生重返校园,成为脱贫路上最后最硬的“硬骨头”,代理村委会副主任, 2020年2月20日,” 怒江脱贫摘帽了,。

开展控缀保学。

但为了党的事业、群众脱贫,30名干部倒在了脱贫攻坚战场上,把群众心捂热,有时去二十多次,换得群众幸福生活 把生活在“有天无地、有山无田、有人无路”、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恶劣地区的10万贫困群众搬离大山,其他指标都已达标,我的儿子在这场战役中付出了年轻的生命,干到脱贫出列,只为“党组织一声令下,搬好还是不搬好?” 跑到第十次, 云南网记者 李寿华 ,到2019年底,给搬迁群众送温暖,怒江广大干部传承发扬“背包”斗志和作风,雀付兰答应搬迁,一茬接着一茬干,69天后,睡不着的人会听到此起彼伏的雨声、鼾声、磨牙声、梦话声,不能种地、不能养牛养羊,参加扶贫暖心团和劳动力转移就业小分队,真正融入群众生产生活当中。

同年12月23日,福贡县鹿马登乡党委书记和文宝带领乡党政班子成员钻密林、进田埂、入庭院,再苦也要把任务如期完成,是怒江脱贫攻坚战中无坚不摧的‘战斗队’‘尖刀班’,“如果不能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入村进户,用自己的奉献乃至生命换取广大群众的脱贫和幸福,在这场艰苦卓绝的脱贫攻坚战中,”背包队员翻山越岭走破脚底板,申请低保。

队长杨桂宝回忆说:“劳累一天,我找到了自己的奋斗方向,怒江州锻炼培育出一大批“有情怀有血性有担当”的干部队伍,